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0423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

泰讷的说法可能会使你大吃一惊:

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泰讷写道:

就在我们欢庆又把自然世界的混乱削减了几分之时,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获得自身生命,通过“报复效应”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

报复效应与副作用不同:

副作用是坏的影响,例如,服用抗抑郁药会导致腹泻。

而报复效应的影响也很坏,但坏得让人啼笑皆非:

抗抑郁药让人变得更加抑郁。

核能发电是一种有效的能源,但它会产生污染,这是一种副作用;

然而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的发生,却是由于该电站在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系统,这就是典型的“报复效应”。

泰纳拿出了许多事实证明他的论断。

火蚁是生活在美国东南部的一种毒蚁,因人被这种蚁咬伤后,会产生烧灼般的痛感,故名。

伴随着DDT及其他强力杀虫剂的发明,美国政府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南部地区大量喷洒杀虫剂,试图一举灭绝火蚁。

但30年后,政府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由于杀虫剂杀死了火蚁的各种天敌,事实上反而帮助了火蚁的繁衍。

在这场人类技术对火蚁的大战中,技术被证明是它自身最大的敌人。

美式足球的头盔,最初设计时是用来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护运动员头部的,但在引进赛场之后,却造成了大量脊柱受伤的事故,原因是运动员们自动地把他们的新装备当作进攻的工具。

旨在使足球运动更安全的技术实际应用起来,反而增加了该运动的危险性。

最熟悉的例子也许莫过于抗菌素的使用了。

本世纪早期,在抗菌素研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使一些人乐观地预测说,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一些古老疾病将被彻底消灭。

而现在,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的抗药性空前提高,我们面对一波又一波致命的“超级虫”,却拿不出新的抗菌素来击败它们!

根据同样的逻辑,围绕着一个城市所修建的道路越多,交通就越拥挤。

据澳大利亚的一份报告,在过去10年,电脑技术非但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创造出无纸办公室,反而使纸张的耗费量增加了4倍。

这份报告说,每名办公室人员平均一年要用掉30公斤纸。

为了满足商界对纸张的需求,1995年澳洲有165万棵树被砍伐。

报告说,70%的普通办公用纸被扔掉后,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被当作填埋凹地的垃圾。

技术反噬人类的事例,还可以举出许多。

但我们与其把泰纳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

日益复杂的技术文明常常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果,这些结果与人们当初的良好愿望大相径庭。

然而无论如何,科学要向前发展,人类也日益进步。

7.根据文意,下列对“报复效应”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

B.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

C.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反而使这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并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D.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由于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设施,反而引起核反应堆爆炸。

8.文章第四段说“泰讷拿出了许多事实来证明他的论断”,下列各项,不能证明他的论断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试图用杀虫剂灭绝火蚁,反而帮助了火蚁的繁衍。

B、旨在使足球运动更安全的技术实际运用起来,反而增加了该运动的危险性。

C.围绕着一个城市所修建的道路越多,交通就越拥挤。

D.澳洲70%的普通办公用纸被扔掉后,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被当作填埋凹地的垃圾。

9.下列对“我们与其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不如把它视为一种警告”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因为泰讷的说法而对技术绝望,但应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保持警惕。

B.泰讷的说法表现出对技术绝望的悲观倾向,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应该是乐观的,但也应该吸取泰讷说法中的有益因素。

C.我们一旦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也就起到了它的警告作用。

D.泰讷的说法不是对技术绝望,而是对人类滥用技术的严厉警告。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最终却将毁灭人类。

B.技术的报复效应虽然无法预料,却不能阻挡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C.人类创造的每一项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报复效应与副作用。

D.如果电脑技术进一步普及,将给澳大利亚的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

仕隋为大理司直。

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

密语高祖曰:

“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帝感其言。

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

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

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捷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

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

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

“我奉王命,义无屈。

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

”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

行五日,饿死十四三。

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鳖豆③以食。

端持节卧起,叹曰:

“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

”纵其下,令去,毋俱没。

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

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

端曰:

“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非持首去不可见。

”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

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帝闵之,复拜秘书监。

出为梓州刺史。

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

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

列传·

忠义》)

注:

①上:

指隋炀帝。

②捷:

连接。

③鳖豆:

豆名,又名野绿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

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

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

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及:

言及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鳖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

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

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

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毫、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

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

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

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选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第二部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

译文: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故曰:

,;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孙子兵法·

主谋攻》)

(2),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

粱惠王上》)

(3),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曹操《短歌行》)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山峦(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

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

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

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

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

一位政客说:

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

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

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

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

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

生活因此断裂。

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

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

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

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

——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

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

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

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

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

——到囚徒那里去!

