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2614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焦虑症的研究与分析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21世纪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激烈,加上居住拥挤、噪音、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矛盾复杂等,使得曾经被称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所彰显出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焦虑症已经成为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什么叫焦虑?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听人说感到烦躁不安,不知为了什么就是很烦躁,心神不宁、紧张、害怕,这些反应都是在表达个体的一种焦虑。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某个时刻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到这些情绪状态。

在临床心理学中,对焦虑的定义往往有以下三种条件:

①、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

②、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③、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的。

与一般的恐惧不同,焦虑的对象往往是模糊的、未被明确化的威胁与困难,而恐惧往往是特定的对象。

焦虑是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轻微的焦虑情绪是有意义的,他会成为个体的推动力,是个体积极寻找办法解决焦虑,从而使心智更加敏锐,推动人格的发展。

但是当焦虑情绪发展到一定,成为焦虑症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其“伤人”的一面。

他会使个体高度敏感,暴躁易怒,出现精神不振,甚至记忆力下降的现象,从而使个体在适应生活与学习方面出现问题个体的心理状况与身体都造成不好的影响与困扰。

二、大学生焦虑的主要类型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焦虑进行分类,卡特尔和斯皮尔伯格根据焦虑情绪波及面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提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状态焦虑是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焦虑,它持续时间短、表现较为强烈、伴有明显生理反应的焦虑状态。

特质性焦虑,与性格密切相关,是表现在人格中相对稳定的情绪,它经常出现无明显躯体症状的焦虑倾向。

这种分类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焦虑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状态,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成长中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良适应、情绪情感的困扰、自我评价的失调、经济负担压力等都会引起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据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状况,大学生主要的焦虑类型包括:

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和就业焦虑。

1、学习焦虑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在学习活动中,如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或者难以克服学习障碍,会导致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自我价值感降低,从而引发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即学习焦虑。

这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学习焦虑最为突出表现是考试焦虑。

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取得好成绩而产生忧虑紧张的情绪。

一些学生由于严重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临考时的状态和考试的发挥,考试成绩每况愈下,学习状况陷入恶性循环。

2、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

社交焦虑发展到极端就是社交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

在大学生中,有不少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

社交恐惧症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不安、担心甚至害怕,还伴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可能还会伴有回避行为。

再次,情感问题处理不当也是引起大学生出现社交焦虑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虽然接受多年的学校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大学阶段,依然会遇见很多难以解决的困扰和迷惑,例如,性生理、恋爱受阻、失恋、未婚先孕等,给相当多的大学生带来无尽忧患的焦虑。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感觉求助无方或羞于启齿,最终导致焦虑、压力越来越大。

3、就业焦虑

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必须面对就业压力和毕业后残酷的生存竞争,很多同学还要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求学压力。

当前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而且让在校大学生陷入了一种就业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并不只是存在于毕业生之中,二、三年级学生,甚至大一新生都在积极的为将来的就业做打算,所不同的只是焦虑的程度有所差异。

在学校相对较差,学历相对较低的学生中,这种焦虑尤为明显。

三、大学生焦虑原因的分析

引发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个人、社会、学校这三个方面。

1、部分学生缺乏健康心理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又很重要的因素。

大学生认知过程和人格特征的缺陷是焦虑症产生的两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是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对困难过分估计、常自怨自责,常过分猜疑。

这样的学生常常患有不合理的认知,已进入思维的误区,看待事情经常非此则彼、以偏概全,对自己的失误、缺陷过分紧张、夸张、推理不当……这样的学生也会在大学校园里适应困难。

上述学生在学习成绩未达到期望值时也会造成焦虑。

不少大学生习惯了高中被动式的学习,上大学后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大学老师不会像高中那样讲的很详细,会留出大多数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靠的是自己自觉、自律,而许多性格上又缺陷的学生往往因此不愿和其他人交流。

