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130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docx

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9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

(对应学生用书第159页)

考点1工业革命改变世界——“蒸汽”的力量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表现

棉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动力方面

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推动了各行业的革命

交通方面

以蒸汽做动力的汽船、火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3.影响

(1)工厂制得到推广,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2)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3)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推广

(1)原因: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2)代表:

使用通用部件和机床工业的诞生。

(3)影响:

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机”最先完成从工具到机器的转变,它推动了与此相关的织布、动力、运输等一系列行业发明和机器使用,从而揭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它为机器大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把人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

二、打造“世界工厂”

1.条件

前提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对内政策

①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③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④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⑤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对外政策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2.表现

(1)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历史条件

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技术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重要保障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标志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

3.成熟标志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特别提醒] 正确区分世界市场的内涵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史料一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

“好啊!

英雄来了!

——《世界:

一部历史》

史料二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

——1835年托克维尔评论曼彻斯特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当时的社会公众对工业革命持肯定态度。

(2)史料二中“污秽”“肮脏”“野蛮”等说明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史料运用]

(1)指出史料一中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理由。

[提示] 态度:

肯定。

理由:

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桥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

应该怎样正确应对文明转型?

[提示] 理解:

工业文明在取代农业文明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加紧剥削工人阶级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应对:

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史论归纳]

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迈进工业文明时代,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的使用和推广,摧毁了国内一切资本主义前的小生产方式。

(2)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格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就是一个城市化过程。

(3)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创立了进行大工厂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使社会表现形式发生了分化重组,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

(4)工业革命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1623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规定:

专利权应当授予第一个真正的发明人;发明必须是就新产品而做出的;专利权人享有独家生产或制造该产品的权利,有效期为14年;他人在此期间不得利用该项发明。

这一规定(  )

A.有利于新技术与市场结合,激励技术创新

B.表明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C.使专利保护具备排他性,阻碍英国工业革命

D.阻断知识共享,增加技术诀窍灭失的风险

A [《垄断法》保护了专利人的权益且有时效性,有利于技术和市场的结合及技术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专利规定并不具备排他性,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技术的更新,故D项错误。

]

2.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C.19世纪上半期英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D.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 [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交通的发展,但并未提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由此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工业革命时期农田水利、交通、铁产量及人口的迅速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该时期英国不同群体的收入差别和生活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英国对外扩张的概况,故D项错误。

]

3.根据1841年的材料,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

据此可以推论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C.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据统治地位

D.英国工业革命从重工业开始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主要是指其他各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轻工业开始的,故D项错误。

]

4.学者德·弗雷斯曾指出:

从1750年到1800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0.2%),而小城市和城镇(规模在5000-30000人之间)的人口却突增了4倍。

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

B.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

C.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

D.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D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发展是使用机器生产与蒸汽动力,一些小城市和城镇因交通便利或资源富有而大力推行工业化,进而带动这些地区人口的增长,故D项正确。

]

考点2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条件

(1)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政局相对稳定。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3)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概况

中心发源地

美国和德国

标志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发电机

应用

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3.影响

(1)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

(3)新兴产业兴起,并带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4)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个时代:

电气时代。

两个中心:

美国和德国。

三个特点:

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几个国家同时开始;部分国家交叉进行。

四点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五个新兴行业:

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制造业。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

2.目的:

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

3.概况

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的强大竞争对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4.美国

(1)提出“门罗主义”,成立了“泛美同盟”,控制了拉丁美洲。

(2)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框架

资本主义市场

手段

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内容

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

4.影响

(1)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促进了各地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

(3)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5)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导致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日趋复杂。

[易混辨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史料一 在欧美近(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

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