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

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

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采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18.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分)答:

19.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20.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答: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E.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2.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的两处错误,使其语义明确、符合原意,并将修改后的这段话写在答题卡上。

(2分)

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位冉冉升起。

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守着储量丰富的重庆大气田,始终“气不足”、“气不顾”。

改为:

23、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

(4分)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

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

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

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2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以“爱心”和“机遇”开头,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

例句:

人生不发返程车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

 

(1)爱心 

(2)机遇

七、(本大题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

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

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

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

”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

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重庆卷)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1、B2、C3、A4、C5、A6、D

二、(12分,每小题3分)7、C8、D9、A10、B

三、(12分,每小题3分)11、A12、D13、C14、D

四、(18分)

15、(8分)

(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

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

(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16、(6分)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17、(4分)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五、(18分)

18、(4分)①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19、(4分)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20、(6分)①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21、(4分)C、E

六、(12分)

22、(2分)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高。

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重庆守着储量丰富的大气田,却始终“气不足”“气不顺”。

23、(4分)切莫贪图方便贻害环境。

24、(6分)略

七、(60分)25、(60分)略

2004年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全面详解

(277000)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祁有理褚福民石礼国田家利

说明:

本站()高考语文各地试题“全面详解”是枣庄八中几位老师集体心血的结晶,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答案】B

【解析】A项各字全读xiǜ,C项各字全读tì

,D项各字全读lò

u。

B项“曲”“祛”“趋”“屈”全读qū,“妪”读yù

2.【答案】C

【解析】A项“直抒胸意”的“意”应为“臆”,“礼义之邦”的“义”当为“仪”;

B项“以德抱怨”的“抱”应为“报”,“语无轮次”的“轮”当为“伦”;

D项“挑肥捡瘦”中的“捡”应为“拣”。

3.【答案】A

【解析】“接收”是指根据一定情况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接洽”指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本句的语境是已被收购,即是自己的了,因此应该选用“接收”。

“看来”用来表示提醒对方应该去做某件事情,“可见”可以看见、可以想见,此处应该用“看来”。

“尽量”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

“尽快”尽量加快,不能修饰“早”。

4.【答案】C

【解析】“杀回马枪”指重新做原来的工作,此处语境是“舍‘动物’而去找‘朋友’”当然不是原来的工作了。

5.【答案】A

【解析】B项谓语“看到了”和宾语“乡音”不能搭配;

C项前后话题不一致;

D项“不过”与“左右”矛盾。

6.【答案】D

【解析】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这样,中间就不必加顿号,“瓜果、蔬菜”中间的顿号去掉。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做这道题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本题只有C项揭示了词语的本质属性。

ABD三项都是在说“报复现象”,而非解释“报复效应”。

8.【答案】D

【解析】做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本文的观点的实质,这样可以利用第7题去分析,也就是要谈“报复效应”,D项没有涉及这一点,因而错误。

另外D项不是泰讷列举的事实,而是作者根据他的事实作出的推断。

9.【答案】A

【解析】B项中“表现出对技术绝望的悲观倾向”错误,“与其……,不如”是假设,而答案却将假设变成了肯定。

C项“一旦把泰讷的说法当成一种绝望的声音,也就起到了它的警告作用”这句话中假设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

D项中的“滥用”属于无中生有。

根据原文“无论如何,科学要向前发展”可知。

10.【答案】B

【解析】A项C项的表述太武断、太绝对。

D项“如果……,将……”是充分条件,不符合原文的表述。

1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

能力层级为B级。

A项中“次”是动词,驻扎。

12.【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A中的“且”都是副词,将要。

B中的“所”都是代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

D中前面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作用;

后面的“之”,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3.【答案】C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A中后句说明其坚守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