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41998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大三上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

位于相邻两肋之间,为胸壁的薄弱处。

肋间隙的宽窄不一,上部的间隙较宽,下部的间隙较窄,前部较宽,后部较窄,并随体位不同而有差异。

13、三边孔:

大、小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间。

旋肩胛A通过。

14、四边孔:

大、小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间。

腋N和旋肱后A通过。

15、腹白线:

白线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连于剑突和耻骨联合之间。

脐以上白线宽1.5-2cm,脐以下白线变窄但较厚。

白线处血管、神经较少,但无肌层,故常为腹腔手术入路。

16、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

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区,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缺乏肌层,是腹前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直疝。

17、腹股沟镰: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呈弓状,跨过精索上方,行向内侧,延为腱膜,形成腹股沟镰或联合腱,止于耻骨梳。

在腹壁肌收缩时,弓状下缘向腹股沟韧带靠近,有封闭腹股沟管的作用。

18、头皮:

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

19、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额枕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移行。

颅顶外伤如伤及帽状腱膜,可导致大面积头皮撕裂。

缝合头皮时需要将此层妥善缝好,以减少张力,并有利于止血和愈合。

20、危险三角:

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至海绵窦;

借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至海绵窦。

同时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细菌可随血液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此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21、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22、胸骨上间隙:

位于颈前中部、胸骨柄上方,由颈浅筋膜两层构成,内有颈静脉弓。

23、气管前间隙:

介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之间,下通上纵隔,内有脂肪结缔组织和甲状腺下静脉。

24、椎前间隙:

位于椎前筋膜和颈部脊柱之间。

颈椎结核脓肿时,脓液多积于此间隙,并向下蔓延至纵隔,向两侧到颈侧部,或穿破椎前层咽后间隙。

25、颈动脉鞘:

又称颈血管鞘或颈鞘,为颈部筋膜在大血管周围增厚而成,内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在鞘内有纵行的纤维分隔动脉和静脉,颈内静脉居外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居内侧,两者后方为迷走神经。

26、颈袢:

由上根和下根在环状软骨平面合成。

C1前支先和舌下神经联合,再于二腹肌后腹下方离开舌下神经下行,即为颈袢上根。

颈袢下根源自C2、C3的前支,它们离开颈丛后于颈内静脉浅面联合下行,在颈动脉鞘的前外侧面与上根汇合而成颈袢。

颈袢发出分支支配大部分舌骨下肌。

27、颈动脉三角:

位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的三角区域,内有舌骨大角、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

其分支喉上神经等。

28、椎动脉三角:

位于外侧的前斜角肌、内侧的颈长肌和下方的锁骨下动脉之间,浅层有甲状颈干、迷走神经和交感干、颈胸神经节,深层有椎动静脉。

29、肌三角:

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构成,内有甲状腺、甲状旁腺、

喉、咽、气管和食管。

30、掌腱膜:

手掌侧筋膜中部为三角形的掌腱膜,向上除与屈肌支持带愈着外,还与掌长肌腱相续;

下端分出4个尖,附着于指腱鞘,4尖之间有利于手指两侧血管、神经通过。

31、肘窝:

位于肘关节前面,由肱桡肌、旋前圆肌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由内向外有正中神经、肱A.V(桡A.V和尺A.V)、肱二头肌腱、桡神经。

32、腕管:

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

内有九条屈肌腱(1条拇长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桡侧囊、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尺侧囊)和一条正中神经通过。

33、掌深弓:

位于屈指肌腱的深面,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组成。

34、掌浅弓:

在掌腱膜的深面,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组成。

35、隐静脉裂孔:

在股三角处,阔筋膜形成的卵圆窝称隐静脉裂孔,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

36、肌腔隙: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髂骨,内界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和股N,其与腹筋膜下腔连通。

37、血管腔隙: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外界为髂耻弓,内界为腔隙韧带。

内有股鞘(包括股A.V.、股管),其与腹膜后间隙连通。

38、股鞘:

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包裹股动脉和股静脉上端的筋膜,呈漏斗形,内容为外侧股A、中间股V、内侧股管。

