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对外贸易
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唐代商业发展的启示
(1)社会安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都是空谈。
(2)广开国门,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
当前世界缺乏国际贸易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与落后。
(3)重视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建设。
(4)完善市场制度。
诸如:
商品产销、流通监管、产权维护、灵活金融制度、保险制度。
[素养提升·
融会贯通]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探究1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史料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缺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易中天《中华文化史》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
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史料为评论性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
(1)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2)影响:
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
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探究2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一 下表是中唐以前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及以北灌溉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
个)
地区
时间
工程
类别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史料二 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概述史料一和史料二中两个表格中的变化及反映的实质问题。
(1)史料一反映了中唐前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数量的比较。
(2)史料二,可以从纵向比较东汉后期与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
也可以从横向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
变化:
史料一,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在中唐以前,多于长江以南;
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事业发展迅速,灌溉水利数量大大多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
史料二,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
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实质问题:
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南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家国情怀感悟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
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平台
材料 根据《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
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当时通过这条通道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
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赵丰《唐朝的丝绸之路》
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社会作用。
【提示】 特点:
交往范围广泛;
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
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外国的土特产、物种、艺术等;
货物输出伴随着文化传播,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彰显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繁荣
(1)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外交往频繁,受到各国仰慕,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2)唐时的海上航路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广泛。
对外交流的物品,反映了隋唐时期交往的领域全面,从交流的内容看,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共同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促进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经济生活。
[跟踪训练·
即学即用]
1.(2019·
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时期
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
初唐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C [从表中“牛耕法”“耕犁”可以看出形式多样,故选C项;
表中显示盛唐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
牛耕图不能推断西北地区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
晚唐牛耕图不能反映推广缓慢,故排除D项。
]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处徒刑一年。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判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C [唐宋两朝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
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
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材料现象说明( )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
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
D [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中信息“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
C [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
“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
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1.制瓷业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
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宋朝: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
交通发达;
商业繁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的发展
(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
(1)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五、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
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
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1)史学争鸣——经济重心的形成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2)史学新论——宋代商业革命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1.宋代商业变革
2.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
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
初步开发
中唐
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
量基本持平
南宋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
►探究1 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
史料主要从种植面积、耕作特点及新作物的引进等角度阐述了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发展变化: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
影响:
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
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
(1)私有制的发展:
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
宋代手工业中官营手工业不断缩小,民营手工业日渐扩大趋势。
(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
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
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
(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
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
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
唐宋时期,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探究2 宋代商业的发展
史料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
闻名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
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
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关键句“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
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通过这些关键句揭示出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宋代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交通发达、商品种类繁多、国内外交流频繁、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政府商业政策的松弛等。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以唯物史观看待宋代“商业革命”
材料 两宋时期,铜钱在金属货币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于商业的发展,造成对货币的巨大需求,北宋时期铜钱铸行量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
……铜钱之外,铁钱也在很大区域内流通。
……北宋前期,川陕地区出现了“交子”,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钱荒,此前使用于川
陕一隅的“交子”通行于东南地区,成为南宋统治地区普遍行使的一种通货。
……金银特别是白银在宋代进入了流通领域。
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
……其所独具的货币职能已经在社会各方面发挥出来。
南宋后期,由于钱荒和纸币的信用危机,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明显增加,这为明代白银上升为主币奠定了基础。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归纳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
【提示】 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
(1)“铜钱之外,铁钱也在很大区域内流通”体现了多种货币在流通。
(2)“川陕地区出现了‘交子’”体现除传统金属货币外,还出现了纸币。
(3)“金银特别是白银在宋代进入流通领域”说明贵金属货币白银开始流通。
宋代商业革命、商品经济发展孕育了新的社会力量
(1)社会出现流动和分层
①原因:
由于商品经济是一种富于分化的经济形式,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富的两极分化,而这种分化则直接导致了财富力量的崛起。
经济力量的增强自然会要求按照新的经济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地位,这就必然冲击原有的社会关系。
②结果:
“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先王之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动摇,代之而起的是王应麟所说的“贫富贵贱,离而为四”,富、贵、贫、贱处于经常性的转化之中。
随着富、贵、贫、贱的不断转化及其分离,旧有的等级制度便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旧有的门阀士族和士农工商等级制再也不能维持,整个社会呈现出流动和分层。
(2)富民阶层的兴起
①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富民。
富民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体。
②富民群体,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营工商业致富的机会,是土地买卖的盛行为其创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条件。
富民阶层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新社会力量的影响
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
宋代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经济中取得了主导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
有鉴于此,宋王朝一改传统的“抑兼并”政策,转而“不抑兼并”。
②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
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重大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晋城模拟)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
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 )
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高 B.经济政策相对宽松
C.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D.传统经济结构裂变
B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
由材料“宋神宗时”“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政策相对宽松,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经济结构出现裂变,故D项错误。
2.南宋陈旉的《农书》中提出:
“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 )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A [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
统治者与材料中“南宋陈旉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3.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C [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
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4.《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B [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
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这说明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故B项正确;
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
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国卷Ⅰ
2019·
唐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2018·
北宋前中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015·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全国卷Ⅱ
2017·
唐代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016·
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全国卷Ⅲ
唐代后期敦煌的自耕农经济
1.从考查内容看:
隋唐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考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重心南移、唐宋的土地政策调整、唐宋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
古代商业政策上演变的两个方面,亦属于高频考点。
2.从考查题型看:
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
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
命题立意侧重于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切合了社会热点。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
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018·
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