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3667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

《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革命烈士故事文档格式.docx

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

壮士喋血,为争民族之气,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

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

“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

大大的英雄!

”并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刘传文烈士,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

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

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

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

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

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

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

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

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心抱不平。

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

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

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

他曾经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

他经常对战士说:

“打仗不要怕,俗话说:

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

”因此,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

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军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

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

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

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

他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玉屏村邱家沟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在万恶的旧社会、邱少云九岁丧父、十一岁丧母、十三岁就开始了长工的生涯,受尽了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

1949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妄图挽救西南一隅,估逼穷人当炮灰。

邱少云就是在老板的出卖、被强迫捆邦拉去当了壮丁。

苦难的童年生活、悲惨的家庭遭遇,在邱少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盼望光明、盼望解放!

1948年,刘邓大军奉党中央毛主席命令挥师南下于1949年12月解放了成都,相应,四川获得了解放,邱少云一家和天下劳苦大众获得了新生,太阳出来了,来了救星共产党,邱少云作为解放兵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韩国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

  刘胡兰:

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

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1946年秋,国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这位年仅不到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石佩怀处死。

阎锡山匪军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

“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道:

“一个样”。

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黄继光:

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

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大量征兵。

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

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

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黄继光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

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董存瑞:

舍身炸碉堡,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

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

后任某部六班班长。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

“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

”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

“为了新中国,冲啊!

”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

1914年春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同年11月发表《国情》,成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先声。

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对袁世凯的宣传活动。

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传诵一时。

同时主编《民彝》杂志,宣扬民主和自由。

同年5月回国后,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等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

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

1918年底和陈独秀创办著名的《每周评论》。

1919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

5月,积极支持和参与五四运动。

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

随后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改良主义思潮。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创办《工人周刊》。

1922年8月在杭州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随后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实行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三大以后,多次与孙中山会谈,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会后,直接负责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同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7月回国后,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

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此后,他领导北京人民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关税自主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等革命斗争,并派共产党员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工作,对冯玉祥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4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中,被闯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军警逮捕。

被捕后,他坚贞不屈,于28日英勇地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

就义后,遗体被安置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现在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

  雷锋:

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

“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

到年关,地主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

一九三八年被抓去,遭到国民党的毒打,造成内伤和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

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翌年秋天终于死去。

哥哥雷正德,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

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

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

  弟弟也因为饥饿而死去。

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

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的人。

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几天,由于过于贫穷,父母没能力抚养,就把她送进长沙一家育婴堂,简家塘一个姓杨的妇女把她抱回家抚养,6岁时把她送给雷家做了童养媳。

后来,雷锋的母亲被地主唐四滚凌辱而自尽。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

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

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

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雷锋赶忙捂住伤口,忍住疼,两眼瞪着地主婆,心想:

“总有一天,我要报仇!

”从此,雷锋手背上留下三条伤疤。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

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

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

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雷锋在武汉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

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

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

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

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

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

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

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

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

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

“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刘少奇题词:

“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周恩来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此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

此后,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

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

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

“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

“祖国人民的光荣”。

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

“光荣之家”。

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

“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

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

“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

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

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

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

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

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

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

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赵一曼“红枪白马女政委,原名李坤泰,学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

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1924年大姐夫郑佑芝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

1927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

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

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

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

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日伪报纸也为之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

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

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

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

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

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

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

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

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

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

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

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

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

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

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

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

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

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

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

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

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

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

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

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

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

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

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

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黄继光,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大量征兵。

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

邓中夏(1894~1933) 湖南宜章人。

“五四”运动时,即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后积极从事工人运动。

1922年在中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