39、股管:

是一个漏斗状间隙,前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为腔隙韧带、股鞘内侧壁,外侧壁为股V内侧的纤维隔。

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上经股环通腹腔,下为盲管。

40、踝管:

位于内踝下方,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共同构成。

管内从前到后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A.V.、胫N.、拇长屈肌腱。

小腿或足底感染时可经踝管相互蔓延,外伤、出血或脓肿挤压胫N会引起踝管综合症。

41、梨状肌下孔:

梨状肌经坐骨大孔时,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前者由外到内依次有臀上N、A、V通过;

后者从外到内有坐骨N、股后皮N、臀下N、臀下A、阴部内V、A、N通过。

42、收肌管:

位于大腿中部前内侧,前壁为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内侧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

管内从前到后有隐N,股A,股V以及淋巴管,上口接股三角,下口为收肌腱裂孔向下通过腘窝。

43、腘窝:

上外壁为股二头肌,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部为腓肠肌内外侧头,内容由浅入深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

外侧还有腓总神经。

44、肋膈隐窝:

壁胸膜相互移行处,即使在肺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深入其中,称胸膜隐窝。

其中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转折处,称肋膈隐窝,是胸膜腔位置的最低点,发生炎症时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

45、肺根:

为出入肺门各结构的总称,两肺根前后有膈神经和心包膈动、静脉,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

右肺根前后还有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后上方有奇静脉弓跨越;

左肺根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越,后方有胸主动脉。

46、动脉导管三角:

位于主动脉弓左前方,由左膈神经(前)、左迷走神经(后)、左肺动脉(下)围成的区域称为动脉导管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47、心包横窦:

心包腔中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腔隙称为心包横窦。

心脏直视手术时,可通过此处暂时中断主动脉和肺动脉血流。

48、肝肾隐窝:

为右肝下间隙的底部,因其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上端之间故得名,是平卧位腹膜腔最低点。

49、系膜三角:

空、回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仅在系膜肠缘附着处的三角区无腹膜覆盖称为系膜三角,在小肠吻合术时,应注意缝闭三角,防止肠瘘。

50、胆囊三角: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组成,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51、下颌下三角:

位于下颌底和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内容以下颌下腺为主,周围有下颌下淋巴

结,后端为面A.V和舌A.V,深面为舌N和舌下N。

52、麦氏点:

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炎症时此处有明显压痛。

53、肝胰壶腹:

胆总管最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此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54、第一肝门:

肝脏面左右纵隔之间的横沟,称肝门或第一肝门。

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的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通过。

55、直肠子宫陷凹:

覆盖在直肠前壁的腹膜向前折返,在女性移行于子宫,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此处是女性腹膜腔最低处,腹膜腔积液常聚于此,临床上可经直肠前壁或阴道后穹穿刺以引流积液。

56、直肠膀胱陷凹:

是男性的腹膜在直肠与膀胱之间形成的深窝,意义相同于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

57、直肠后隙:

又称骶前间隙,位于骶前筋膜和直肠筋膜之间。

向上与腹膜后隙相通,内有骶正中动脉、腹下丛、骶前静脉丛等。

在尾骨旁进针,将空气注入该间隙,可行腹膜后气体造影。

58、膀胱前隙:

又称耻骨后隙或Retzius间隙,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下为尿生殖膈,向上与腹前壁的腹膜外间隙相续,两侧界男性为耻骨前列腺韧带,女性为耻骨膀胱韧带。

临床上可经此间隙作膀胱、前列腺或子宫的腹膜外手术。

59、口底间隙:

又称舌下间隙,围绕舌根呈“⌒”形,间隙的前方为下颌体,下方为口底膈,上方为口底黏膜,内部为舌骨、舌肌和舌根,间隙前端在舌下阜深面彼此相通。

间隙后部有舌动脉和舌下神经,前部有舌下腺和舌下管。

60、网膜孔:

是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后腹膜壁层之间的孔,是网膜囊与囊外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

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小网膜游离缘),后界为遮被下腔静脉的腹膜,上界和下界分别是肝尾叶和十二指肠上部。

61、胃床:

胃后壁隔网膜囊和胰、左肾上腺、左肾、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相邻,这些器官合成胃床。

因胰与胃后壁关系密切,故胃后壁溃疡易与胰粘连,有时可穿入胰腺,形成穿透性溃疡。

二、问答

★1、腰部进行肾脏手术时,切口的选择,术中经过的层次及应该注意保护的结构有哪些?

