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报告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报告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报告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国际学院、接收院系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均获得全面提升。
2003年秋季学期,我校正式报名注册的学历留学生与非学历留学生共计953人,实现了两个突破:
一是SARS之后我校留学生规模不减反增,比当年春季学期新增加了145人,继续保持了自1995年以来我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我校学历留学生人数达到506人,首次超过非学历人数的447人,这标志着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校留学生教育的突出成绩也得到了教育部、市教委、全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等上级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留学生教育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004年秋季学期,我校在学留学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人大关,2005年更是跃上1500人的重要台阶,学历生也创纪录地占到了总规模的55%,为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所制定的留学生发展战略目标夯实了基础。
二、我校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发展状况
留学生教育办学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关键指标。
大力发展留学生的学历教育、提高办学层次一直是我校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1993年我校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留学生,标志着我校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开始起步。
1996年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我校招收了首届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998年又开始招收了留学生博士研究生。
现已在博士、硕士、本科不同层次招收与培养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专业与学科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见图2、图3)
1995年与2005年我校学历留学生与非学历留学生规模的对比
2003年,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依托自身学科和师资优势,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率先推出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项目。
2004年9月,来自9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成为该项目的首批学员。
该项目的成功启动,标志着我校品牌专业正在逐步得到国际认可。
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全英文授课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带动下,我校国际商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也结合本学院专业特色,着手全英文授课硕士研究生项目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教师资源的整合工作。
其中,国际商学院计划于2006年秋季学期正式推出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国际MBA课程。
与此同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全英文授课本科项目。
为保证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国际学院和各接收院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本科生源的选择上,我校的录取率仅次于北京大学。
留学生在学期间,由于各接收院系严把教学质量关,同时组织了大量的企业参观、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校留学生的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并使我校在北京留学生教育领域留下“以严著称”的美誉。
2003—05年我校学历留学生报名、录取及毕业情况一览表
年度
学生类别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报名
录取
录取率
毕业率
报名
本科生
333
150
45.0%
97.4%
460
32.6%
97.7%
450
303
67.3%
93.3%
硕士研究生
64
40
63.0%
91.3%
60
42
70%
94.7%
49
48
98.0%
96.2%
博士研究生
5
100%
50%
2
4
无
三、我校来华留学生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状况
多年以来,国际学院以学校雄厚实力和学科特色为依托,大力发展留学生非学历教育。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教育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招收与培养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短期培训生等不同类型的来华留学生。
为减轻学校编制压力,国际学院一直坚持以“专任教师、全时兼职教师、普通兼职教师三者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来完成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各项工作。
2005年秋季学期,国际学院汉语教学周课时量达到900余课时,同时还承担了4个一年级本科教学班的基础汉语教学任务。
目前,国际学院专任教师仅为5人,他们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肩负着近700名留学生、70余名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重任。
2004年,国际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外聘兼职教师阶梯式薪酬结构,以吸引高学历的优秀师资加盟,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德高尚、技能过硬,同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为提高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教育的竞争力,国际学院不断推出具有我校学科特色的课程项目以吸引生源,提高UIBE在留学市场上的美誉度。
中国商贸文化系列讲座是我校在国内非学历留学生教育领域中首创项目,因其独具特色与魅力,深受广大留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该项目现开设有国际管理行为学概论、世贸组织与中国、营销学、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法律结构、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商业伦理学、现代中国经济讲座、中国经济环境分析等系列课程,并聘请校内外资深教授分别用英语、日语和韩语授课。
“强化汉语”是国际学院在全国率先推出的独具自身教学特色的强化汉语培训精品项目。
该项目借鉴了北京师范大学普林斯顿项目、英国外交官培训项目以及清华大学IUP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高强度、科学的课程设置和灵活多样的课外辅助手段,使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步。
2006年春季学期,“强化汉语”项目将正式启动。
多年来,国际学院围绕“入口”——“在学”——“出口”这条主线,实施全方位统筹规划的过程管理。
同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组织架构,细分各科室责权,以消除工作责任盲区,提高了学院整体执行能力。
2003年,国际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国商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太子奶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留学生实习基地,并已安排近50名留学生参加了毕业实习。
四、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及目前社会地位
“十五”期间,学校坚持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我校留学生教育在为本校学生创造更多国际交流机会的同时,也为世界培养大批熟悉我国经济、法律、文化和教育的人才,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做出了贡献。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各接收院系和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下,我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也不断提升。
2005年秋季学期,我校长期在学留学生规模达到1530人(不包括休学72人)。
其中,在学学历生848人,占总规模的55%,非学历生682人,占总规模的45%,国别总数达到69个。
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生源总数达到276人,占总规模的18%。
目前,我校中国学生有6162名本科生、3400名研究生。
以此数量计算,我校中外学生之比为6.25:
1,中外学历生之比为11.28:
1,留学生占到“三生”总量的13.8%。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我校留学生规模位居北京高校前五,名列全国高校第九,中外学生规模之比排名稳居全国高校“三甲”,为我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2001年我校成功承办了大型“全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术研讨会”,同年在北京市外事工作会议上,我校应邀就我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做了经验介绍;
