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2747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

《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山湖批发市场项目分析文档格式.docx

殷微子墓、春秋目夷纪念园、汉张良祠及大量的石碑刻石、汉画像石、彰显了悠久的人文历史。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高高矗立在岛中,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微山湖北列入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微山县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微山县工业基础较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煤炭开采、稀土冶金、船舶制造、医药化工、建筑建材、食品酿造、轻工包装等行业。

出口产品有稀土精矿粉、抛光粉、霓虹灯带、玩具、松花蛋、熟咸蛋、芦苇、龙虾、田螺等50多种,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微山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湖区特色产业初步形成,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电化工基地、渔湖产品加工基地、内河船舶制造基地。

六大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了“煤焦电生产基地”、“微山湖特种水产品繁育生产基地”、“中国微山麻鸭养殖基地”、“山东省渔湖产品加工基地”、“生物医药化工研发生产基地”和“山东省内河船舶制造基地”六大基地。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煤电化工充分利用微山水、电、煤丰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煤焦电化工产业基地。

采用煤气化、煤焦化和煤液化技术、重点发展特种焦、粗苯、焦油等高附加值产品。

扩大国家级新产品抗鱼眼剂、三甘醇、四甘醇等产品的生产能力,研制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精细化工新产品。

同时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

微山湖特种水产品繁育抓住南水北调湖水位相对稳定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累计向南四湖投放了3000余万尾鱼蟹苗种,优化了鱼类种群结构,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扩大特种水产品标准化养殖规模,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已发展到23.8万亩,在做好鳜鱼、水蛭等名优品种的基地化养殖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引进高价值的新品种。

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态养殖技术、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17处,养殖面积达8.7万亩,35个水产品养殖品获得国家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认证。

2001年,在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微山湖乌鳢、鲤鱼被评为名优产品,微山湖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山东省人事厅授予“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麻鸭养殖转变饲养方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加强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实施微山麻鸭提纯复壮工程,建立微山麻鸭良种核心群,扩建种鸭舍和孵化室,建设标准化养鸭基地和鸭产品质检中心,推行麻鸭的标准化管理,扩大养殖规模。

目前,全县建设了12处标准处养鸭基地。

渔湖产品加工基地依托县湖产品经贸实业有限公司、金湖水产品有限公司、县营养食品厂等企业,利用微山湖风戽的渔湖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引进、开发先进渔湖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和储藏、保险、流通技术及加工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促进水禽、水产品的加工增值,开发具有特色的鸭、蛋、鱼、虾、藕、贝类、水生蔬菜系列产品。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开发主要农林产品资源精深加工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支持芦笋、大蒜、蔬菜的深加工技术,开发农林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重点培育了水产品、水生经济作物、反季节瓜菜、水禽特种动物、苗木杞柳等优质特色农渔湖产品。

淡水龙虾仁、整肢龙虾出口美国、欧盟等国。

松花蛋、熟咸蛋、山根鱼、佃煮虾、青虾、田螺、河蟹、乌鳢、泥鳅等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地区。

生物制药以微山湖制药厂为依托,走中成药现代化和生物医药研发相结合的路子,建立生物医药化工研发生产基地。

利用微山湖宽体金线水蛭独特品种,扩大国家保护品种脑血康片剂、胶囊剂、颗粒剂、针剂的生产能力。

船舶制造业入选“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

微山县被国防科工委指定为中国内河船舶制造基地。

重点培育了夏镇航宇、韩庄微湖、昭阳新建、留庄银河四大造船园区。

全县有船舶制造企业55家,从业人员3.5万人,共有船台498座。

主要制造散货船、驳船、测量船、工程船、旅游船、拖船等10大类20个品种,年产值可达10亿元人民币。

一区八园建设

微山城区周围已高标准规划建成“一区八园”,园区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等配套设施完善。

这些园区交通便利,功能齐全,政策优惠,为外商投资兴业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食品工业园占地面积70亩,已入园企业有微山宏信食品有限公司、微山县天天食品有限公司、济宁瑞邦饲料有限公司、微山昱鑫工贸有限公司。

焦电工业园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过2亿元人民币的微山湖矿业集团焦电厂现已入园,开始生产。

热电工业园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过亿元人民币的微山湖热电联产项目已入园,并于06年底投产。