①切口选择:

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夹角)

②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背阔肌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深筋膜深层、疏松结缔组织层、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到肾

③保护三条神经:

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2、腰椎、背部胸腔穿刺定位、依次经过哪些层次以及最后进入何间隙?

①腰椎穿刺:

定位:

两侧髂嵴最高点水平连线平对第四腰椎棘突。

腰椎穿刺常在第三、四或第四、五腰椎间进行。

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最后进入蛛网膜下隙。

②背部胸腔穿刺:

肩胛线第8(靠第9肋上缘)~9(靠第10肋上缘)肋间隙;

标志:

肩胛骨下角;

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背阔肌、下后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

浆膜外脂肪、胸膜壁层。

☆3、体表投影:

肺尖:

锁骨内侧1/3的上方2-3cm心尖:

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1-2cm

胆囊底: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阑尾根部: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4、乳房:

①位置:

乳头位置较恒定,多位于第4肋间,或第4及第5肋骨水平,常作为定位标志。

②结构:

由乳腺、脂肪、纤维组织和皮肤等构成。

乳腺与输乳管放射状排列;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

乳房后隙,位于乳房深部与胸肌筋膜间,隆胸收入假体植入的间隙。

③静脉回流:

主要是胸廓内静脉,也是乳腺癌肺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

④淋巴引流:

乳房外侧和上部约3/4淋巴→胸肌淋巴结(前哨淋巴结)

乳房内侧淋巴→胸骨旁淋巴结

乳房内下部淋巴→膈上淋巴结乳房深部淋巴→尖淋巴结

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5、腋腔的构成:

臂上部和胸侧壁之间.

②形态和围成:

四棱锥形,一顶,一底,四壁.

顶:

锁骨中1/3,第1肋外缘,肩胛骨上缘.

底:

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前壁:

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

后壁:

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

外侧壁:

肱骨上端、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

内侧壁:

前锯肌和上4个肋间隙(胸外侧血管、胸长神经)

③腋腔内容:

腋动脉、腋静脉、臂丛和腋淋巴结。

腋鞘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

☆6、腹部手术常用切口层次

①正中切口:

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②旁正中切口(距前正中线1-2cm):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腹直肌切口经过层次与上述相同)

③肋弓下斜切口(沿肋弓下缘2-3cm):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④右下腹斜切口(McBurney切口):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PS.麦氏切口、右下腹斜切口,阑尾手术常用切口,即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作与此线垂直的切口。

经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按肌纤维方向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继续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7、试述腹股沟管的四壁、两口和内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答:

①四壁:

前:

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上:

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

下:

腹股沟韧带;

后:

腹横筋膜、联合腱。

②两口:

内口为腹股沟深环(腹环),外口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

③内容: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

④临床意义:

该区是腹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斜疝。

☆8、上肢浅静脉的名称和位置。

①头静脉:

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经肘窝前面,再肱二头肌外侧向上,经

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②贵要静脉:

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逐渐转至前臂屈侧,经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沿

肱二头肌内侧继续上行,穿深筋膜,延续为肱静脉或随肱静脉伴行注入腋静脉

③肘正中静脉:

斜位于肘窝,连接贵要静脉和头静脉

注:

手背、前臂及肘前的浅静脉常作为临床取血、输液常用血管。

 

☆9、上肢骨折与神经损伤:

①肱骨外科颈或肩关节脱位——腋神经(“方肩”)

②肱骨中段骨折——桡神经(“垂腕”)

③肱骨内侧髁骨折——尺神经(“爪形手”)

正中神经损伤“猿手”;

