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4398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

《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营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文档格式.docx

黄家圪村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辖两个村民小组627人,总土地面积4.33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1.5亩,其中水浇地0.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

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2007年,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千企帮带、企村共赢”民营企业帮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热潮中,榆林市文昌建筑集团董事长张文堂决定,与黄家圪村结成帮扶对子,一场重整山河、脱贫致富的硬仗,随即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打响。

规划布局科学化。

面对当时村域发展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返乡创业、走马上任的村委会主任张文堂,与村党支部拧成一股绳,顶住压力、迎难而上,踏遍全村每一个山山沟沟,走访全村每一个村民。

在广征民意、集中民智、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采取项目带动、资金促动、人才推动、信息牵动战略,本着“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机械化是农业的出路、现代休闲农业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保障”的理念,初步拟定《黄家圪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八年规划》,即从2008年开始,全部由文昌集团出资,计划投资4亿元,用8年时间,按照项目建设规划一次到位、分两期实施的办法,将黄家圪村打造成主导产业独具特色、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农民持续增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村。

截至目前,2012年—2015年投资2亿元的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之中,2008年—2011年投资2亿元的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土地经营规模化。

面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内现有高低不一、分布零散的沟水地、梯水地、沟旱地、梯旱地、坡耕地及耕地周边的荒地,村“两委”会决定投入3000多万元,按照农田建设水浇地的标准,实施平整和必要的土壤熟化改良,使其变为水浇地。

共动用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23台(套),上劳1000多人次,赶晴天、干雨天,早出晚归、昼夜奋战,挖掉大山5座、大山套小山20多座,填埋最深的140米、最浅的也有50米的沟壑90多条,移动土石320万立方米,挖山填沟造地3000亩,其中修山地宽幅梯田2000亩、水地1000亩。

后经过2010年土地流转和细碎化整理,全村人均耕地面积达到5.75亩,较2007年增加3.83倍,初步实现土地连片化、经营规模化的目标。

田间灌溉水利化。

黄家圪村地处大山深沟,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真正称得上十年九旱、靠天吃饭。

针对这些特定的地理条件,村“两委”会一班人真抓实干,苦干巧干,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共移河砌堤3000米,修建蓄水池7座、人畜饮水站2处,蓄水总量达到50万立方米。

建造高低扬程抽水站7座,铺设灌溉暗管12000米,滚水坝1处,安装上水管3条,输水主管道和支管道长度8804米,出水阀136个。

建造控制井15口,管涵16座,路边排水渠2.28公里。

配置离心泵及电机14台,新建机房和配电房10间,一跃使人均水浇地面积由2007年的0.5亩增加到5.6亩,增加10倍还多,初步实现农田灌溉水利化。

耕种收获机械化。

村上累计投资1200万元,先后购置现代农业机械设备20余台(套),从而使机械化耕作代替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率和效率。

对村上农网用电实施整体改造,共架设高、低压线路4.1公里,安装各类型变压器6台,完善输变电网络系统,满足了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用电需求,全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农业耕作机械化在这里变为现实。

实施“五大”工程

优化发展环境

农村“四化”建设依次完成后,村“两委”会决定实施“五大”工程,优化发展环境。

狠抓道路畅通工程。

由于资金匮乏、长久失修,黄家圪村的道路状况十分糟糕,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村委会一班人深深体会到,要改善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先把路修好。

累计投资上千万元,修建乡村水泥路6.2公里,铺修村民生产生活用砖路8公里、田间生产道路8公里,新建桥梁2座,搭建村民与外界沟通联络的平台,结束了全村有史以来买难卖难的历史。

村民们感动地说:

“以前村子里的路很不好走,家家户户都是骑摩托车,路上没有车辆。

现在全村铺了水泥路,马路上整天大车小车穿梭不停,我们致富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给力绿化美化工程。

