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0674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

《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收藏春晚 解读分析Word下载.docx

搜索历届春晚节目单和获奖节目;

做关于春晚发展与变化的调查问卷;

采访学校住宅区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对春晚及社会变化的看法……这些准备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我们受益颇多。

(一)、从春晚的歌舞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30年前的春晚是中国人365天的期盼。

那时的中国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在除夕的夜晚,合家团圆聚在一起看上一场春晚,再一起吃上一顿饺子,这就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情了。

30年前的春晚寄托了全中国人民的期望,30年前的春晚导演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深重的责任。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迫害后的中国,面临着文化的匮乏和枯竭。

而春晚作为那个时期一年到头唯一的娱乐节目,也承载着中国人文发展和思想启迪的重任。

中国社会是从1983年才普遍认识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的。

从网上查了一下资料,电视在中国是1958年诞生的,从那时开始便有庆贺新年或者春节的联欢节目;

虽然中央电视台从1979年便恢复了春节联欢活动的电视播出,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的那种以直播为特殊仪式、一年一度牵动全国人心的超级电视节目,来自与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回顾第一届春晚,当时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如图1-1)。

在网络中还能找到当时的视频,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山装和卡其布的工装是当时的时尚,偶尔也会出现西装,但也不会打领带。

整个晚会,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茶座式联欢活动为场景的春晚模式在此奠定。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春节前抢购电视机,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农历新年的一大景观;

除夕之夜的春节晚会,也成了中国家庭吃年夜饭,放鞭炮之外必不可少的事情。

图2-1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当年李谷一一人演唱了9首歌曲,而当时歌曲《乡恋》,也被当时称为“禁歌”。

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当时的艺术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人们的思想也还没有真正的开放起来。

现在看来第一届春晚略显稚嫩,但在那个电视机刚刚普及,娱乐节目相当匮乏,大家思想还未完全解放的年代,它给老百姓留下了太深的记忆,太多的欢乐。

1987年春晚导演邓在军引进了台湾歌手费翔,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因此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台湾歌手费翔夸张的舞蹈动作和歌曲强烈的节奏感,不用说肯定给当时内地的中国人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

他的劲歌劲舞成为日后众多歌手效仿的标准样板。

也催生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追星族,从此崇拜明星现象逐渐成为青年流行文化的主流。

我觉得邓在军导演的这次大胆尝试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思想和新思维传入中国社会,开辟了道路。

我们在小组讨论中,也都一致认为,全国人民对于这首歌曲的接纳和热情程度也说明了,中国人的思想正伴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渐渐改变。

资料显示,也正是在这一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设立了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餐厅。

可见,这一年不管是人们的思想,还是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了一个重大的飞跃。

图2-2

春晚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着。

春晚也在歌曲的选择和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选用港台歌手引进港台歌曲,并且增加了大型的舞蹈、杂技和小品、相声。

我觉得30年来,春晚迈着时代的步伐,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2005年春晚,由中国残疾人表演艺术团带来的舞蹈《千手观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蹈中,残疾人演员们曼妙的身姿、整齐划一的动作、华丽的服装、璀璨的灯光和舞台设计,无一不在展示着当代中国的国力强盛和人民幸福的生活。

我们小组也一致认为,这组舞蹈里面还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张开双手迎接并创造新生活的繁荣景象。

图2-3

从1987年到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经历了18个年头,18年来春晚从一个学走路、学说话、战战兢兢的小孩,长成了一个有着强健体魄、充满阳光活力的青少年。

中国也从一个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了一个发展中强国。

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

无论是萨顶顶的《万物生》、杨丽萍的《雀之恋》还是杂技表演《空山竹语》都展示中国人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30年的发展,中国人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二)、从春晚规模看,中国经济的发展

1983年春晚,相声演员马季,身穿蓝布制服,由于演出经费捉襟见肘,据说演员和主持人都要自己解决演出服装。

上面一节我们也提到中山装和卡其布的工装。

而高领毛衣和不合体的西装,成为了那一年春晚演员们的演出服装。

而现在呢?