这些大学生也会由于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与中学时代差别很大,由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学习成绩下降,再加上父母爱的期望值过高,具有自信、好强的心理特点的大学生总会担心自己被同伴的学生超过,有的学生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与前途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担心自己不能完成学业从而导致心理焦虑,并伴随着各种紧张状态,也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另外还有学生会由于考试焦虑导致发挥失常,学习不上进,来到大学之后慢慢会不在突出,成为很一般的学生,而他们原本是尖子生的心态还很难一时半会调整过来,也会由此产生社交焦虑,不愿出门结交朋友,加强焦虑。

2、对大学新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生远离家乡和亲人,失去父母亲友的直接呵护和疼爱,原来的依赖心理一下子受到强烈的冲击。

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前,衣食住行都有父母安排,进去大学以后一切都要由自己来做,再加上上面所谈及的人格缺陷,不容易和学生合群,往往会让这样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因此产生心理焦虑,甚至出现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焦虑反应。

另一方面,大学生还面临着一种对当地文化适应的问题,尤其是来自地域差异较大地区的学生和很少出远门的学生,如南方到北方读书,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读书。

由于不适应当地居住环境、饮食条件、生活习惯等,让本身个性比较敏感、依赖性很强等的学生很难适应,造成心理焦虑不安。

由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远离家乡来求学,常听得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人际关系失调是大学生心理焦虑的一个重要的成因。

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他们都是在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来到同一所学校,所以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大致上还是在一个相等的水平,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大相径庭,竞争的东西也会大致相同。

都希望自己能在大学这样一个大平台上展示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以往一样的备受关注赞赏。

但是任何团体都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出这样的现象,精英少,普通的人员会占大多数,所以不甘平凡的人没有成为少数的优秀者会产生焦虑感。

再则,大学已经是大家所说的“半个社会”了,在大学里面不只是简单地生活学习,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激烈程度较高的竞争,特别是当涉及到对群体内稀缺资源的争夺时。

比如每学期的评优、评三好、评奖学金、选班干部的时候,由于名额有限,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大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导致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很紧张,很多心理脆弱的学生会有感到难以化解的焦虑。

3、就业压力难以排解

现代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竞争日趋激烈、信息量急剧膨胀,人们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生也不例外;

加之人生观、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因而更容易产生困惑、迷茫、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深化,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们担心的首要问题,有调查表明就业难成为大学生最苦恼的问题。

择业前冷门专业的学生能否找到工作而焦虑,热门专业的学生又为留在大城市或者家乡而感到烦恼焦虑,随着搞笑的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难找到工作已经成为大家供认不讳的事实,因此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毕业就找工作是现在大学生一大焦虑。

由于现在学校不再是属于以前那种包分配,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了保险箱,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由以前的统一分配转为自主双向选择,为了增加筹码,面对社会上很多这样那样的证书培训班,面对身边同伴很多人都参与,面对以后工作问题,很多学生会把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门类众多的考试纳入自己关心的重点,时间紧迫、目标众多,也会由此感到紧张、担忧、焦虑。

当今大学生就业,由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很大,常常出现不能舍弃、不能两全的痛苦选择,这同样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

许多学生感觉职业选择行为的慎重,择业焦虑心理越严重,特别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理想与现实会有很大的差距,又由于一直有很大的期望,心理的落差感顿时滋生。

还有很多大学生会把找工作的不理想当成是社会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这样很多大学生会自信心动摇,或者完全失去自信心,导致在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嬗变,因而会带有消极、不正确的态度对待择业问题。

还有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害怕失败,不敢面对现实,常常伴有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恐惧感,形成焦虑不安的心情

四、解决大学生心理焦虑的对策思考

针对在校的大学生,高校一般都会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学生的咨询与辅导工作,但是有很多受到考试焦虑、交际焦虑、择业焦虑、强迫症,恐惧症等心理状况困扰的学生不主动找心理咨询老师咨询,所以此处主要从营造轻松愉快校园大环境和采用专业心理调适的两种途径,探讨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的方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华、表现自我、锻炼能力、塑造个性提供机会。

