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270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诠释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诠释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诠释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诠释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诠释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诠释 2.docx

《诠释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诠释 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诠释 2.docx

诠释2

诠释“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

河南省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鲁家宝

一、基本概况

《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是河南省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总课题组批准立项的子课题《学生自主尝试能力培养的研究》(批准号为ZZNL007)实验阶段性成果。

2012年10月被邀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2013年7月被邀在辽宁省大连市举办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2013年11月在浙江省乐清市成功召开“鲁家宝教学思想交流会”;2013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校长参考》第5期;荣获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模式案例设计专著(二、三、四年级)经人民教育出版社授权,延边教育出版社于2013年公开出版发行。

二、模式界定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纵观陈旧的课堂,所有的一切教学活动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是课堂的配角,思维被限制,毫无创新能力可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逐步达成共识。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中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尝试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为此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学生自主尝试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目标、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创建了“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即:

“自主尝试”,就是学生在积极主动、我要学的驱动力情感作用下,在导学提纲(温馨提示)“学什么、怎样学、学后有哪些思考?

”等学法导引下,运用尝试学习的方法探索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开发学生的潜能;“自主尝试”包括两种含义:

一是自主学习,它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二是尝试学习,是指先学后导,先说后评,使学生在愉快、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乐于尝试,在尝试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愉快——尝试——愉快”的良性循环。

是在教师指导、合作、参与下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运用尝试学习建构起来的,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学习条件,学习效果显著且学习效率较高,包括学习内容、策略、过程、活动、资源的高效,全面体现课程目标,注重单位时间学习效益,并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的特征,有效开发学生潜能。

自主尝试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持续发展、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尝试学习、合作学习过程,而且是落实高效课堂一种较理想的策略。

“三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尝试,分析问题——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三、基本特征

高效课堂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灵活性。

也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针对这种教育理念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先学后导,先说后评,开发潜能”,即“先学后导”就是学生在导学提纲导引下,自主尝试学习例题,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先说后评”就是学生说或展示自学成果,生与生、师与生针对展示情况从肯定、质疑、纠错、建议等方面相互评议;“开发潜能”就是课堂上培养学生仔细倾听,乐于合作,善于交流,敢于尝试等良好习惯,开发学生阅读,自学,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潜能。

四、设计要求

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问题导引下,以学生幸福成长为中心,先学后导,先说后评,开发潜能,和谐发展。

”实现以问题导引为主线、以激励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高效课堂。

为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尝试,分析问题——灵活应用解决问题”三环节的设计要突出:

“以问题导引为主线”就是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尝试学习,引领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以激励评价为手段”。

即:

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和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性、多元化的评价,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感悟知识,提升意义的目的。

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提倡评价方法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评价行动策略和方法,使不同程度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

通过适时评价、多元评价,反思评价等缩小学生差异,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激励评价是创新教育的动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对于学生的认识和实验结果,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加表扬,错误的不要直接否定,草率批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与同学商讨,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

对待一些潜能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人意之处,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经常性的使用“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有帮助。

只有运用激励性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就是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个个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开发潜能,和谐发展”之效果。

“三环节“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学”的模式,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的特征。

即主动性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

生动性,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

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

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

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五、师生行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环节,即:

“提出问题”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来发现文本问题。

具体是指教师、学生在自学文本中,通过文本的对话,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学生将通过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系统整理展示。

这一行动主要是在课前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尝试、合作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分析问题”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来体现。

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借助学习的方法、策略等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来分析问题。

这一行动主要是在提出问题后实施,旨在实现有效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进一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解决问题”主要是通过“师生同乐”课堂教学来体现。

针对分析问题后,运用掌握尝试探索学习的方法、策略等进行训练和评价,使文本知识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一行动主要是在解决问题实施时,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真正使学生、教师品尝成功之乐。

上述三个要素可以视为教与学的步骤,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都要遵循这种流程和步骤。

这种教学模式属于综合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也是最基本“胚胎”模式,同时也是一个模式系统,可以创新出符合“自主尝试学习”教学思维的若干模式。

1.学生行动

“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学生在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问题化,继而使问题能力化,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

在学生操作层面上,具有自主尝试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三个特点:

(1)具有“自立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2)具有“自为性”,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3)具有“自律性”,即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

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生自己主导完成的。

而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学习愿望,掌握学习方法,具体贯彻“自学结构化”、“学习责任化”、“评价多元化”、“时间效益化”和“记忆高效化”的行动理念。

课前,努力使学生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逐步使学生学会依据文本内容,通过尝试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在导学提纲导引下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学习内容事先进行结构化学习。

课中,使学生等待式学习变为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

启开学生嘴,让他们说起来;放开学生的手,让他们动起来;调动学生的脑,让他们活起来,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和同学投入到高效学习中来,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

课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时进行回归性自学,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学业成绩持续提高。

2.教师行动

“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角色要实现根本性转变,从真正意义上,由课程复制者转变课程开发的研究者;有知识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发现者;由知识抄写者转变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

教师在备课、上课、评课等不同环节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从教材到教案,而是“师生共学”;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线性参与,而是“师生互动”;课后评价不再是教师层面的主观评价,而是“师生共省”。

教师要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

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

确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稳固、更灵活,才有可能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

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真正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苦学变乐学到立志学的策略;差异发展,在一定范畴内学生依据自身的发展潜能而进行的选择性学习策略;全面发展,不是让每位学生都发展成为“完人”,而是基于学生潜能基础的科学发展观。

六、注意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注意问题性

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为更好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情境应是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支撑,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土壤。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內驱力,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深奥的数学道理形象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意识,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研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德育性;以学生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为此要“五注意”:

(1)创设问题情境,应自然得体,绝不能牵强附会,要善于发现、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