我们看看春晚上的主持人和演员的服饰(如图2-4),西装革履、领带领结、浓艳的彩妆、各式的彩裙……一件春晚主持人的礼服成本价就要花到两三万。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节目主持人董卿在春晚上曾穿过的一件墨绿色的礼服,做工精致十分讲究。

它的制作工艺是把原料裁成小片,通过手工缝制,强调一种几何感,最后在缝隙上粘贴施华洛世奇(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晶制造商)的水晶。

裙摆的纱的颜色也是特别染制的。

从演出服装的细节,可以看到春晚投入的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

图2-4

我们小组成员特意查了一下春晚演播厅的资料。

据资料显示,1983年的首届春晚,演播厅还不到600平米。

全体演职人员的总数加上现场观众一共才不到600平米。

全体演职人员的总数加上现场观众一共才不到300人。

可见那是创办春节联欢晚会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资源也十分匮乏。

一直到今天,春节联欢晚会演播厅有1000平米,并且仅全体演职人员就有900多人。

很容易就看出,这个数目是以前人数的3倍还多。

而且春晚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舞台设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6年殷秀梅演唱《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中这样唱道“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尽管你还清贫,我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甜蜜。

尽管你还有忧虑,我总坚信未来是多么美丽。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

1998年宋祖英演唱《好日子》(如图2-5)“哎,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人民生活的幸福,“年年的喜庆”和“天天的欢腾”也正反映出,中国人民生活上的巨大改变,我们正在大跨步的走向小康生活。

图2-5

(三)、从春晚语言类节目看百姓生活

在历年的语言类节目中,春晚力求能够通过幽默的表达方式,反映一年中社会的热点话题。

我们总能够在相声和小品中,找到当下最时尚的社会流行语和最明显的社会现状。

2011年的春晚中就提及了相亲、偷菜,养生等热门话题。

例如群口相声《专家指导》。

2012年黄宏与沙溢合作的小品《荆轲刺秦》(如图2-6)将2012年风靡一时的热点话题“穿越”搬到了春晚的舞台上。

回想2012年,文化市场上确实涌现了大量的“穿越剧”,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是看得如痴如醉。

经过我们小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这个小品通过荆轲刺秦的不同结局,讽刺了当今商业电影中任意篡改历史,违背历史的真是性的现象。

图2-6

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不仅反映一整年来社会中出现的热点话题,还反映了国家的一系列政策。

在查阅每年大记事的国中了解到,199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最要紧的时候,违反计划生育要缴纳社会抚养费,还会开除公职、开除党籍、不能参加公务员、不能进入国有企业等等。

而1990年黄宏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反映了当时国家出台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不但是中国人一年来社会生活的缩影,并且能够在谈笑间取得人们对国家政策的认同和接纳。

2005年《装修》和2006年《邻居》,反映了城市邻里之间越发疏远和冷漠的问题,并且反映了中国那两年间的买房热和买房难的问题。

如装修问题,物业问题,房屋质量问题等等。

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表现了社会生活中家庭里面外面的小事情,以这些小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状。

2010年郭冬临的小品《一句话的事儿》讲述了家庭之间,男女之间善意的谎言。

小品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能坏事儿,一句话能产生一个和谐的社会,你心里阳光点好不好?

”引起了当下人们的共鸣。

2010年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共同合作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如图2-7)表现了世纪之初,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表达了人们对于新生活的畅想。

图2-7

回想一下娱乐节目的发展,从1990年的《综艺大观》到1997年的《快乐大本营》,再到益智娱乐节目《幸运52》,再到现在的平民选秀节目“超女快男”……我们发现,这些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完全公开化。

这些各种各样的电视娱乐节目,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的主持可以如此的自由,快乐可以大家来参与,明星也可以由草根出生。

这些方方面面的改变也刺激着春晚的发展。

2006年歌曲《吉祥三宝》更是采用了百姓登台演唱的方式,将春晚的舞台交给老百姓,让他们自己唱出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从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上世纪末人们逐渐进入方面、快捷、共享的新时代——互联网时代,数以亿计的人们开始通过网络工作,学习和娱乐。