因此,学校应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及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多种多样、新颖有趣是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如:

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考察等活动,是大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培养他们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

通过开展主题辩论、演讲、只是竞赛等活动,丰富知识,培养兴趣,锻炼他们各种能力;

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娱乐活动、陶冶大学生们的性情,也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舞台和机会等等。

大学生们会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会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减缓焦虑情绪。

2、采用自主调适的心理缓解

(1)问题解决法

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挫折时,虽然具有要解决问题的决心,但是由于缺乏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步骤,而无法动手真正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焦虑加重。

下面的问题解决法,可通过直接面对问题,从而减少逃避的心理与行为,通过成功的解决问题,加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减轻焦虑,其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问题。

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每一个解决方法的利弊。

选择一种解决方法,制定付诸行动的法案计划。

实践行动。

回顾结果。

下面结合具体要求案例进行说明:

例如,小明今年考上大学,在录取的时候报了英语专业,在读了一学期的英语后发现,感觉自己非常不喜欢与不适应英语专业,想转到物流专业。

听说学校有同学可以转专业,因此也想申请转专业,但又担心自己转不成,由此非常担心与焦虑,最近常常失眠,压力很大,因此前来咨询。

首先、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成功申请的同学请教,需要如何申请;

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已获得信息与资料;

分析自己是否符合转专业的申请条件;

给自己一段时间,为自己符合转专业的条件而努力;

或者决定放弃转专业。

其次、评价每一个解决方法的利弊:

仔细考虑每一个解决方法,评价每一个解决方法的利弊,并决定舍弃不合理或无法实现的方法,然后思考剩下的方法,根据他们有效性的大小排列。

第三、选择一种解决方法,制定付诸行动的计划:

在选择一种解决方法时,需要用十分明确和具体的语言,描述如何完成所选择的的方法;

我准备找到某位,听说他刚刚转专业成功,向他请教它是如何转专业的,如果他太忙,就换其他转专业成功的。

第四、实践行动

第五、回顾结果:

如果完成了,需要表扬自己,并记住成功的而经验;

如果未完成,分析与了解原因,可选择另一种解决方法。

(2)放松法

焦虑会使人感到紧张、肌肉酸痛、无法集中精力,或者有一些躯体上的症状。

这种种反应,都会是焦虑的个体感觉非常难受,如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加速个体的焦虑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学会放松,能够放松,对于焦虑的个体而言,是一种有效舒缓焦虑的方法。

“身心合一”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上心理学上的许多研究发现躯体德紧张与心理的紧张常常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放松躯体,可以起到放松心里的作用。

渐进性肌肉放松法(PMR):

最早是由美国生理学家杰克逊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后来逐步完善,被广为应用。

其基本原理是:

紧张你的紧张你的肌肉,保持这种紧张感3~5秒,并注意这种紧张的感觉,之后放松10~15秒,最后,体验放松时肌肉的感觉。

在放松训练中,一般是从下向上放松,即从脚趾到头顶放松。

通过这种全身主要肌肉收缩,放松的反复交替训练,可稳定个体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长期坚持训练,可以使个体总是处于一种心态较平静的状态,对个体的性格及生活适应均有较大的帮助。

简单放松法:

首先找到一个让你心情平静和放松的目标,比如你喜欢的一幅画,或则默念“放松、放松”,在练习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自然、放松的呼吸上,想象自己的身体逐渐放松。

暗示性放松法:

找到一个供你放松的标志物,如一件你常见的物体,但你看到这件物体时,就提示自己做放松训练,基本过程任是注意呼吸和放松全身肌肉。

(3)调整呼吸法

当个体处于焦虑状态时,会发现自己的呼吸变得急促费力,在各种焦虑反应中,都会出现这种呼吸上的变化。

呼吸的加快,会使个体出现呼吸困难、、胸部疼痛或胃部紧张、疼痛、反呕、疲劳感等身体上的难受反应,而这种身体上的反应,又会加重个体在心理上的焦虑感。

由此可见,我们日日时时都在进行的呼吸,由于其频率的变化,对我们身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发现训练用全肺呼吸时,可有效的帮助个体舒缓与控制焦虑。