村两委投资2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千家万户”绿化工程。

共栽植紫穗槐70万株、桑苗30万株、沙棘20万株、木圣柳2.5万株、沙柳30吨。

沿乡村公路两侧栽植油松2万株、樟子松1万株、垂柳1500株。

动员群众和公司职工,对荒山、荒坡、荒沟、河道、庭院同步全面绿化,成片绿化面积2000多亩,为加快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出了力、添了彩。

强化移民搬迁工程。

村两委会选择黄家圪村民小组抓起,尊重村民生活习惯,不向群众收一分钱,规划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总造价3000万元,室内电器取暖、太阳能热水供应、家禽牲畜养殖、大小型机械设备存放及水冲式厕所等一应俱全的一期民居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共建成34栋81套别墅式居民住宅,移民搬迁270人。

同时周边还配建如羽毛球场、娱乐场、篮球场等文体活动设施;

建成公用老年公寓3栋19套,让年满60岁以上老人过上安度晚年的幸福生活;

投资750万元,建成面积1818平方米,集卫生室、活动室、图书室、多功能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功能为一体的村务中心大楼,使村委会办公和村民议事有了阵地。

二期工程安置石山寺村民小组102户357人的别墅式住宅建设全面启动,建设覆盖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幼儿园、中心小学、初级中学的工程已破土动工。

70多岁的村民王爱芳入住新居后,笑得合不拢嘴:

“我养了三个儿子,也没有给家里盖这样的房子,自来水、洗澡水、电视、沙发一样不少,真是社会主义的幸福新农村啊!

筑牢强基固本工程。

为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村民脱贫致富步伐,在张文堂的提议下,文昌集团出资30万元,高薪返聘熟悉本村村情的3名同志,常年驻村处理业务,落实各项工作。

同时,在公司项目部、企业营销部、党群工作部等部门采取挂职锻炼的方法,先后为村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20余人。

村领导班子坚持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的原则,定期每半月召开一次两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会。

聘请专家学者给干部群众讲政策,传授科学实用技术,出台文明村建设规划,让广大干部群众熟悉并领悟党的亲民惠民富民政策,坚定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为发展壮大农村创业队伍,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致富,村上将文化程度高、年纪轻、有发展潜力的村民选派到文昌集团公司锻炼提高,并与公司骨干结为“一帮一”“一带一”对子,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企业化管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并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新发展理念,培养一技之长,鼓励返乡创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

这样,既拓宽了农民创业就业渠道,又为村上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达到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劳动者、引回经营者的目的。

夯实产业支撑

着力农民增收

建设新农村,发展产业是根本,农民增收是目的。

该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目标,遵循“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强力推行项目带动、资金促动、人才推动、信息牵动战略,强基础、兴产业,抓技术、促增收。

优化种养业。

针对全村种养品种杂、技术含量低、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的现状,村里一次出资200多万元,发挥该村优质葡萄种植的品牌优势,采取无偿提供优质种苗和农资化肥、未挂果前三年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等措施,对3户贫困承包户补助19万元进行重点扶持,聘请省农技专家常年蹲点指导,创建以220亩高产优质高效葡萄种植为主的小杂果基地。

出资38万元,从辽宁盖县引进良种白绒山羊200只,无偿分配给10个养羊大户,以改良羊子品种,辐射带动羊产业发展,现全村养殖5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达20多户,羊存栏1300余只。

推行集中连片布局、机械化耕作、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种植脱毒洋芋、优质小杂粮1000余亩,有效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壮大劳务业。

村上提出村民充分就业“三个三分之一”的构想,即三分之一的劳力在外打工,三分之一的劳力在家种田,三分之一的劳力从事生态旅游服务业,从而优化就业结构。

2011年,全村通过土地大规模流转,3000亩耕地由以前的175户承包交由28户承包,220亩葡萄园由20户承包变为1户承包,实际人均承包地面积达到15亩,大大调动了农民对土地经营的积极性,粮食亩产由2007年的100多公斤增加到500多公斤,亩均收入由400元提高到1000多元,分别增长5倍和2.5倍。

同时将村上富余的70名劳力转移到文昌集团公司就业,仅此一项收入200多万元,大大提升了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