弘兴工业园占地面积180亩,已入园的有山东弘兴白炭黑有限公司、山东弘兴固体水玻璃有限公司、山东弘兴洗煤厂等三家企业。

同泰工业园占地面积800亩,已入园的企业有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微山县同泰焦化有限公司和投资1700万元人民币的中景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纺织工业园占地面积1500亩,经过几年精心培植,形成了以华源化纤纺织有限公司、华茂实业有限公司、泰丰纺织有限公司、明远纺织有限公司和致远纺织有限公司等五家投资过千万元人民币的企业为龙头的纺织工业基地。

铸造工业园占地面积300亩。

现已有10家入园企业:

微山县铸造厂、兴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微山铸钢厂、宏阳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微山树联机械加工厂、微山县精密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等。

主要产品有精密齿轮、柴油机箱体、主减箱体、制动盘、驱动桥壳体等。

2006年实现产值2.8亿元人民币。

“浙商创业园”占地面积5000亩,由微山经济开发区与中国古今建设集团合作建设,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拟用3至5年时间完成,引进项目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并培育部分企业上市。

该园区建成后,将有近百家浙商企业落户。

一期投资5710万元人民币的山东丰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入园,开始生产

第二章批发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而出现和发展。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发挥着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信息等功能。

它的兴起和发展,对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提高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与周年化的需求,提高流通效率等都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日益国际化,农产品流通的环境与基础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把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结构变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以及消费者福利等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历程、现阶段发展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等角度全面分析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

  一、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历程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经历了一个数量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从产地市场兴起到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并行发展,从民间自发形成到政府推动建设再到市场力量整合重组的过程。

  

(一)演变形成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政策的引导逐步演变形成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体系。

形成的三种方式主要是:

  1.由农民自发兴办,在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南京白云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由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建设或者原来商业、粮食、供销等流通部门的购销场所改造形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3.由农业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例如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二)发展历程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之后就迅速发展,市场数量由1986年的892个发展到2007年的415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由1986年的29.35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9300亿元,平均每市成交额则由317.8万元上升为22409万元。

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呈现迅速上升到稳中有降,再到基本平稳的过程,平均每市成交额则持续上升,表明批发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

  不同学者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根据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阶段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发展情况,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1984年,萌芽阶段。

1978年的农业改革极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各类农产品总量大幅提升,从1979年起,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范围和品种进行了重新规定,在不从根本上触动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条件下,逐步缩小统购范围,减少统购品种,允许部分农产品议购议销和自由购销,放开集市贸易,伴随流通政策的改变,一些具有比较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农业产区的集市由定期赶集发展到天天开市,进而有了批发市场的初步形态。

  2.1985-1995年,高速发展阶段。

1985年后,农产品流通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取消统派购制度,多种农产品走向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全国各地的集贸市场纷纷恢复与发展,一些传统集市向批发市场转化,新兴的批发市场作为国合商业传统封闭式批发网络的替代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入市交易的农产品品种、规模迅速增加,除棉花、粮食等少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批发流通的主渠道。

在产地批发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销地批发市场也日渐兴起,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大体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流通不畅导致的农产品供应不足是重要原因,为此,国家提出“菜篮子”工程,力保大中城市蔬菜供应,要求各地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由于批发市场能够直接快速提高地方税收,在“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指引下,全国形成批发市场建设热潮,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批发市场数量从1991年的1509个上升到1999年的4249个,连续5年递增率达两位数,其中1995年甚至高达42.3%[2],其中尤其是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发展更快。

  3.1996年至今,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

在批发市场发展热潮中,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和科学论证,部分市场成为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也有些市场管理不善,基础设施欠缺,配套服务不够,批发市场陷入盲目发展和竞争状态。

同时,1996年前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状态出现转变,从早期的供不应求逐渐演变成品种和数量的全面供过于求,为保护当地农业,区域流通受到各种限制,地方保护主义泛滥,给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针对区域流通中种种不健康现象,国家采取“市场办、管分离”“市场登记与年检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对批发市场进行规范,批发市场在竞争中出现合并、转移、倒闭、关停的情况,批发市场总量也在2000年达到高峰的4532个,之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在4150左右,随着市场的规范,国家又陆续推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和改造的方针,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农产品流通逐渐向规范化、组织化、标准化、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从2000年的1.6万亿增长到2007年的9.4万亿,其中,批发业务成交额从2000年的1.1万亿增长到2007年的3.5万亿[3]。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类型

  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演变,批发市场逐渐发展,按照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类型的市场。

