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1932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生物制品在化工原料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由于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同于陆源的次生代谢产物。

已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许多化学结构独特、生理活性特异的天然产物。

从化学结构上,它们主要可归为甾醇、萜类、皂甙、聚醚、大环内酯、脂肪酸、生物碱类、多糖、类胡萝卜素、前列腺类似物、烃类等类型、其中不少海洋天然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艾滋病毒或抗衰老等活性,经化学方法提取出来之后,有望开发成新药。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

约有50万种动物,13万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源宝库。

在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高盐、高压、缺氧)下很多海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能够代谢产生一些结构独特的化学物质,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是发现新药的重要资源。

目前在国外已报道的不足3000种海洋生物化合物中,近50%是陆地生物所未见的或差异很大的天然产物。

在化学成分上,海洋生物主要成分有生物碱、多糖类、聚醚类、大环内脂类、萜类、脂质、环肽、甾醇、苷类、不饱和脂肪酸等。

而陆生植物主要成分是生物碱、萜类、甾体、黄酮、苷类、蒽醌、香豆素、氨基酸、单糖、低聚糖、多糖蛋白质、酶、鞣质、纤维素、叶绿素、蜡、油脂、树胶等。

海洋生物中的天然产物与陆生植物相比不仅在化学类型上有很大区别,而且即使是同类成分,海洋生物中的天然产物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由此可见,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结构特异的天然产物,是人类寻找新活性物质的最大库源。

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于海藻、海绵、腔肠动物、苔藓动物、棘皮动物、被囊动物、海兔、鱼贝类等。

2海洋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2.1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海洋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

每种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千差万别,但所用技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经常用到的技术有粉碎或匀浆、溶剂浸提、沉淀离心或微孔过滤回收、脱色、液液萃取、真空减压浓缩、柱层析分离技术和喷雾干燥等。

提取体系主要有水相提取体系、有机相提取体系水相提取体系和柱层析体系。

水相提取体系

 

有机相提取体系水相提取体系

柱层析体系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在超过气液共存状态时的性质来溶解某种固体液体,液体或它们其中的某些成分。

并利用这种能力从原料中提取活性成分或去除有害成分。

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溶剂一般采用CO2。

超临界CO2提取法的优点是用不残留的CO2代替有机溶剂或水作为萃取介质并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最初应用在食品工业,现已广泛应用在各种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上。

2.2海洋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程序大致如下:

(1)检验被分离的化合物是单一化合物:

用薄层层析或熔点测定或高效液相层析法来确定

(2)确定分子式:

用高分辨质谱或元素分析测定。

(3)确定化合物的类型:

测定结构常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R)氢谱(MS)、碳谱和旋光光谱(ORD)、核磁共振谱(NMR)、园二色谱、蛋白质和核酸系列分析以及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

海洋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仅靠一种分析方法通常很难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而是需要几种方法相互配合。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3海洋天然产物主要化学类型及其应用

3.1甾醇

自1970年从扇贝中提取出24-碳22-脱氧胆甾醇以及发现珊瑚甾醇后。

海洋甾醇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

现已发现大量结构独特的甾醇。

它们主要分布在硅藻、海绵、腔肠动物、被囊类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海洋生物体内。

尤以海绵类为多。

Fusetan等从海绵Topsentia.sp中获得末端带呋喃基的多羟基甾醇硫酸盐TopentiasterolSulfatesD和E实验表明。

其不仅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具有抗真菌作用。

最近。

李国强等对海南三亚海域的软珊瑚Dendroephtryagigante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从中分离得到6个甾醇类化合物。

利用EMS、NMR等波谱学手段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

胆甾醇

(1),胆甾5烯3β二醇

(2),胆甾5,22(E)二烯3β,7α二醇(3),24亚甲基胆甾5烯3β7α二醇(4),24甲基胆甾5,22(E)3β7α二烯二醇(5),胆甾5烯3β7α二醇(6)。

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种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

其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有待研究。

杨若林等首次从文蛤中分离得到三种甾醇化合物。

张立新等对中国青岛海域的生物量很大的棘皮动物海燕Asterinapectinifer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