胸长神经损伤“翼状肩”(乳腺癌手术时注意保护);

胸背神经损伤“背阔肌瘫痪”

☆10、额顶枕区层次:

①皮肤:

血管丰富,外伤后出血多,但创口抗感染力强,愈合也快

②浅筋膜:

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纵行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及深层的帽状腱膜。

浅筋膜内的血

管和神经由基底向颅顶行走。

根据位置可分为:

前组:

滑车上动、静脉、神经眶上动、静脉、神经

外侧组:

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耳后动、静脉、枕小神经

后组:

枕动、静脉、枕大神经

③帽状腱膜和枕额肌:

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临床上通常将皮肤、浅

筋膜和帽状腱膜这三层结构称为头皮

④腱膜下疏松组织

⑤颅骨外膜

☆11、腮腺

①位置:

下颌后窝

②形态特点:

不规则的楔形

腮腺囊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腮腺管颧弓下1cm越咬肌,开口于腮腺管乳头

③穿腮腺的血管、神经:

横行:

面神经及其腮腺丛、上颌动脉、面横动脉

纵行:

颈外动脉及分支下颌后静脉及属支耳颞神经

★12、甲状腺手术时经过哪些层次?

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甲状腺假被囊、甲状腺

★13、甲状腺的形态、位置、被膜、邻接、血供及血管与神经关系?

①形态:

甲状腺呈“H”形,由左右叶及峡部组成

②位置:

两叶位于喉和气管的前外侧,上极平甲状软骨中点,下极达第6气管环,峡部在第2-4气管环前面。

③被膜:

内层:

真被囊;

外层:

假被囊、甲状腺悬韧带

④血供及来源:

颈外A→甲状腺上A;

甲状颈干→甲状腺下A

⑤血管与神经关系:

甲状腺上A与喉上N外支先伴行再分开,甲状腺下A与喉返N在下极后方交叉

★14、甲状腺肿大时,可能会形成哪些压迫症状?

①后:

呼吸困难(压迫气管)、吞咽困难(压迫食管)、声音嘶哑(压迫喉返神经)

②后外方:

Horner综合征(眼睑轻微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潮红、无汗等)

★15、甲状腺手术时,切口、经过哪些层次?

如何结扎血管?

①切口:

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两横指,沿皮纹方向作横向切口,两侧可达胸锁乳突肌

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和甲状腺假被囊③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并保护喉的神经:

甲状腺上A与喉上N外支先伴行再分开,甲状腺下A与喉返N在下极后方交叉。

结扎A原则:

“上靠下离”,即紧靠甲状腺上极结扎甲状腺上动脉,远离甲状腺下极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可妥善保护喉的神经。

注意保留甲状旁腺。

☆16、气管的位置、邻接、血管和神经以及气管切开术的临床解剖要点,术中可能损伤的结构

颈前中部,续于喉,上浅下深,位置随颈部运动而改变。

②邻接:

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和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隙(气管前隙内:

甲状腺峡、甲状腺奇丛、和头臂V等)。

两侧:

甲状腺叶后:

食管、喉返N后外:

颈动脉鞘,颈交感干等

③血管神经:

动脉来自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静脉回流到甲状腺下静脉,淋巴汇入颈外深淋

巴结,交感神经来自颈中神经节,副交感神经为喉返神经的分支。

④气管切开术的临床解剖要点:

体位:

正中仰卧位

切开气管部位:

颈下部正中切口3-4或4-5环之间

原因:

太高---损伤甲状腺峡部和环状软骨;

太低---无名动脉瘘

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和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隙

⑤术中可能损伤的结构:

周围的血管、环状软骨、胸膜顶、甲状腺、气管后壁、食管前壁。

★17、胸前壁及背部行胸膜腔穿刺位置,各经过的层次、以及如何进针?