2002年在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中,我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专家组评为工作先进单位,王正富副校长应邀与北京大学共同在评估总结大会上做了专题经验介绍;
2004年,我校成功承办了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来华留学生教育”高级研讨会;
2004年我校被北京市公安局评选为2001-03年度北京市高校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
第二部分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十一五”发展战略
伴随着盛世中国快速发展的铿锵脚步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即将走过“十五”、步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一五”发展阶段。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一所始终站立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高等学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时代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大学,实现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质的飞跃。
一、“十一五”期间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目标与定位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考核的关键年份。
因此,国际学院、接收院系以及各职能部门必须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扎扎实实地做好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各项基础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并以此来促进非学历留学生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把评建标准作为日常工作规范,并将其转入长效工作机制,使我校各项留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一)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实现办学效益的同时,也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教职员工福利改善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十一五”期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战略规划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狠抓质量和品牌建设;
调动各院系的积极性,促进留学生学历教育在全校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源好、效益高的留学生非学历教育;
积极开发影响大、有特色的新项目;
建设有我校特色的留学生教材体系;
到2010年,实现在校留学生2000人的规模。
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提高办学层次,培养市场忠实度较高的生源,2010年我校在学2000名留学生的目标将被细分为:
1200名学历生,占总规模的60%;
800名非学历生,占总规模的40%;
在1200名学历生中,研究生(硕、博)将占到20%—25%。
为规避2008奥运经济过后的风险,我校应尽可能在2008年秋季学期前实现2000名留学生的目标。
具体分阶段发展规模如下:
05秋季
06春季
06秋季
07春季
07秋季
08春季
08秋季
学历生
848
830
1000
985
1120
1105
1200
非学历生
682
720
740
760
780
800
总规模
1530
1550
1740
1745
1900
1905
2000
净增
24
210
160
100
增幅
13.7%
9.2%
5.3%
注:
根据以往经验,每年学历生都将有小规模流失,因此每年春季学期学历生人数将少于上一年秋季学期。
(二)定位
来华留学生作为我校“三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学院、接收院系以及各职能部门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
因此,“十一五”期间,国际学院、接收院系以及各职能部门应以大力发展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为己任,发扬“两创”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导留学生教育的各项工作,通过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准则,努力实现我校留学生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稳步提升与发展,并在全国高校中继续保持相对领先地位,在同类院校中树立起“标杆单位”形象。
二、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果把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比喻成为UIBE的一项产品,可以说这项产品正在从高速发展期向相对成熟期过渡,这也是我们集中精力打造品牌、细分市场、培育新客户群的重要时期。
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我校留学生教育做成一个成熟品牌,将是我们今后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然而,目前我校依然存在大量的制约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负面因素。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同心同德,消除影响我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资源瓶颈,实现“十一五”规划2000人的目标将是一纸空谈。
(一)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外学生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客观差异
出于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外交、培养国际友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目的,我国政府一直提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最近,北京市政府设立了每年额度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北京市外国学生与学者奖学金”,旨在吸引更多优秀的外国学生与学者到北京学习、进修和从事研究活动,培养更多对我友好人士,这对北京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北京政治影响力的拓展,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树立,北京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等诸方面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我校而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它所带来的高额的经济回报对我校基础设施的改造、教学设备的更新、员工福利的提升等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热、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来我国学习汉语、攻读学位的海外学子逐年增多,尤其是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
同时,中国政府奖学金促成了一大批非洲以及欧美国家学生来华留学。
由于地域、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差异,使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校教师普遍认为教授留学生课程困难重重:
首先是留学生汉语不过关,其次是留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同样课程,教师教留学生要比教中国学生付出的更多。
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盲区:
我校的中国学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选拔上来的,而招生阶段几乎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留学生教育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像中国学生一样大的生源选择空间。
虽然报考我校学历教育的留学生的淘汰率在北京高校中已非常高了,但依然在整体水平上与中国学生有较大差距。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客观面对这一现实,就无法在我校营造良好的留学氛围,也就不可能形成吸纳优秀生源、不断提高我校留学生教育整体水平的良性循环。
(二)如何调动各院系招收留学生的积极性,开发面向留学生的专业,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解决院系留学生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目前,我校的留学生学历教育涵盖了博士、硕士和本科层次,专业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和企业管理等学校重点学科,规模也由1995年初的23人发展为目前的840余人。
虽然接收院系已发展到8个(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与行政学院、金融学院、英语学院、外语学院、WTO研究院),但招收留学生的本科、硕研、博研专业只有19个,且有65.56%的学生集中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发展严重失衡。
此外,有些招收留学生的专业还没有针对留学生教育的培养方案,现有的培养方案也亟待根据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完善。