分离鉴定为15β16β异丙叉基二氧5α胆甾烷)。

3β,4β,7α,8β,26六醇和5α胆甾

(1)3β,6α,7α,15β,16β,26七醇

(2)。

其中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

属于多羟基甾醇

甾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某些激素的前体,主要用于甾体激素合成的原料。

其中从多种褐藻中提取得到的岩藻甾醇,有降低胆固醇并减少肝脏和心脏内脂肪沉积的作用。

而从大团扇藻Padinacrassa中分离得到的7-α-羟基岩藻甾醇,对人体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有望利用于肿瘤的治疗。

3.2萜类

萜类是异戊二烯首尾相连的化合物。

海洋萜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海洋藻类、海绵和珊瑚动物。

许多聚有独特的新型碳骨架的萜类化合物不断在海洋生物中被发现。

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呋喃萜等类型。

大多数海洋单萜化合物都含有较多卤素,这是其独特的结构特点。

海倍半萜常见于红藻、褐藻、珊瑚、海绵等P大多数与陆地植物中的不同P是海洋天然化学家感兴趣的一个领域。

从海绵Coscinodermamathewsi中分离到2个新的含N原子的粉背蕨烷型(cheilanthane)二倍半萜类化合物coscinolactamsA、B(图1、2),具有中等程度的抗炎活性如抑制PGE2和促进NO生成。

此3个化合物均可作为新型抗炎药物的前体化合物。

从海绵Dysidea中分离得到了puupehenone(图3)及其同系物图4~8)并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NADH氧化酶活性试验以及抗菌、抗真菌活性实验。

puupehenone(56)具有强力抑制NADH氧化酶的活性(IC50≈1.3μmol/L),其它化合物也都有中等强度的抗菌、抗真菌活性。

海头红、松香藻、耳壳藻是一萜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其中头红属藻类合成的PlocamadieneA能引起小鼠长时间的痉挛麻痹,可作为实验室研究骨髓反应机制的工具药。

而单环或重排的单环卤代单萜具有镇静和平滑肌抑制作用,对烟草天峨、夜蛾和蚊幼虫均有抑杀作用,而且相对于沙蚕毒素的巴丹更强,可以开发为农药。

而有一种粘合剂,萜烯树脂,是由萜烯混合物聚合而成,又称聚萜烯树脂.化学分子式(C10H16)n,平均分子量650-1250.它是一种优良的增粘剂,具有粘接力强,抗老化性能好、内聚力高,耐热、耐光、耐酸、耐碱、耐臭、无毒等优良性能。

3.3皂甙

许多陆地植物含有皂甙。

动物界中只有海洋棘皮动物的海参和海星含有皂甙。

皂甙是它们的毒性成分。

海参皂甙均为羊毛脂甾烷型三萜皂甙。

其甙元都具有相同的母核海参烷Holostane而海星皂甙元均为甾体,包括孕甾烷型和胆甾烷型。

前者如海星甾酮即海星皂甙元asterossapogenin,后者如玛沙海星甾酮和二氢玛沙海星甾酮,它们是最先确定结构的海星皂甙元,而组成糖元部分的单糖主要有鼠李糖、岩藻糖奎诺糖、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

皂苷的部分理化性质如下:

①溶解性:

大多数皂苷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含水稀醇、热甲醇和乙醇,难溶于丙酮、乙醚。

皂苷在含水丁醇或戊醇中有较大的溶解度。

皂苷水解成次皂苷后,在水中的溶解度随之降低,易溶于中等极性的醇、丙酮、乙醚。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皂苷完全水解后生成的皂苷元则不溶于水,而溶于石油醚、苯、乙醚、氯仿等低极性溶剂。

皂苷有一定的助溶性能,可促进其它成分在水中的溶解。

②表面活性(发泡性):

皂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多数皂苷的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并不因加热而消失。

而含蛋白质和粘液质的水溶液虽也能产生泡沫,但不能持久,加热后很快消失。

③溶血性:

皂苷的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产生溶血现象。

溶血强度的大小可用溶血指数来衡量。

所谓溶血指数是指皂苷在一定条件下使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浓度。

由皂苷的理化性质可知,它的应用范围较广。

除了医药方面,它海可以用于制作表面活性剂,做饮料特别是酸性饮料的起泡剂,在香料、香辛料中做乳化剂等。

3.4大环内酯化合物

海洋生物体内的大环内酯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和强烈的生理活性,大多具有抗肿瘤、抗菌活性。

