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090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15.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曹操”或“王湾”或“白居易”或“马致远”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二、认定目标:

1.了解诗作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练朗读并背诵四首古诗;

3.学习赏析四首古诗。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沧海()碣石()竦峙()浅草()

潮平() 归雁()沙堤()啄春泥()

萧瑟()枯藤()澹澹()

2.解词:

临:

澹澹:

竦峙:

竦:

峙:

星汉:

幸:

至:

客路:

残夜:

暖树:

不足:

思:

昏鸦:

四、感知赏析(分首进行):

※学习《观沧海》:

(一)关于本诗作者及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且听风吟阁(朗读并背诵):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3.翻译:

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4.背诵全诗。

(三)赏析:

品味探究苑: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8.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小结:

“诗言志”。

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自学《次北固山下》:

 

(一)关于本诗作者及背景: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二)且听风吟阁(朗读并背诵):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3.翻译:

参考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的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4.背诵全诗。

(三)赏析:

品味探究苑: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4.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第2课时

※自学《钱塘湖春行》:

(一)关于本诗作者及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且听风吟阁(朗读并背诵):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3.翻译:

参考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在天空的低处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4.背诵全诗。

(三)赏析:

品味探究苑: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说“云脚低”?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

为什么“争暖树”?

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5.第五、六句写了什么?

为什么说“乱花迷眼”?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浅草有什么用意?

 

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

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

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自学《天净沙·秋思》:

 

(一)关于本诗作者及背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二)且听风吟阁(朗读并背诵):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3.翻译:

参考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4.背诵全诗。

(三)赏析:

品味探究苑:

1.导学: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根据词作展开想象,描述其展现的图景,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3.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4.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小结: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把握主旨:

《观沧海》主旨: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主旨:

借停舟北固山下的所见,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钱塘湖春行》主旨: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的秀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主旨:

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

1.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2.背诵四首诗。

教学反思:

 

《15.古代诗歌四首》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关于本诗作者及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且听风吟阁(朗读并背诵):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3.翻译:

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4.背诵全诗。

(三)赏析:

品味探究苑: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

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