从网络关注明星动态到草根明星蹿红网络,娱乐的方式在这里发生着变化。

2009年网络大兴山寨之风,各种山寨人物,山寨节目蹿红网络,有了无数的网络红人,网络达人。

该年年底,网友又自发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山寨春晚,真正实现了网民联欢、自娱自乐。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春晚上演了中国人民30年来生活的面面观。

三、心得体会

(一)小组讨论:

春晚的变化,社会的转型

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早已落下帷幕。

从1983年到2012年,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30届。

特别是2012年的春晚以怀念30年为主题,取消了商业广告的植入方式,意在显示对传统的回归,使“春晚30年”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通过调查资料,虽然2012年的春晚彻底消灭一切广告信息和植入广告,但效果并不如人意。

网络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观众表示不甚满意。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小组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我(李成惠)认为,30年来,春晚的实质已经改变。

从非商业性的纯粹联欢到高度的商业化,春晚的转型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公有制向中国特色社会本主义市场的变迁。

之前,春晚的主要功能仅仅是提供节日娱乐,而现在却变成了确立国家仪式,推销文化品牌。

这种变化,我想有很多的观众都能和我产生共鸣。

“回顾三十年的春晚历程,从最初带有‘朴素阶级感情’的‘人民’内部的电视联欢活动逐渐变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超级节目,从非商业性逐步发展到高度的商业化。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郭镇之说。

我认为1983年的春晚是很值得思考的,那一年的导演是黄一鹤,他琢磨了许多新点子:

茶座式联欢活动延续了旧传统(从197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恢复“文化大革命”前播春节晚会的传统,当时的晚会就是茶座式);

由主持人串场(而不是现在的司仪报幕)、电话热线点播等互动方式都是创新。

特别是,至今延续的现场直播,奠定了1983年春晚的“第一”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春晚之所以被称为“人民自己的”,是因为第一届春晚顺应了观众的热线点播。

而观众点播的歌曲都是流行的歌曲,所以才会有当时李谷一唱“禁歌”《乡恋》(如图3-1)。

其实,我觉得虽然说是观众点播,但根据当时的条件来说,春晚的观众是有局限的,比如他们大多是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都处于社会中上部的城市居民,这些观众确立了春节晚会最初的文化格调:

艺术的、有思想有内涵的;

但也是轻松的、活泼的。

总的来说就是大众的。

图3-1

我组另一名成员张博发表观点说:

1984年的春晚也还是有创新的。

比如黄一鹤导演请港台的演员明星李大维、黄植诚、张明敏等等。

这种所谓“让自己的孩子回家过年”对之后的政治(凝聚全球华人、两岸统一、香港回归)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李璐江认为之后的春晚越来越大众化,也顺应了时代的趋势。

早期的春晚相声的地位很重要,而到后来1986年左右,小品的受欢迎程度大大超过了相声。

这也是春晚受众日益大众化和文艺环境逐渐娱乐化带来的趋势。

“我觉得商业开始进入春晚是在90年代末。

1988年中央电视台更换地址,技术和设备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技术的进步使得春晚从人民联欢的简约风格变成了富丽堂皇的直播仪式。

”我组成员穆鹤天说。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

春晚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990年春晚,国家领导人出现在春晚现场,向全国人民拜年。

资料显示,这是春晚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我组谭凡说:

“网络上不都说春晚‘年年骂来年年看,年年挨骂年年办’嘛。

而且现在春晚节目审查制度特别严格,堪称‘死亡游戏’,我想这也是商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现象吧。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简单的联欢到不怕费力花钱的超级节目,21世纪已经俨然进入了商业化时期。

经济全球化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春晚的商业模式也越来越成熟,报时费、冠名权、座椅费、露脸费等吸金技术全都出来了。

春晚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摇钱树。

”我组欧祖钊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例如,有人因2012年的真唱劣质而怀念假唱。

商业化存在的时候,人们憎恶;

当其消失的时候,人们却不会感到快乐。

正式商业化、大众化的春晚,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及庙堂文化)向商业意识形态(及大众文化)的转型。