  1.按交易方式分为:

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

专业批发市场是指产品的种类比较固定的市场,如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禽蛋市场、土畜产品市场等。

综合批发市场则是交易多种农产品的场所。

统计年鉴上大多采用这种分类方式。

  2.按市场所处位置和承担职能以及辐射半径分:

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区域中转(集散型)批发市场。

产地批发市场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地建立的市场,产地批发市场的典型特征是“买本地、卖全国”。

产地批发市场是在农产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地区形成,通常交通比较便利并能辐射周边地区,有集货、分货交易功能。

产地市场一般季节性强,交易设施比较简陋,在山东、河北等蔬菜生产较为集中的地区,就存在大量此类市场。

我国产地市场数量占批发市场总数的1/3左右,在农产品集中收获旺季,这类市场活跃着大量熟悉本地情况的农村经纪人,批发商往往通过他们实现产品采购。

目前我国大型连锁零售商在产地采购产品的80%-90%是通过产地市场和产地经纪人实现,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产地批发市场的典型。

销地批发市场是在农产品消费量较大的地区建立的市场。

  销地批发市场的典型特征就是“买全国、卖本地”。

销地批发市场是以满足城市农产品消费需要的公益性农产品交易设施,具有集散、交易、价格、信息、结算、商流和物流及配送等功能。

比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就存在多个此类市场,其主要特点是:

市场内农产品来自周边及全国各地,多品种,大量交易,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以最新鲜的状态实现产品销售。

在农产品基本实现大流通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存在从外地调入农产品的现象,主要用于调剂品种,确保周年供应。

销地批发市场的交易根据城市大小、季节及所在地不同而不同。

比如南方中小城市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多体现出以本地产品为主,北菜为补的特点,为满足市场品种丰富度需要调入某些品种。

北方大城市由于气候条件,本地产品数量上就无法满足本地消费,大多依靠南菜北运,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占北京市场的1/3。

区域中转(集散型)批发市场的典型特征就是“买全国、卖全国”。

它一般由产地批发市场发展而来,除交易本产地的特色产品,还因为拥有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品牌优势、信息集散优势、集聚效应等,成为远距离运输的集货和中转市场。

如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1984年是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农产品销售而设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批发和集散市场,由于寿光聚集了大量的客户和信息,甚至远在海南的特种农产品也先运到寿光,通过当地的批发市场实现产品的有效分销。

而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经营的蔬菜、水果、粮油和土特产品分别占深圳市民消费量的85%、90%、40%和65%以上,不但满足了深圳700万居民的生活所需[4],而且还辐射到整个华南地区(包括港澳台)乃至全国,并与东南亚、南非及欧美等市场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指导中心和转口贸易基地。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特点

  1.批发市场平均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发展速度各异。

平均每市成交额是反映批发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986年仅为317.8万元,1999年已达到7867.2万元,2007年达到22409万元,20年间,批发市场平均成交额增长了70倍。

2007年,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551个,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有830个,而亿元以上专业市场有721个,在亿元以上的247家蔬菜市场中,前100名市场由过去的3-5亿提高到10亿元以上[5]。

2006年,虽然全国最大的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60亿元,北京最大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50亿元,随着交易规模的上升,单个市场的辐射空间也不断扩大,从区域性、省内扩展到周边省份,甚至全国范围。

  产地批发市场日益减少,销地批发市场稳中有升。

产地批发市场成立主要是为方便农区农产品集中上市季节大量农产品快速有效的销售,销地批发市场则是在解决城市居民农产品采购困难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

产地批发市场起步和发展早于销地批发市场,但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化进程加快,销地批发市场增长也远快于产地批发市场,从市场总数看,2000年4532个批发市场中,产地批发市场有2578个,销地批发市场有1954个,而2007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约4150个,其中产地市场1600家,销地市场2550家[6]。

  2.市场运行机制以现货、现金交易为主,批零兼营相对比较普遍。

现有的批发市场大多是实物交易,产品全部堆放在市场,买主在验货基础上讨价还价,现金收付完成结算。

以现货为主进行交易得到的交易信息对调节商品流量、平衡区域供需矛盾有较大作用,但因交易对象已经是成品,因此交易信息对商品生产指导意义并不大。

根据蛛网定理,农民生产决策依上期价格而定,但交易价格却取决于本期供求状况,生产决策与产品上市间存在一定时差,在缺乏科学分析的条件下,批发市场现货价格的高低甚至还是农产品“买难”、“卖难”周期性循环出现的重要诱因。