现已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大环内酯类占了1/3,结构复杂,往往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主要分布于蓝藻、甲藻、海绵、苔藓虫、被囊动物和软体动物及某些海洋菌类中。

海洋苔藓虫Bugulaneritina中存在一系列26元大环内酯,其中bryoslatin4分子式为C46H70O17对PS细胞株ED50为10^-3~10^-4g/ml,46g/ml剂量可使PS淋巴细胞生命延长62%。

林厚文等从中国南海总合草苔虫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的具有很强抗癌活性的大环内酯L将其命名为草苔虫内酯Bryostatin,我国南海总合草苔虫资源丰富,其抗癌活性成分草苔虫内酯的分布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小,为新药研制与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保障。

目前沿用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柱晶白霉素。

大环内脂类新品种(新大环内脂类)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等的抗微生物活性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给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亦较少,临床适应症有所扩大。

2008年从新西兰海绵Mycalesp.和M.hentscheli中分得的pelorusideA(9)具有抗肿瘤细胞毒性且有与紫杉醇类似的作用机制[8]。

从AmphidiniumClap.etLachmann属不同的菌株培养液中分离得到45个含12~26元环不等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Amphidinolides,如:

amphidinolidesB、C、J、H、N(10~13)和amphidinolideB4(14),它们大多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对L1210和KB细胞的IC50最低分别可达到0.14ng/mL和0.06ng/mL[14]。

从海洋甲藻Prorocentrumsp.中分离出来2个含有17元环的大环内酯类细胞毒素formosalidesA(15),其分子结构中的双键均为顺式并含四氢吡喃环和四氢呋喃环,还含有一个14个碳的侧链[15]。

体外实验表明formosalidesAandB有很好的抗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LD50分别为0.54、0.43μg/mL)和DLD-1恶性腺瘤活性(LD50分别为>

40、2.73μg/mL)。

3.5聚醚化合物

许多海洋毒素都属于聚醚化合物,如岩沙海葵毒素、扇贝毒素、西加毒素、大田软海绵酸等。

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沿岸常常由于赤潮而引起大量鱼类死亡,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才从形成赤潮的涡鞭毛藻Ptychodiscusbrevis中分离出主要毒性成分短裸甲藻毒素,该化合物是一个特殊的C50聚醚,与陆地微生物产生的聚醚抗生素不同,其碳链上有8个无规则甲基,所有醚环均为反式。

Uemura等人从海绵Halichodriaokadai中分离出软海绵素norhalichondrinA和norhalichondrinB它们对B-16黑色肿瘤细胞的IC50分别为5.2g/ml和0.093g/ml。

聚醚可以做消泡剂等。

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机床、舰船、水利、水电、电线电缆、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

而在国内刚刚起步,尚待发展。

很多海洋聚醚类化合物也有很强的抗肿瘤细胞活性。

如2005年从海洋藻类Kareniamikimotoi中分离出的聚醚gymnocinB,其分子结构中含有15个连续的饱和醚环,这是迄今已知含连续醚环数量最多的聚醚类化合物,gymnocinB在1.7μg/mL即显示了对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的细胞毒中分离得到4个骨架异构化聚醚halichondrinB类化合物(16~19),在对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体外活性试验中,这些化合物与halichondrinB一样都有非常好的活性,而且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证明影响生物活性的部位主要是C1~C30之间的结构,而这几个化合物在此部位均具有相同的结构]。

除了制药,在化工上,聚醚应用也十分广泛,如用于钻井泥浆、原油破乳、纸浆消泡和成品纸的涂饰,聚醚系列低泡表面活性剂,专用于工业洗瓶机和汽车工业的清洗剂等。

3.6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如廿碳五烯酸(EPA)、廿二碳六烯酸(DHA)十八碳三烯等。

DHA具有抗衰老、提高大脑记忆、防止大脑衰退、降血脂、降血压、抗栓、降血黏度、抗癌等多种作用。

EPA则用于治疗动脉硬化和脑血栓还有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此外,从鲨鱼、海兔、鲸、海马、海龙等体内也获得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实验表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一、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恶烷的前躯物质。

4.降低血液粘稠度,该善血液微循环。

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不足时,易产生下列病症:

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胆固醇增加,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病。

2.ω-3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和脑神经的重要营养成份,摄入不足将影响记忆力和思维力,对婴幼儿将影响智力发育,对老年人将产生老年痴呆症。