总的来说,我觉得春晚30年以来,变得越来越好也好,变得越来越不好也罢,它都是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反映,反映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才会有所谓的“商业化”;

反映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面貌越来越有朝气;

也反映着我国的文化发展、技术进步、综合实力的提高。

(二)春晚该何去何从

30年来,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上同样发生了许多转变。

转眼春节联欢晚会也迎来了它的而立之年。

回首过去它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收获了累累硕果。

展望未来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困惑。

我们感觉,每一届春晚都会伴随着骂声,而春晚也正是在这种骂声中成长起来的。

面对社会上对春晚的种种质疑,春晚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春晚陪伴中国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

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尽管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艰难和坎坷,但它都是乐观积极的努力成长,带给我们鼓励,带给我们支持,带给我们欢乐和感动。

我认为,30年前的今天,它是我们唯一的精神食粮,它滋润着我们的干涸的心。

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富裕,甚至可以说是顿顿都是年夜饭,天天都能穿新衣。

我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我们的精神面貌,都大大提高了。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提高,才使我们的双眼渐渐被迷惑,我们的心智渐渐被迷失。

中国人民开始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了。

我们把目光回到春晚。

华丽的舞台背景、绚丽的表演灯光、唯美的画面效果……尽管春晚是这么的越发光亮,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30年前的春晚,那般慰藉我们的心灵。

于是才会有人抱怨、有人挑剔、有人指责、甚至有人谩骂。

我们可曾想过,春晚其实从来没有停止它进步的脚步,从来没有放下它的使命和指责,它一直在不停的努力着,就像中国的发展,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我觉得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它,以一个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而不是挑剔和批评。

我们应该像对待一个老朋友一样来接纳它,鼓励它,赞美它。

愿春晚走过而立之年的迷惑,越走越长远,越走越坚定,越走越美好。

 

四、参考文献

[1]黄俊如.春晚歌舞节目“孔雀开屏”语言节目“穿越”乏力.

[3]电视的记忆·

春晚现象.(东方卫视中国电视50周年六集系列片第二集).

[4]李强.1978—2008中国社会变迁30年.改革开放研究,2008.

[5]经济观察报.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中信,2008.

五、附录

关于春晚30年及中国社会变迁采访报告1

采访时间:

2013年12月28日

采访方式:

当面访谈

采访人:

李璐江、谭凡、欧祖钊

被访者:

李先生(学校内住宅区的叔叔)

采访目的:

为了从大众那里获得他们对春晚的看法,为明确他们对春晚变化的理解,春晚的变化与自己的生活是否有联系。

采访内容:

Q:

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征程,在30年中它也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发展完善。

您对这些年来春晚的节目有什么比较深的印象吗?

A:

提到春晚,我最喜欢邰丽华的《千手观音》,还有早一些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还有像《火炬手》,他们(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都挺有意思的,哈哈。

春晚的节目(暂不说群体舞蹈节目)由最早主要是本国的明星表演,到邀请了来自港台的一些歌手,到邀请国外明星助阵,然后再到《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等方式选拔草根明星(人民群众)参与春晚。

您觉得这样的发展趋势有体现什么发展导向吗?

最早记得大概是李谷一这样的老明星会在春晚唱不少歌,然后《我的中国心》是当时张明敏来唱的,还有《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是费翔唱的。

现在的有周杰伦。

对外国人印象有大山,还有今年也有个挺厉害的来了(席琳迪翁),近些年感觉在春晚看着的外国人挺多的。

选拔出来的大概有李玉刚、阿宝?

但是05、06年好像一直看《星光大道》,后面还有“大衣哥”、“西单女孩”几个唱的也还行。

这样就是想让更多人民群众参与春晚吧,跟明星一样站在舞台上表演。

外国人多也体现我们国家开放程度高了,富强了,外国人都愿意来了。

越来越走向国际了。

春晚所用的设备、道具有所改良,春晚的一些效果也做得越来越好,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在了春晚上了。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这肯定是表示咱国家科技技术提高,发展得好啊!

