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2311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生活期末复习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知识网络】

横向

实质

纵向

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三课)

文化创新

(第五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四课)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28-33

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P31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P31-33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繁荣进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5.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

 ②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P34-37

【主观题常用知识点归纳】文化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

1.文化交流与传播即: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2.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3.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利己:

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外域文化传入中国,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利人:

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互利:

增强各国了解、增进友谊、相互尊重、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5.如何加强文化的交流传播?

①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创新文化交流传播是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含义

表现

特点

作用

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P39-46

1.传统文化

2.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

继承与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制度更替

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

教育

1.传统习俗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思想:

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5.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6.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处理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

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改造或剔除。

②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即: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又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③坚持正确方向,既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将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文化的创新P48-55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⑤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⑥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P48-49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②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4.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处理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①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取长补短。

②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⑤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五)建设“学习型社会”P56-57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历程

见证(原因)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独特性、先进性(表现)

地域性(原因)

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特点

2.原因——包容性

3.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

文化

意义

集中表现

基本内涵

核心——爱国主义(作用、特点、主题)

发展——时代精神(核心、特点、党对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表现)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民族精神

重要性

必要性

国家

个人(青少年)

(一)中华文化P62-70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文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中国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4.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5.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6.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7.中华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二)中华民族精神P71-81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P81)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

(1)重要性: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P72)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P76)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P80)

(2)意义:

(P78-79)

①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综合素质。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因为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政治图谋,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怎么办?

(1)国家: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汲取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个人:

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色彩斑斓(原因)

有喜有忧

阳光下有阴影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原因

1.特点

——多元文化共存

2.对策

是什么(含义、表现、危害、政策)

为什么——存在的原因

当代中国文化生活

文化消费者(个人)

文化生产者(企业)

文化管理者

(国家政府)

——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

(一)倡导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原因、含义)

(二)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奏响主旋律,搞好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原因P93)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目标——路径)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中心环节

是什么(求索、内涵、二者关系)

为什么

怎么办

基本要求(P97)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最重要的是

根本任务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道德模范常态化

核心、原则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怎样

个人:

两个修养、追求更高思德目标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原因: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身后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二者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100-103)

(1)为什么?

①联系文化的作用。

②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难以搞好。

(联系文化的作用)

(2)怎么办?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

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造丰富多彩的形式。

青年学生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发展教育的原因: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建设;

同时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提高更高的政治素养(P10-11);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35+46);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P101)。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104-112)

(1)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2)怎样建设?

①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05-106)

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⑤个人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基本内容)(P11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怎么办?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抑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联系:

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