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2906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

《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任务3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Word下载.docx

2.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

(1)~

(2)题。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

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

“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

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乃愈可见其泣泪之悲苦。

D.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B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

“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

“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

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

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

前三句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

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篇进行分析。

[答案] 景象:

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

用意:

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

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

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

(任答两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 ①马邑:

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

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③机中锦字:

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

④元戎窦车骑:

元戎,犹主将;

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胜利班师,将个人命远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B [B项,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文意。

(2)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解析] 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上句“莺啼燕语”四字,色彩浓丽,生机盎然,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

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所以用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答案] ①拟人。

“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

②对比。

“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③虚实结合。

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

(1)~

(2)题。

浣溪沙

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

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

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①蓼(liǎo):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

红蓼:

开红花的水蓼。

②整鬟:

梳理发鬟。

③含

愁眉不展。

④浦:

水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

“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呈现给读者的,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暖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A [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

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析] 从“不语含

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答案] 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语含

”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

为什么“不语含

”,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

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

[题组二] 吟咏画作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 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欻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 ①骅骝:

赤色的好马。

②欻(xū)见:

忽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韦偃作画的原因,“怜君”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

B.诗人先总体评价韦偃“画无敌”,然后通过用笔和作画过程表现他画技的高超。

C.三、四两句“扫”和“出”用得十分贴切,形象地表现出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

D.五、六两句写画中一匹马低头吃草,而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透露出进取的渴望。

A [A项,“‘怜君’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有误,其中“怜”是喜爱的意思,原意应是诗人喜爱韦偃的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①国家处于危难存亡之时,能到哪儿去寻找到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呢?

②诗人由画中的马,联想到像千里马一样的良才难得,正值内乱外患,寓以选拔贤能,渴望人才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深刻含意。

③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注]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 此诗是黄庭坚被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的一幅横竹画而作。

A.首联中“吐”字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颔联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暗写黄斌老的襟怀。

C.颈联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D.尾联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

B [B项,“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错。

由“雷不惊”可见,诗中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

(2)本诗借黄斌老笔下的竹子抒发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①黄斌老笔下的竹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诗中表达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赏之情。

②借咏竹子峥嵘不屈,处变不惊的形象,托物言志,表达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②前年嫁彭郎③。

【注】 ①李思训:

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

指小孤山。

③彭郎:

指澎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也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C [C项,“大小孤山也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错,这是作者的视觉感受,并非真的是大小孤山在江上起伏低昂。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

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之景充满了人文的情趣。

8.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

(2)题。

题阳关图二首

其一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其二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注]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

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 龙眠:

指龙眠居士,是画家李公麟的号,《阳关图》是李公麟依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创作出的诗意图。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一首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

龙眠居士的画,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能够使人肠断。

B.其二首句化用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阐明了离别是人生中诸多不顺利的一种。

C.黄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略有不同,王诗重在抒情,黄诗情与理并重,并且音调和谐,语言平易。

D.这两首诗不仅吟出王维的诗情,而且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

D [D项,“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说法不正确。

黄庭坚这两首诗基本上没有运用工笔手法。

第一首诗先是用概括性语言写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接着是虚写,写想象之景;

第二首诗以议论为主。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表情达意时运用手法的异同。

[答案] 同:

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释离情之苦。

异:

第一首三、四两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

第二首三、四两句运用设问手法,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

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次韵曾吉甫题画屏风

韩元吉

何许江山发兴长,浑疑庐阜对彭郎①。

胸中丘壑元萧爽,笔下烟波故渺茫。

落落疏松长映座,冥冥飞雨欲侵床。

冷然已作华胥梦②,便有群仙到枕旁。

【注】 ①庐阜对彭郎:

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

②华胥梦:

梦境的代称。

A.这首写屏风上画作的诗将画面与主观想象结合起来,给人身临其画之感。

B.面对画面上的江、山,诗人猜出画家画的是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的景色。

C.江、山是这幅画的两个主要元素,山重在丘山沟谷,江则重在烟波浩渺。

D.诗人领略了画面疏松的逼真,又感受到了松下有似飞雨入室带来的清凉。

B [“浑疑”表明是诗人的怀疑,而非画家写实。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 含意:

神游画境,诗人仿佛进入美妙的梦境,成群的仙人就在枕边。

评价:

这幅画意境清幽缥缈,仿佛世外仙境,令人玩味(陶醉)不已。

[教师备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这道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B [本诗的大意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

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芒照耀到了世间。

依据上述大意,“后世仰末照”句应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所遗忘。

所以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理解有误。

(2)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解析] 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智谋和清高的节操;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把鲁仲连的出仕比喻为明月出海底,表现了对他的极高评价;

“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来,说明其光芒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使人敬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平原君要以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足见他高尚的品格。

李白就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功成身退。

[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人日①两首(其二)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②休随酒,胜里金花③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注】 ①人日:

旧时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七。

杜甫当时正要离开夔州,赴江陵。

②柏叶:

古时习俗,将柏叶浸酒,元旦饮用。

③胜里金花:

指当时妇女头上的花形金饰。

A.举世同庆人日,诗人随习俗和大家谈笑度过初七,开篇“一谈一笑”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剑气冲天,琴声如流水一般动听,以此表现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C.“无忧”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因早春到来尽情欢娱,但其间也流露出人生艰难的感慨。

D.诗中“看”“寒”“弹”“难”押韵,朗朗上口,使诗句富有音乐美,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B [B项,“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剑气冲天”错,“冲星”,犹“冲斗”,比喻人的志气超凡或才华英发。

(2)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的最后两句与李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和对前途的乐观精神。

不同之处:

李诗更强调自己坚信总有一天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杜诗更强调坚持自己的正直理念,走人生正道。

当窗织

王 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A.三、四两句直接点题,表现了织妇因忙于纺织,不能照顾翁母内心的痛苦。

B.“水寒”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

C.“两日”句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凡。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用语贴切,表现了诗人的乐府诗贴近生活的特点。

C [C项,曲解文意。

“催”是指官府催着交纳之意,该句表现了官府催逼得急切。

(2)本诗为新乐府名篇,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请分析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 ①比兴手法。

开头二句托物起兴,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

以贫家女的辛勤劳作与“富家”的不劳而获对比,表现了织妇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生活。

③烘托。

“草虫促促机下啼”,以草虫的啼鸣烘托贫家女的辛劳。

④心理刻画。

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羡慕青楼倡女。

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 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A.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既指出了诗人春游的时间,也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

B.“寂寂”,用叠词渲染“山城”的寂静气氛;

用“柳映门”的寒食特有之景,增强凄寒的环境氛围。

C.诗的颈联即景抒情,天气乍暖还寒,薄酒难以消愁,登高远眺才让作者内心获得片刻的逍遥与自在。

D.诗的尾联,以问句作结,诗人将一腔喷涌欲出的别离心绪融入“向谁言”的反问中,欲述无门,有一唱三叹之妙。

C [C项,应为“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

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更容易极度伤心”。

(2)请赏析诗的颔联。

[答案] 诗的颔联借景抒情,借景物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修竹寺”“落花村”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形成一幅凄凉的画面,烘托了诗人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禁林春直

李 昉①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②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