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1132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总量十分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内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2009年末,中国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

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

2010年,全国就业人员7916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2010年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

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这表明我国劳动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劳动力后备力量充足。

在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加的同时,就业结构继续得到改善。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年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逐年下降。

随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国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继续提高。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23.8∶31.4转变为2009年的38.1∶27.8∶34.1。

第一产业年均下降约1.7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多降约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多升近0.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年均上升0.7个百分点,略低于“十五”时期0.8的平均升幅。

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我国正在改变以往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阵地。

二是,城镇就业比重不断上升。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因此,城镇就业的比重也明显上升。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就业结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强

1.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成人高等学校365所。

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1112所,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

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7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316个。

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8584所。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49万所(其中,职业初中0.01万所),小学25.74万所,幼儿园15.04万所,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

2009年,教育经费及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为:

全国教育经费为16502.71亿元,比上年的14500.74亿元增长13.81%,比2006年的9815.31亿元增长了68.13%。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为12231.09亿元,比上年的10449.63亿元增长17.05%。

2.研究与试验(R&

D)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人才发展支持持续增强

2009年全国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开发机构包括各类独立的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办的非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4.5万个。

机构中从事R&

D活动的人员142.6万人,是2000年的2.3倍。

其中,博士和硕士32.7万人,占22.9%。

2010年,我国共投入R&

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

2010年我国R&

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76%,其中基础研究经费328亿元。

同时,政府不断创新人才培训模式,构建网络化、开放化、互动式的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包括远程培训在内的网络培训,支持建立各级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鼓励各领域企业和单位组织培训员工。

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文化结构重心偏低,中高层次劳动力比重较低

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巨大,劳动力人口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劳动力文化结构重心偏低,中高层次文化的劳动力比重较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

2009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我国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也就相当于初中三年级的教育水平,而美国2000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就已达到12.75年(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2)。

另外,我国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劳动力的主力还是那些受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初级水平劳动力过剩,高层次的人才仍然十分匮乏,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不改变这种人力资源格局,我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都将受到影响。

(二)地区和城镇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

1.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来看,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2008年,地方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的总量为129317341.8万元,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的教育经费为38791551.8万元,占了总量的30%,而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中(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南(广东、广西、海南)、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和西北(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15%、12%、8%、12%和8%。

华东地区的教育经费基本上是其他地区的2~3.75倍,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对于改变当地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提高当地居民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农村和城镇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

农村和城镇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早已有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都比较重视城镇的发展,尤其是直辖市等大型城市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

虽然现在“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是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源发展之间的鸿沟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改变。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6.7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50.32%。

虽然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逐年减少,但是由于农村出生率较城市要高,因此我国农村的人口短时间内不会减少太多。

农村人口数虽然与城镇人口差不多,但是我国中高层次的劳动力多集中在城镇,农民中的大多数还是从事第一产业,还有一部分就是农民工。

截至2009年,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到2.3亿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1.45亿人。

另外,在教育经费、师资水平、职业培训等方面,农村和城镇也有很大的差距,这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缺少必要的保障。

(三)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不足

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质量的总和,具有资本的性质,是一种非物质资本。

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59%,与世界通行的4%相比还有一些距离,若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则更大。

二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机制不够健全。

工资、福利、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2010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

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形下,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因而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就会相对下降,而这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的维持和发展,不利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

另外,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等都会影响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效率。

三是,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匮乏,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缺乏;

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剩,但很多行业却出现人员紧缺的现象;

劳动者的知识构成、能力水平、专业素养等与市场所需人才的要求不一致,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用了国家的教育资源,但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同时,高校的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职业培训的力度也未能有效地跟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很突出。

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主要由人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

而影响人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注意优化教育结构,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教育学校鼓励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等,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等方式来增加人力资源的积累,但是结构性的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类学校面临资金短缺、师资匮乏、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学校也面临学生就业困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

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改变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9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要达到1.95亿人。

而且,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从2009年的9.5年增加到2020年的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从2009年的9.9%增加到2020年的20%。

另外,还要深化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在内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加大国际交流。

在保障方面,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保障教育事业平稳、快速发展。

2.实施改善人力资源均衡开发策略,缩小城乡和地区人力资源发展差距

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科技投入,继续完善免费师范生等制度,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鼓励城镇教师去农村学校任教;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培养技能型人才;

鼓励科技人才下乡支农,将科研成果付诸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鼓励农业多种经营和复合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

延长农村发展产业链,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制定鼓励农村中小型企业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加大对农村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加乡村卫生院数量以及床位数量,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的作用,培养实用性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

在信贷发放、项目审批、税收征收等方面,政府应给予创业的农民以必要的支持。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改变以单纯的劳务外派为主要转移方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在政策和财政上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发展非农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投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

继续实施“特岗教师”制度,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执教,提高中西部地区师资水平;

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不因家庭条件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利用西部地区环境特点,开展风能、地热、石油勘探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充分利用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医疗和社会保障投入,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医疗和社会保障发展予以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