全肺呼吸的基本要求是舒缓、均匀的用肺部呼吸,从而使个体慢慢放松。

刚开始练习全肺呼吸时,个体以躺着的姿态最容易练习,随着对这种呼吸方式的掌握,个体可以在任何姿势进行这种呼吸方式。

针对放松与全肺呼吸法,个体可自行学习,也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

现在许多大学都开设瑜伽课程或者太极课程,瑜伽与太极这两种古老的艺术既是放松与调节呼吸联合起来使用,是个体体会到保持腹式呼吸的同及时体会紧张与放松的感受。

焦虑的个体也可将练习瑜伽和太极作为以后总放松与调节呼吸的方法。

3、运动调整法

在对抑郁的自助方法中,就有一种不花钱的抑郁的方法,针对个体的焦虑情绪,运动同样有效。

焦虑的个体会体验到心神不宁、紧张、害怕等负性情绪,在运动过程中,体内“内啡肽”物质的分泌会使个体体验到愉快、平和的正性情绪,从而有效的进入一种与焦虑相反的松弛状态。

运动的方法要求至少一周三次以上,每次20分钟以上;

运动的方式可以自己选择,如果可以,最好结伴运动,以相互鼓励与支持,维持长期的运动。

五、在研究中的启示与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多种多样的,既可从改善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入手,也可以控制环境因素和减轻大学生的压力来实现,还可借助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等方式。

这虽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焦虑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部分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框架,却并没有做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去检验所得的研究结论。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将研究所得用于指导大学生的焦虑预防和治疗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与检验,使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宇孛,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研究及对策分析,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8期

2、樊晓光,周东明,某些社会因素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

203-205

3、郑晓华,舒良,张艾琳,等,状态-特质焦虑问题在长春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学杂志,1993,7

(2):

60-62

4、傅茂笋,宋志强,李军,等,医学生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及影响因素,中国校医,1997,11

(2):

94-97

5、李宏伟大学生焦虑症发病现状与运动疗法干预[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

6、徐本仁,切莫患上“成功焦虑症”[J].成才与就业,2011,(Z3)

7、边帅,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J].才智,2011,(17)

8、辛德尔·

西格尔,马克·

威廉姆斯,约翰·

蒂斯代尔著,刘兴华等译,《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9、刘兴华,梁耀坚,段桂琴,李希希.(2008).觉知认知疗法--从禅修到心理治疗的发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3):

334-336

10、马英、方平.(2011).青少年情绪预测偏差与决策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34(4):

852-85

11、谭钧文,吴和鸣.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正念训练[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2009,114±

2:

94-95.

12、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应激发展观综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

(2):

222-224.

13、吴九君,郑日昌.心智觉知干预述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

(2):

148-151.

1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5-209.

15、余青云,张海钟.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J].医学心理学,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

49-50.

16、阎克乐,张月娟,尚志恩等.心算对内外倾者的心率、T波幅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心理学报,1997,29±

187-194.

17、郑达安,沈霖霖,吴国强等.心理应激时青年人R-R间期变异性的谱分析.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7,14±

1:

38-41.

18、HigginsET.(1987).Self-discnypancy:

Atheoryrelatingselfandaffect.PsychologicalReview,94:

319-340

19、夏烨,丁建略.(2008).罗洛.梅的焦虑理论述评.医学与哲学,7:

71-72

20、克尔凯哥尔.(1944).恐惧的概念.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唐海波和邝春霞.(2009).焦虑理论研究综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

(2):

176-177

22、Beck,A.T.&

 Emery,G.withGreenberg,R.L.(1985)Anxietydisordersandphobias:

acognitiveperspective.NewYork:

BasicBooks

23、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2008).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应激发展观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

(2):

222-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