膳食中过多时,干扰人体对生长因子、细胞质、脂蛋白的合成,特别是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将干扰人体对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利用,易诱发肿瘤。

在化工产品中,利用其抗菌性,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应用于饲料添加剂、天然抗菌洗涤剂等。

3.7多糖和糖苷

多糖和糖苷参与体内细胞各种生命现象的调节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具有开发潜力的海洋多糖化合物包括螺旋藻多糖、微藻硒多糖、紫菜多糖、玉足海参黏多糖、海星黏多糖、扇贝糖胺聚糖、刺参黏多糖、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甲壳质及其衍生物等Nalashima等,从红藻schizymeniapacifica中提取的多糖硫酸酯,分子量为2106能显著抑制HIV感染者的NT-4细胞内HIV的复制。

从蛤仔、文蛤等海洋贝类提取的蛤Schmeer是一种糖蛋白,能抑制小鼠hela细胞、KB细胞、Krebs-2腹水瘤及S-180肉瘤的生长。

其他海洋糖苷化合物尚包括KEMH扇贝糖蛋白、乌鱼墨海胆糖蛋白以及鲍鱼的抗菌抗肿瘤活性成分鲍灵一、二、三等。

近年来,大量的药理和临床试验实验表明,从植物、真菌、细菌等提取出的天然多糖与某些化学合成的免疫调节剂相比,具有来源广泛、毒副作用低、无致癌作用、安全性高免疫增强功能广泛等优点,因此不仅是理想的免疫增强剂,而且越来越多地用于抗肿瘤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抗衰老药和降血糖药。

由于海藻多糖的品种多,来源丰富,具有诸如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抗突变、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海藻多糖的研究开发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

3.8生物碱

生物碱是生物体内除去氨基酸、蛋白质的含氮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大多具有较复杂的氮杂环结构。

来源于植物的许多生物碱已成为重要的药物,能够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生物碱一直是天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如,毛茛科黄连根茎中的小蘖碱是黄连素的主要成分,有抗菌消炎作用;

萝芙木中的利血平能降血压;

罂粟果皮中的吗啡碱是著名的镇痛剂;

奎宁是有价值的解热药,等等。

自1983年Kiekup等首次从红藻Martensiafragilis中分离出吲哚生物碱以来,越来越多的生物碱从海洋生物中被发现。

这些生物碱多数来源于海绵,并且都有特异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有很强的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

从新西兰海绵Latrunculiasp.中发现了3个属于discorhabdins类生物碱的二次代谢产物(+)-(6R,8S)-1-thiomethyldiscorhabdinG*/I(20)和一对对映体16α,17α-dehydrodiscorhabdinW(21、22),生物活性实验表明它们具有非常强烈的抗大鼠白血恶性肿瘤细胞抗增殖活性(IC50分别为0.28、0.45μmol/L)[15]。

最近有报道[16]发现从海绵Xestospongiasp.中得到2个分子中含二聚四氢四喹啉结构的生物碱即同时含有ecteinascidin结构和Renieramycin结构的天然产物renieramycinsT和U(图23),生物活性试验表明renieramycinsT(23)显示了对几种人类肿瘤细胞很强的细胞毒性(IC50值范围在4.7~98nmol/L)。

3.9类胡萝卜素

一般来说,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生物界分布很广。

现在从海洋生物中已发现了数百种结构新颖的类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是自然界一系列类胡萝卜素中最为人类需要的一种。

它是含有11个共轭双键的多烯烃化合物。

是维生素A的前体,可对孕妇及儿童起到补充人体维生素A的作用,并不致造成维生素A过量而中毒。

β-C有抗氧化作用。

防治肿瘤作用。

尤其对防治癌的恶化是有效的。

能阻止或延缓因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癌。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亦有疗效。

β-C主要从养殖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salina中生产,因盐藻所含的β-C要比胡萝卜所含的β-C高出上千倍。

虾青素(astaxanthin)为3-3二羟基-4,4-二酮基β,β胡萝素,在动物体内不能转变为维生素E有抑制肿瘤发生,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其抗氧化性能较维生素E强100~1000倍以上:

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与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相比,虾青素为最强。

由于类胡萝卜素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其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医药保健行业、饲料、化妆品等领域。

