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223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docx

河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附件

 

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形势……………………………………………………………1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6

二、思路和目标……………………………………………………………………………7

(一)总体思路……………………………………………………………………………7

(二)战略目标……………………………………………………………………………8

三、重点任务………………………………………………………………………………11

(一)突出战略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1

(二)凝聚创新资源,壮大自主创新主体………………………………………………12

(三)建设创新平台,丰富发展自主创新载体…………………………………………13

(四)围绕优先领域,攻克关键技术……………………………………………………14

(五)有重点地加强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35

四、保障措施……………………………………………………………………………39

(一)树立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39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格局……………………………40

(三)健全和落实政策,促进企业成为创新资源投入主体……………………………40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41

(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41

(六)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41

(七)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41

(八)保护知识产权,切实维护科技成果权益…………………………………………42

(九)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外部资源增强我省创新能力………………………………42

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原经济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的重要时期。

为贯彻《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豫政〔2009〕78号)、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豫发〔2008〕28号),实施《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贯彻“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多项突破,跨上了新台阶,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为加强科技创新,我省首次把自主创新体系放在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战略的高度进行部署,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作为省政府“五大工程”之一予以推进。

“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重大措施,省政府成立了“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我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扣、科技成果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由2005年的55.6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74.76亿元,R&D占GDP的比重由0.53%提高到0.90%;财政科技投入由2005年的13.8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5.52亿元,增幅达到156%;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由2005年的35.9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2.18亿元。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科研机构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50个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全部转制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省属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完成了分类改革。

分别与科技部和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建立了省部会商和省院合作机制,更好的集成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解决我省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有效促进了上下互动。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宽。

全省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

建立1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实施科普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建设科普示范点,以及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2.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大批显著的科技成就。

我省获国家科技奖励连年创历史新高。

“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7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75项;评审出省级科技进步奖1733项。

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达到25149件、16539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180%、341%。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出同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6个百分点左右。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4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2.6%。

实施五大科技工程,运用“网络化配置资源”的新方法,有效集成了各类科技资源,大幅度提高了我省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

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促使骨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

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0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5.6倍,使我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33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674个,是“十五”末的4.32倍。

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51个,目前总数达到75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3.13倍。

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组织成立了风力发电装备、盾构、生物疫苗、花卉、小麦、耐火材料、中药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新机制,提升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其他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培育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数量居中西部前列,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40家;高新技术企业517家;郑州市、洛阳市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新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08年以来共立项实施67项,投入科技资金12000万元,拉动引导企业和社会总投资近60亿元,有力促进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创造了小麦、夏玉米百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770.5公斤,万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548.6公斤的黄淮海平原单产记录,为我省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千亿斤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培育推广我省两大粮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导品种。

百农矮抗58、郑麦366两个小麦品种在北方50年难遇的大旱中表现良好,“百农矮抗58”已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浚单20”有望成为继郑单958之后又一个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

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

小麦、肉制品、面制品和冷冻食品加工技术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94个,其中国家审定新品种78个。

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

重点开发和推广应用了“低热值褐煤提质”、“多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60家。

建成7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重点支持“中原学者”、科技创新团队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我省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十一五”期间培育中原学者16个,其中首批2名中原学者经过培育新当选为“两院”院士。

支持创新团队107个,支持573名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开展创新活动。

在全省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42个“院士工作站”,目前在豫“两院”院士17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60万人。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通过实施共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733项,拥有技术贸易机构2863家,签订技术合同15002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01.7亿元。

培育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全省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122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2家;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2家、省级技术转移中心4家;建设科技孵化器22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10家。

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648亿元,工业总产值2883亿元,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利税总额370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90%、298%、294%、212%。

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是国务院时隔18年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我省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4家,居中部六省首位;进区企业达6184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98家;培育形成了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3.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按照《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超高压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数字化装备关键技术、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等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4个,省财政科技投入4.19亿元,引导承担企业研发投入24.84亿元,新增产值406.61亿元,利润64.34亿元,税收23.29亿元。

许继集团、平高集团承担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长输送距离和最大输送能量的特高压输电关键装备,并在世界首条100万伏晋东南-荆门交流和首条80万伏向家坝-上海直流等输电工程中成功应用,省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