原来有一年春晚在工人体育场办的还没办好,再看看现在那晚会看着多气派,根本不能比。

现在有些效果比原来那强太多了,这30年来国家改革开放,发展起来。

舞台、灯光效果什么都变好了。

现代化、科技化的舞台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真的挺好的。

同时也有人表示春晚越办越差了,您对近两年的春晚满意吗?

那是有些人眼光提太高了,我觉得还挺好的。

家人也没觉得怎么不好了。

春晚本来就是一家人坐在一块好好吃个年夜饭,看看春晚聊聊天,忙活忙活回家的孩子,乐呵乐呵。

对节目没啥不满意的。

您认为春晚在这30年中产生的变化能体现一些我国近30年来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吗?

这都能看出来,中国30年变化肯定也体现在春晚的方方面面。

早些时候经济发展什么的都比不了现在,原来没有的现在都有了,无论设备、场地、演的(表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了。

我们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在春晚上能看出来。

谢谢您在大冷天里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访谈,真的十分感谢!

关于春晚30年及中国社会变迁采访报告2

2013年12月25日

北林周振兴老师

为了从不同人群获得他们对春晚的看法,从他们看法中看中国的改革带来的变化。

Q:

周老师谈到春晚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什么是最值得回忆的?

A:

饺子、一大桌吃的、家人、鞭炮、小品,对了还有咱专业的方面的灯光和舞台效果,哎!

真的是太多了。

要说最值得回忆的还是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围在火炉旁看春晚的那些画面,以及逗得我们笑呵呵的小品。

周老师你刚有谈到灯光和舞台效果,你能给我谈谈在这方面的变化吗?

我记得春晚正式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直播起过不久就用了圆形舞台,后来好像是又变为方形的了后来又变回来了。

应该是05年左右的时候开始用了LED显示屏,那时候挺新颖的,所以记得很清楚。

后来舞台升降机增加舞台的空间感、灯光效果也梦幻、激光灯大出风头。

前阵子看新闻说今年春晚舞台走朴素风格。

总的来说四个字“与时俱进”。

这个是肯定的。

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春晚也在发展。

春晚的举办体现了人民的生活,倡导着新风貌、新文化。

春晚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节目,慢慢看春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习俗了。

好的谢谢,麻烦周老师了,希望有问题还能问你。

再次谢谢周老师给这么多宝贵的回答。

总结:

从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算起,去年的春晚正好是第30届。

可以说30年春晚伴随的正是我们国家发展变化最大的30年,春晚走过的轨迹反映的也是我们国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

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在谈春晚,“春晚”成了当年最流行的时髦语之一。

从第一届春晚颇受争议的李谷一的《乡恋》开创个人情感表达登上舞台,第二届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吃面条》使小品这一形式成为春晚“必备菜”,到最近几年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忽悠”的流行,“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大衣哥”等一批“草根明星”给荧屏带来的亮色,春晚30年对中国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有目共睹。

每一年春晚都会留下经典节目,《千手观音》、《俏夕阳》、等舞蹈,《冬天里的一把火》、《爱的奉献》、《常回家看看》等歌曲,还有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人的小品,至今还常常出现在电视台各种精品回顾里。

每一年春晚都会捧红一些明星。

从早期的蒋大为、董文华、宋祖英、赵本山,到现在的刘谦、邰丽华、“吉祥三宝”组合等等。

能上春晚既是实力的象征,也为演员提供了更上层楼的平台。

春晚更为张明敏、刘德华、张信哲、周杰伦等众多港台艺人的北上发展开拓了空间。

春晚的舞台效果也愈来愈现代化、科技化。

科学技术的提高也影响了春晚,春晚的舞台也更加气派了。

然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审美也在不断进步革新,对春晚文娱节目的要求的愈来愈高。

所以近年来也有一些观众表示春晚越办越差。

在资讯庞杂、娱乐手段多样、过年方式翻新、观众欣赏口味各异、个人表达更加自由的当下,要实现上世纪90年代初那样的满意度确实也不太可能。

春晚30年,变的是时代、是节目形式、是演员,不变的是伴随一代人成长的温暖记忆,这才是春晚办下去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