①背部胸膜腔穿刺:

常在腋后线与肩胛线之间的第8或第9肋间隙进针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背阔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深筋膜深层、疏松结缔组织层、壁胸膜,最后到达胸膜腔

进针:

在肋间隙略偏下位肋的上缘,避免损伤血管、神经

②胸前壁气胸穿刺:

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深筋膜深层、疏松结缔组织层、壁胸膜,最后到达胸膜腔

上下肋之间

PS.试述从肩胛线第8肋间隙从胸壁到胸膜腔的层次。

皮肤、浅筋膜、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18、肺根内容物的排列:

前→后:

(左右相同)

VAB,即肺上V、肺A和主支气管

上→下:

(左右不同)

左:

ABV,即左肺A、左主支气管和左肺下V

右:

BABV,即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A、右肺下叶支气管和右肺下V

☆19、试述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

胸膜前界

两侧起自胸膜顶(锁骨内侧1/3上方2-3cm),经胸锁关节后方至胸骨柄的后面,约在第2胸肋关节(靠拢下降),右侧在第6胸肋关节向右移行于下界,左侧于第4胸肋关节转向外下方,达第6肋软骨中点移行于下界。

肺尖和胸膜顶

锁骨内侧1/3上方2.5cm.后方与C7同高.

肺前界

同胸膜

肺门和肺根

2-4肋间隙前端 

4-6胸椎棘突

肺斜裂

后正中线—C3棘突肩胛线—第4肋

腋中线—第4肋锁骨中线—第6肋

水平裂

右第4胸肋关节→沿第4肋向外→腋中线与斜裂相交

下界

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肋第10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第11肋第12胸椎棘突

★20、左右肺根重要邻接有何异同?

或纵隔左右侧面观有何不同?

右肺根

左肺根

前方

膈N、心包膈血管

上腔静脉、右心房

后方

迷走N、奇V

迷走N、胸主A

上方

奇静脉弓

主动脉弓

下方

肺韧带

★21、上纵隔:

第一层:

胸腺及其两侧胸膜前缘

第二层:

大静脉血管架(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和右膈神经

第三层:

大动脉血管架(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

第四层:

气管胸段、主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淋巴结、右迷走神经

第五层:

食管胸部、主动脉弓末端

第六层:

胸导管、奇静脉和副奇静脉、肋间后血管、肋间神经以及交感干

★22、简述胃的位置、毗邻、动脉、静脉和淋巴结,胃大部分切除时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标志。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T11左侧,幽门位于L1右侧。

②毗邻:

胃前壁的前方右侧有肝、左侧有膈,下部接触腹前壁,胃后壁隔胃网膜与胃床(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相邻。

③动脉:

胃的动脉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

胃小弯有胃左动脉(腹腔干分支)、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的分支)。

胃大弯有胃网膜左动脉(脾动脉分支)、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

还有胃短动脉,可能有胃后动脉(都是脾动脉分支)。

④静脉:

与同名静脉伴行,最后均注入肝门静脉。

⑤淋巴结:

均注入腹腔淋巴结。

⑥胃大部分切除时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标志:

胃小弯:

胃左动脉第1~2支分支之间,

胃大弯:

胃网膜左动脉第1~2支分支。

★23、胰的位置与毗邻、分部、血管与淋巴回流、占位病变时出现症状。

①位置与毗邻:

位于腹后壁,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右端胰头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胰尾接脾门。

②分部:

胰分为头、颈、体、尾4部,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③血管:

胰头——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颈——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体、胰尾——脾动脉。

静脉主要回流到肝门静脉系。

④胰的淋巴回流:

先到胰上、下淋巴结和脾淋巴结,再注入腹腔淋巴结。

⑤占位病变时出现症状:

胰头部肿瘤可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梗阻;

压迫下腔静脉引起下肢水肿;

压迫肝门静脉引起腹水;

压迫胆总管引起胆汁排出,引起阻塞性黄疸。

★24、化脓性阑尾炎为何会引起肝周脓肿?

阑尾的血液回流是:

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内,所以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沿此路径运行,最终引起肝周脓肿。

★25、化脓性阑尾炎为何会引起膈下脓肿?

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以通过右结肠旁沟→肝肾隐窝→网膜孔→网膜囊(左肝下后间隙),因此引起膈下脓肿。

★26、胃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