3.10环肽

环肽是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的环状化合物。

因为大多数海洋环肽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性,使其研究备受重视。

海洋环肽化合物大部分来自海鞘。

1980年Ireland等从海鞘中发现第一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环肽化合物以来,在海洋化合物中不断有环肽发现。

从海鞘Trididenumsolidum中提取出的一环肽didemnin-B的体内体外抗肿瘤活性非常强,对人体的乳腺癌、卵巢癌、肾癌等的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目前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是一种最有希望开发成功的治疗癌症新药。

从截尾海兔中发现的环肽海兔毒素dolastatin-C具有抗P388和B16黑色肉瘤的作用,结构中含有两种少见的噻唑氨基酸。

环肽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HIV、抗菌、抗疟、安眠、抑制血小板聚集、降压、抑制酪氨酸酶、抑制环氧化酶、抑制脂质过氧化酶、雌性激素样、免疫抑制等生物活性。

脱氢膜海鞘素(dehydrodidemninB,图24)是来自海鞘Aplidiumalbicans的一种抗肿瘤海洋环肽化合物,对甲状腺癌、直肠癌、结肠癌、淋巴瘤、肾癌等的体内外试验均表现出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其特点是可以直接杀死癌细胞,活性是紫杉醇(Taxol)的80倍且没有心脏毒性。

1991年被投入到抗实体肿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Ⅰ期临床试验,目前正进行治疗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II期临床试验,已有400多病人得到了治疗。

西班牙的PharmaMar公司于2005年宣布脱氢膜海鞘素(商品名Aplidin)是目前最有希望进入医药市场的海洋药物。

3.11烃类

较早在褐藻中发现了一系列C11烯烃类,按其结构可分为直链化合物、环丙烷衍生物、五元环化合物、六元环化合物、七元环化合物,在海藻中还发现了C-21烯烃类化合物如’顺、顺、顺、顺-1,6,9,12,15-二十一碳五烯。

各类烯烃根据其性质在化工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12前列腺素类似物

前列腺素(PG)类化合物,原是作为一种微量成分存在于陆栖哺乳动物体内.PG是一类生理活性很强的化合物,因而受到广泛重视:

1969年,首次从海洋腔肠动物中分离得到大量前列腺素类似物,之后,进一步研究表明,PG化合物不仅存在于腔肠动物,而且也广泛存在于鱼类、贝类等海洋动物中:

海产的PG有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如从海洋生物Clavulariaviridis中发现的clavulone,其结构中有独特的共轭环戊烯酮结构,有抗炎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3.13其他

海洋天然产物还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化合物。

海洋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的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丰富多样,分子结构独特新颖,在抗癌、抗病毒、抗艾滋病、抗心血管疾病方面显示了独特的活性,具有很大的药用潜力。

随着分离纯化技术和化合物结构测定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结构特异的有机化合物被海洋有机化学家发现。

从海洋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并开发研究新的药物前景广阔。

4南海海洋生物资源

南海拥有-10~0m浅海面积0.249亿亩,海洋生物以贝类为主。

南海区可以分为两广沿海、南海诸岛两个养殖区。

两广沿海养殖区滩涂面积有526.5万亩,除小部分沿岸属于亚热带外,大多属于热带海域。

海岸生境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本区特有的海岸生境,贪图养殖近江牡蛎、泥坩等已有悠久的历史。

南海诸岛养殖区包括海南岛、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海南岛滩涂面积30万亩,底质为沙砾或珊瑚礁,滩涂区珍稀动物较多,如紫色裂江瑶、多棘江瑶,夜光蝾螺、花刺参、梅花参等。

5南海生物资源产物利用举例

南海虾、蟹生物及海藻种类多,数量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提条件。

据测定,虾头、壳中蛋白质含量为20%~40%,粗脂肪9%,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特别是钙盐,另据报道,虾、蟹壳中含甲壳质(20%~30%)、蛋白质(30%~40%)、碳酸钙及磷酸钙(30%~50%)及色素若干。

因此虾、蟹类废弃物可用来制取蛋白风味素、蟹油、虾脑油、芳香剂,还可提取虾青素,提取钙质制成补钙食品等。

虾、蟹的综合利用不仅仅在于营养物质的提取,更主要的在于开发虾、蟹壳化工产品。

虾、蟹壳是制造甲壳素的优良原料。

甲壳素是从虾、蟹外壳中提取的直链高分子多糖。

其化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