发展生态旅游业。

村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生态养生、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民节庆、水上乐园、农家乐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和节会展览农业,不断繁荣和发展农村服务业。

目前,由张文堂倡导组织,由本村多名企业家投资的石山寺文物古迹修复和修缮工程及村口大戏台建筑工程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为旅游观光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配套发展棚栽业,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倾力打造榆林城东南集观光、餐饮、购物、住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景区,千方百计实现农业内部的挖潜增效,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两万元大关,把黄家圪村全面建设成梯田层层绿、道路处处通、居住家家美,清水环绕、松林遍地,林中有村、村中有水的集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成闻名全国全省的山青、水秀、人和的秀美之村、文明之村、和谐之村、富裕之村。

重大典型

深刻启示

和谐催生力量,品牌铸就丰碑。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近五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由2007年的2400元增加到2008年的2763元、2009年的8100元、2010年的9270元。

如今的黄家圪

村,赌博闹事的没了,搞封建迷信的没了,鼓足干劲做事的多了,科学种田的多了;

邻里纠纷没了,告状上访的没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多了,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

通过对黄家圪村由穷变富、由后进到先进转变的调查剖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加快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坚持多措并举的科学方法。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张文堂领衔的文昌集团发展壮大后,始终把先富带后富、共走致富路作为自身的神圣职责,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竭尽可能、投入巨资,坚持用工业化思路经营农业,用优良的环境改造农村,用城镇化的理念富裕农民,短时间就使穷得连名字都叫不上的山区僻壤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村。

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千方百计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想方设法把全社会的资源聚合起来,形成帮贫济困的整体合力,才能有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启示二,加快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必须探索建立企村结对帮扶的新模式。

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参与社会管理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昌集团公司积极探索“村企合一、组织联建、干部交叉任职、以企带农”的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从源头上改变了企村结对帮扶责任不清、管理缺失和层次低、效果差的现象,为着力构筑企村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了新路径,提供了可靠的体制机制保证。

实践证明,只有把企村结对帮扶的组织设置、利益连接方式作为关键环节,全力促使企村帮扶由服务发展向融入发展转变,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共建共享、激发合力,才能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启示三,加快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必须狠抓“领头雁”的选配工程。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

文昌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文堂,出身农民,来自农村,致富后不忘感恩社会,累计向贫困地区、受灾地区、贫困学生、弱势群体、医院学校等捐资2300多万元。

新农村建设企村结对帮扶活动中,他放弃坐好车、住好房、旅游观光的舒适生活,义无反顾、毅然决然挑起基层村委会主任的重担,投入巨资、不图回报,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无年无节不眠不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执着和拼搏精神,很快把山沟沟村变成“福窝窝”。

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和优选勇于担当、富有爱心、真心回报、无私奉献的村级组织的“领头雁”,真正肩负起推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任,才能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并创造出一个接一个的辉煌。

启示四,加快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必须把开发式结对帮扶作为根本举措。

张文堂及文昌集团公司与黄家圪村结成帮扶对子后,不是一味地给钱给物,而是紧扣村情实际,亲临其境、从长计议,大处着眼、夯实责任,挖山造地,引水上塬,铺修道路,培育产业,美化环境,移民搬迁,兴办旅游,把钱花在最需要、最有效的地方,彻底改变山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的现状,一举搬掉了阻碍群众致富的大山,实现了村域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和跨越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开发式扶贫方针,变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开发为挖掉穷根子的“造血式”扶贫开发,才能从根本上为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资源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全新路子。

启示五,加快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必须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重要抓手。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张文堂及村委会一班人为全面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多次组织村民代表赴外地参观考察;

不仅把村里的人带出去致富,而且把事业有成的农民带回来创业致富和带领村民致富;

设置培训阵地,外聘专家学者为员工和村民授课,驱使农民增长见识、提升素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他们不仅成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而且成为新发展理念、新生产生活方式的开拓者、推动者和传播者。

实践证明,只有从长远考虑,抓住要害,着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壮大农民创业队伍,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