(三)学历及非学历留学生教育的培养质量问题
教育质量是一所高校办学的生命线。
随着我校留学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如何确保我校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是我校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关系到我校留学生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套完善、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为此,如何进一步协调与整合各方力量,统一并且提高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度,加强对留学生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强化对留学生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尽快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则是我校各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首要任务之一。
(四)留学生管理队伍和非学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优秀的师资则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前提。
国际学院非学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而且还影响着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基础与质量。
通过多年的努力,国际学院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但是随着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支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主要问题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进度缓慢。
专职教师尽管在教学第一线和日常教学管理上发挥着骨干作用,但在对外汉语的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却无法成为主力。
国际学院作为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务的行政归口管理机构,除肩负非学历留学生的教学、教务管理等工作外,还全面负责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招生宣传、学籍管理、涉外管理,并提供日常生活、心理咨询、住宿等方面的服务。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我校的美誉度,国际学院将“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作为日常工作的准则,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留学生规模,目前这支严重缺编行政管理队伍根本无法将管理与服务工作做细。
(五)招生渠道需进一步拓展,生源结构应进一步优化
几年来,尽管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姜太公钓鱼”式的招生办法,无疑已经不适合我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需要。
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留学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和长远的情形看,我们的招生渠道还比较窄,生源数量很难保持稳定,生源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这就需要我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出击,拓展渠道,有选择地争夺生源。
当然,学校各相关部门也须通力合作,在惠园内形成良好的留学氛围,这也是吸引海外生源的重要保障。
(六)、投入力度不够,办学基础不实
赴国外参加教育展是拓展生源渠道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家留学基金委、北京市教委等部门有计划地组织了大量的海外教育展览,各高校通过该途径走出国门,直接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
我校国际学院与各接收院系也相继派人参展,有针对性地推介新开发的留学生教育项目。
但由于出国参展成本较高,我校每年都不得不放弃大部分出国宣传的机会。
随着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进,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
目前,国际学院仅有2个多媒体教室、6个语音室(其中4个语音室设备严重落伍)可供对外汉语教学使用,这也严重影响我校非学历留学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留学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
这就需要各院系积极开发面向留学生的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基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活动的组织、基地的开发需要接收院系、国际学院在精力和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由于对外汉语教师需求激增,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同时吸纳社会上高水平的教师加盟,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适度提高教师的课酬标准,确保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如何有效发挥学费分成政策的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近几年来,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员工福利的提高,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为摆脱“手中无钱,心中没底”的尴尬局面,学校做了大量的开源节支工作,留学生的学费收益也就成为学校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
但在制定政策时,绝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解燃眉之急。
三、落实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
就目前全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及综合指标而言,我校很早就进入了“大校”系列。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留学生教育市场上,“大校”之间比的就是谁的决策失误率低、谁能不断推陈出新、谁能吸纳更多生源。
因此,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做正确的事,并能通过不断学习,正确地做事,则是我们成败的关键。
“十一五”期间,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将继续采取“主体并进,局部超越,重点突破”的策略,并将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创新与服务水准严格要求各相关部门,不折不扣地完成在学规模2000人的战略目标。
(一)加大宣传力度,广开生源渠道
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制定的我校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发展目标,肩负着留学生“入口”重任的国际学院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大力发展各国来华留学中介,建立稳定的生源渠道;
2.加大面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以及北京市招收留学生的中学的招生宣传力度,吸纳优秀生源;
3.有计划、有选择地发展学历教育层次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4.协助接收院系,开发和推广全英文授课项目,吸纳欧美生源;
5.在招生宣传阶段对新专业做重点推广,并通过引导生源,扶持新专业,尽可能缓解院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6.本着服务于外交、服务于国家的宗旨,做好政府奖学金生的培养工作;
7.抓住北京市设立“外国学生与学者奖学金”的大好契机,吸引欧美名校学生来我校留学,鼓励在学优秀学历留学生继续在我校深造;
8.协助学校及各接收院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从中国政府援非项目、巴基斯坦项目中“瓜分”更多生源,以提高我校声誉;
9.大力开发短期团队项目,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培育长期生源市场;
10.不断提高非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为学历教育输送高质量的生源。
此外,各院系及职能部门也应把握一切与国外高校和中介交流的机会,宣传学校品牌,创造交流机会,培养生源市场。
(二)全面推进机制和理念的创新,做好留学生学历教育专业的开发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学历教育是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目前,我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本科、硕研、博研专业只有19个,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日趋扩大的留学生教育市场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各接收院系需在面向留学生的专业开发工作上做足文章,尽早拿出成熟的专业和培养方案,增加学科点的供给量,给留学生以更大的专业选择空间。
在未来几年中,商学院和金融学院将成为我校来华留学生中文授课学历教育的增长点,但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推行“趋同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以稳定生源,避免流失。
大力开发全英文授课学历项目,是我校拓展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