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4163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79年级常考知识点综合梳理新北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1985年开辟四个经济开放区;

1988年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6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4.世界历史上的改革

(1)日本大化改新

①开始:

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改革。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

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社会生活上:

提倡“文明开化”。

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

(3)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自由时,推于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份土地。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苏联新经济政策

1921年开始实施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实行自由贸易;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苏联模式

①确立: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②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是苏联在短期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④弊端:

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失衡,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苏联经济日益僵化,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资源浪费。

(6)罗斯福新政

面临经济大危机,1933年,年罗斯福上台后推行“新政”。

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指导计划,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推行社会福利和救济。

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二、能力提升

1.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改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本因素)

(2)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的对比。

(以维新变法为例)

(3)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4)改革的弊端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维护人民的利益

2.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1)改革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2)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3)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能急于求成。

(4)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专题二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2)条件:

①英国国外市场扩大。

②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③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大量资本。

⑤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3)主导国家:

英国

(4)成果:

①棉纺织业: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②化工、冶金、采矿部门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来源。

③交通运输业:

1825年④斯蒂芬孙设计的蒸汽机试车成功。

(5)特点:

①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②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③主要侧重于轻工业部门。

(6)影响: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是到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7)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上,工业革命后,英国为掠夺原料和商品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并迅速转化为生产技术。

美国、德国等

①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那用白炽灯泡、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等纷纷问世。

②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③现代化学工业产生。

①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②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扩大,发展迅速。

③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④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这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①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经济上,中国人民救亡运动高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文化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西方政治制度。

④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2)主导国家:

美国,后扩展到其他国家

(3)成果: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4)特点:

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5)影响:

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科技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6)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积极吸收借鉴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哪些启示?

(1)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我国应加快科技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

(4)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而奋发学习。

2.如何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指的是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具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科技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经历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消极影响:

一战中的飞机坦克,二战中的原子弹等科技应用于战争的问题;

环境污染,核废料等环境问题;

网络黑客等高科技犯罪问题;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

专题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1.秦朝

(1)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官僚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2)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3)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也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开凿灵渠。

开拓了疆域,巩固了边疆。

(5)交通:

车同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2.汉朝

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刺史制度)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

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巩固了边防,开拓了疆域

(5)对外交往: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及海外诸国的联系。

3.隋朝

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完善了官僚选拔制度。

开凿了大运河。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4.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管辖边疆地区;

实行和亲政策;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稳定了边疆秩序,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3)对外交往: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唐朝的繁荣。

5.宋朝

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

削弱了相权和地方权力,皇权和中央权力得到强化。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削弱了地方叛乱的经济基础。

(3)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

武将权力削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4)文化:

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5)民族关系:

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

有利于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6.元朝

建立行省制度;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各民族杂居相处,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7.明朝

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君主专制强化。

(2)思想文化:

实行八股取士,制造文字狱。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8.清朝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造成社会恐怖,阻碍了社会进步。

(3)民族关系: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平定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为什么我国古代能长时间保持国家的统一?

(1)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3)杰出人物的作用,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中国拥有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

2.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发展的哪些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3.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影响有哪些?

(1)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对抵御外来侵略,提升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土地改革:

1950年至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工业化的起步时期

(1)“一五”计划: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三大改造: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国民经济调整:

中共中央为克服经济困难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4)建设成就: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先进人物。

4.改革开放新时期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对内改革

①农村: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城市: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改革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哪三次变化?

(1)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3)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1)特点:

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

(2)原因:

工业基础薄弱;

国防建设的需要;

对苏联工业化经验的借鉴;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3.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2)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哪些启示?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发展的,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制定出与中国国情相符的路线方针政策,说明中国共产党是经得起挫折和考验的政党。

专题五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扩展

1.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原因: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内战:

1640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③护国主统治:

共和国的权力落在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尊克伦威尔为“护国主”,克伦威尔独揽大权。

④复辟: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⑤结束:

1688年议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时称“光荣革命”

⑥结果: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

(2)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爆发:

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③宣告独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④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81年约克镇战役中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⑥性质: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⑦制定宪法: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3)法国大革命

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开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③《人权宣言》:

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制、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

④成立共和国:

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宪法,随后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⑤高潮:

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平息国内叛乱,打退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⑥结束:

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⑦结果:

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

农奴制获得自由;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出钱赎买一份土地。

废除了农奴制度,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美国内战

美国南北方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在关税奴隶制度方面,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②导火索:

1860年11月,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农奴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③爆发: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

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⑦影响:

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②倒幕运动: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拥护睦仁天皇亲政,改年号为“明治”。

③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

④影响:

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1.《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异同。

(1)不同点:

《权利法案》的目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

主要内容是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独立宣言》的目的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主要内容是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2)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对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1)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2)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争取民族独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何不同?

(1)英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本国封建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俄国、日本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专题六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

1.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①概况:

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

②条约及内容: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关税协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