现金收付作为传统的交易方式虽然比较方便,但是批发业务因为交易数量大,往往需要大量的现金,假币、抢劫等不法行为的存在又使得这种交易方式布满危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批发业务和批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行批零兼营,在4000多个批发市场中,纯粹意义上的“批发”市场为数并不多,典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几乎是传统集贸市场的放大版本,摊位细小零散,交易起点较低,产品包装简陋,缺乏现代批发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传统交易惯性之外,还因为仅靠单纯的批发交易不足以支撑市场运营,需要兼营零售来提高场地综合利用效率。

  3.批发市场功能由产品集散、辅助流通向价格决定、质量监控发展。

批发市场是伴随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而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促使市场定位和市场功能不断变化。

土地承包制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在自然资源较好的传统农区,大量农产品在上市季节积压,同时,城市国有商业系统在改革中逐渐衰弱,为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满足城市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批发市场应运而生,从农业生产者中分化出专营农产品批发流通业务的商人,远距离运输并销售农区产品,批发市场发挥了集散产品的功能,随着城市化推进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批发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从早期的提供产品集散场所扩展到快速高效的检验检测流通中产品的安全,而部分批发市场由于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更是成为特定产品价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市场的批发价格成为指导各集贸市场零售价格、批发商采购价格甚至生产者决定来年生产计划的重要指标。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特点的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中呈现出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不断推进在流通领域的具体表现。

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

  1.农业生产集中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竞争关系,大城市劳动力价格不断升高以及广大农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生产逐渐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管是水稻、棉花等大宗粮食作物,还是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特种农产品都已经基本形成全国性的区域中心,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例如蔬菜生产方面,中国播种面积最多的九个省份合计占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的比例从1985的58.63%提高到2005年的64.31%,产量比例从1985的40.29%提高到2005年的67.70%,同时,在主产省内部也出现区域性的集中,蔬菜播种面积在6666.7公顷以上的县由1990年的163个发展到2002年的658个,其中2万公顷以上的大县已有55个[7]。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普遍提高,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国遍地开花,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也使得农业生产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

  2.基础设施改善和技术手段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

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而自然资源有稀缺性、区域性和整体性,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土地、水或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对限制生产扩大,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则在不同程度上使生产突破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优良种子的培育和推广、农药、化肥使用、塑料大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等提高农业生产率。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改善城市和区域的通达性,从而缩短产品生产地与其销售市场地的距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条件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要致富,先修路”成为90年代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口号,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1988年的147公里发展到2005年的4.1万公里[8],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公路网,确保了农产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大范围运输。

3.零售阶段市场结构变化。

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超市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到9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农村,从综合超市、大型超市到便利店,各种超市业态遍地开花。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生活方式改变,超市以其品牌、购物环境、安全保证等优势在生鲜食品零售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随着超市生鲜品经营规模的扩大,其采购也由早期全部从销地批发市场采购逐渐转为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直供并重。

随着超市在生鲜食品零售业的比例不断提高,批发市场的发展空间也日益狭小。

  4.城市消费者数量增多,需求提升。

随着国家整体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中城市数量增加,原有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众多农民转换成市民,需要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多样化需求扩大,销地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周转和集散的场所,顺应不断扩大的需求而蓬勃发展。

单个批发市场形成区域性的垄断地位,辐射空间扩大,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了北京60%的蔬菜,南京白云亭批发市场提供本地80%的蔬菜。

城市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促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专卖店成为部分高端客户的采购地点。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方向展望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挑战

  1.土地流转制度的松动使生产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制度的松动,未来农业生产必然将逐渐向大规模发展,专业化生产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生产的大规模必然导致流通渠道发生变化,产地批发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优胜劣汰之下,部分基础设施欠缺,服务落后的产地批发市场在竞争中逐渐衰弱,部分条件好、吸引力大的市场将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辐射更大的范围。

2.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趋势继续推进。

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包含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表现在大量进口外国农产品和出口本国农产品,生产者为全球提供产品,消费者从全球选择产品,还包含农业关联产业(agribusiness)的国际化,即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国际化,表现在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国际化,加工厂被国际资本控制,流通领域大型连锁超市的兴起和垄断。

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可以互通有无,调剂国内外余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农产品市场国际化也提高了对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的要求,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周转的主渠道,对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