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208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⑷货币形式:

2部iPad=1块钱

3部iPhone=1块钱

4本政治书=1块钱

其他商品……=1块钱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的职能  

⑴价值尺度:

●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

●实在的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

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⑶贮藏手段:

金银铸币、金银条块  

⑷支付手段:

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              

⑸世界货币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四)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

PK自然经济

PK产品交换经济

●市场经济:

PK计划经济

(五)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

●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作为货币的货币≠作为资本的货币*

●商品的流通形式:

W—G—W

资本的流通形式:

G—W—G′

*geld货币waren商品*

四大区别:

(1)形式:

●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流通的媒介不同

(2)内容:

●商品流通:

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

●资本流通:

流通终点的货币>

起点的货币

(3)目的:

取得特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

获得比预付货币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殖。

(4)运动限度:

●商品的运动:

有限

●资本的运动:

无限

*G—W—G′这个公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等价交换vs.价值增殖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

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因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殖。

*根据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一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社会条件: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⑵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②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

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

无偿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2.资本的涵义和资本的作用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是历史范畴

*资本的三大共性:

●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这是资本与货币的本质区别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划分依据: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2)划分意义: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

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

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物化劳动形式:

m'

=m/v

*m=mehrwert价格的增加

*v=variable可变的

●活劳动形式: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前提:

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绝对延长工作日或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

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

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作日长度不变)

●提高劳动生产率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3.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

导致:

劳动生产率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消失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单位商品价值下降

劳动力价值下降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

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工资

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劳动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在出卖以前就应存在。

可是,在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劳动还没有开始,当然也就不存在;

此时工人所有的,只是劳动力。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其价值无法衡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劳动的凝结,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

这是同义语反复,毫无意义。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必然导致或者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如果劳动是商品,工人按价值出卖劳动,资本家按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支付工资,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能存在;

如果劳动是商品,资本家用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工人较多的活劳动,获得了剩余价值,那就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熟练程度支付工资的,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这表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了工资的形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vs.计件工资

●名义工资vs.实际工资

*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

●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

(五)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社会再生产:

不断重复、不断更新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揭露出工资的真正来源,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

●揭露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说明了工人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

●生产商品

●生产剩余价值

●生产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3)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随着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在资本主义的一次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一次性地无偿占有

●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表现为不断反复地占有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表现为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对商品所有权规律的违反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商品所有权规律的应用(劳动力的买卖仍是遵循着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积累受剩余价值规律(内在动力)和竞争规律(外在动力)的支配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1)资本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

(从物质形态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

单个资本增大

*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

资本积聚&

集中

(2)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

●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增加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原因:

●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可以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统治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

●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

●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

●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3.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

●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

三、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循环运动:

购买、生产、销售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arbeiter劳动力

*produktionsmittel生产资料

(2)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

●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P表示生产过程

虚线表示流通过程中断

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

(3)第三阶段:

销售阶段

产业资本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W’—G’

*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购买和销售过程属于流通领域

*生产过程属于生产领域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货币资本循环(G—G’):

●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

●终点是已发生了增殖的货币资本

●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

生产阶段容易被忽视,仿佛价值是在流通中增殖的

(2)生产资本循环(P—P):

●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

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不停顿的再生产过程

纠正:

货币资本循环所造成的假象

似乎是为生产而生产,使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被模糊

(3)商品资本循环(W’—W’):

●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资本生产是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商品资本的全部出售,全部被社会所消费,是产业资本正常运转的条件

仿佛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被模糊

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空间上的并存性:

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

●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

*并存性是既起性的前提:

没有并存性,各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继转化。

*并存性是既起性的的结果:

如果各种职能形式不能相继进行转化,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也将被破坏。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的周转时间:

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生产时间:

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

●劳动时间:

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非劳动时间:

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

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

●购买时间

●商品销售时间

*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

商品的需求状况、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交通和信息条件

(2)资本周转次数:

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一年内资本周转次数:

n=U/u

(U:

u:

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n:

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

●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其物质要素:

全部参加多次生产过程,并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

●其价值:

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2)流动资本: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

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

(3)固定资本的磨损: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

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

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包括:

a.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

b.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固定资本的折旧:

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

(提取的补偿金额:

折旧费或折旧基金)

*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值/固定资本使用年限

*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2)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因素: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M=m’•v•n

*M年剩余价值量

m’剩余价值率

v预付的可变资本

n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M’=M/v

=m’•v•n/v=m’•n

*年剩余价值率vs.剩余价值率

a.涵义不同:

●剩余价值率: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b.数量不等:

年剩余价值率通常要高于剩余价值率

(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1)个性:

●单个资本:

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总社会资本(社会总资本):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2)共性:

●运动内容:

价值增殖

●运动形式:

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

●运动过程:

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2.社会总产品: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起点:

社会总的商品资本(社会总产品)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考察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价值补偿:

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两类形态:

a.实物形态:

●生产资料:

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消费资料:

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需要

b.价值形态: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c:

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

●v&

m:

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

●v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可变资本

●m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资本积累

(2)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Ⅰ

●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Ⅱ

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ppt)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剩余价值1000中的500用作追加的资本

500用作资本家个人消费

●第一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

1

●追加不变资本400Δc

追加可变资本100Δv

第一部类重新组合为:

Ⅰ4000c+400Δc+1000v+100Δv+500m=6000

即Ⅰ4400c+1100v+500m=6000

●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4400c得到实现

●剩下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1600,只有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交换才能实现

●第二部类不变资本1500<

第一部类1600

●剩余价值的750中100追加不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为2:

剩余价值中提取50追加可变资本

第二部类重新组合为:

Ⅱ1500c+100Δc+750v+50Δv+600m=3000

即Ⅱ1600c+800v+600m=3000

IF剩余价值率为100%

THEN第二年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社会资本再生产:

9000-9800

实现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Δv+m/x)=Ⅱ(c+Δc)

Ⅰ(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第一部类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决定

第二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第二部类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对第一部类

的扩大再生产起制约作用

4.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