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979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

《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docx

09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

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条、第3条、第6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

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

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

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

(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

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

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

03.35,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

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

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这四类证候的特征,我们应当学会区别。

03.50,今天我们接着讲新课。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页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的前半段是讲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阳,我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病发于阳”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病发于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

确实是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出现;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者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是蒸蒸发热,或者是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

对于少阳病来说,或者是往来寒热,或者是头痛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

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阳的病。

05.25,那么阴呢?

就是指的三阴,指的阴证。

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一般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证。

这样解释,这样理解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符合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呢?

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

05.50,因为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证候。

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

你把握了辨证侯的阴阳,就把握了辩证的大方向。

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有的书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06.40,放为第一条,是辨阴阳的总纲。

《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

可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呢?

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摇,于是乎就出现了第二种认识:

07.25,“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于太阳病的认识;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有发热,只有畏寒踡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

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是七天,一会儿我们将会提到,而少阴病,特别是对于真阳衰微的这种少阴寒化证,它六天绝对不能自己好,如果不积极救治的话,肾阳越来越虚,最后可能会导致亡阳而死的这种不良后果。

所以少阴病,它六天不能自己好,这种解释和后面的七日愈、六日愈的问题又不相符,

08.50,于是又有人想出了第三种解释方法,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太阳中风证是风阳之邪伤卫阳,这就叫做发于阳,所以它起病之初,“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见到了发热、恶风寒,这是风阳之邪伤卫阳,就叫做太阳中风证;

09.20,“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是指的太阳伤寒,原文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在它的起病之初,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它就是无热恶寒,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中风的初起阶段,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初起阶段,和临床实际情况也相符合。

如果我们结合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中风证七天可以好,它的自然病程一般来说是七天,“发于阴者,六日愈”,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别看它寒邪闭表,无汗高热,这个病,它的病程要比那个自汗出的那个病的病程要短,它倒容易好,如果结合后面的这两句话,我觉得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伤寒,更符合整个原文的意思。

10.40,因此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可能就是专门辨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初起的一个条文,

只不过这样解释,好像把这个条文的指导意义给降低了,因为有的人把它作为指导辨阴阳的、把它上升到辨阴证阳证的总纲,这个纲领就比较高一些,所以这三种观点都供大家参考。

11.10,下面我们就要谈一谈什么叫“阳数七”、什么叫“阴数六”,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医家的注释和说法都不太一致,我在这里引用了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中的一段话。

这段话是怎么说的呢?

这段话实际上它的主要核心内容来自《易经·系辞》中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而来的。

孔颖达自己说,五行为什么把水放到了第一位呢?

从五行这个词来说,它和五材的概念是不同的。

五行和五材都是指的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五材中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事物,所以《左转》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这样的话。

在五行中,“行”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在写这个“行”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说“人之步趋也”,就是人向前迈步走,这就是行的意思。

行字的这个含义,直到现代汉语里还是这样,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行道、自行车,这个行,就是运动的意思,

所以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它的含义不是指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木头、哗哗的流水、熊熊的火焰、广大的土壤和坚固的金属,而是指的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特征、气的运动方式,

13.35,所以汉代的《白虎通》说了这样的话,“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为什么用这个行呢?

之所以用这个行字,而不用这个材字呢?

“欲言”,是想说;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代表的是天,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气的运动特征,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自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才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化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论》中对五行的认识。

15.00,在《黄帝内经》里,常常把五行又叫做五运,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所以它把五行又叫五运,五行和五运、阴阳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化生大自然万紫千红生命世界的本源。

关于五行的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

这里孔颖达所说的“五行之体”就是五行落实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落实到在地上能够看得见形状的这就叫体,“五行之体”。

看得见的“水最微为一”,它是最微细的,所以它是一,也就是说,大自然要化育生命的话,最先必须有水,至于它的生数是一,就是最先有了它。

“火渐著为二”,熊熊的火焰,你能看得到它的形状,它代表着热能、它代表着热量,如果大自然只有这种水,而没有热能的话,是不能够化育生命的,所以火的生数就是二。

“木形实为三”,到了树木,它就有了一定的形状了,就有了具体的形状了,所以它就是三。

有了水,有了阳气,有了热能,就有了树木。

“金体固为四”,金属比木器更加坚固,所以它是四。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广博的大地上所化生的,所以说“土质大为五”。

这就是五行的生数。

16.50,在《易经·系辞》里,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说“天一生水”,是说阳数一,是水的生数;地二生火,是说阴数二是火的生数,以此类推,三是木的生数,四是金的生数,五是土的生数,所以说“此其生数也”。

这就是五行作为五体的话,它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但是有了生数之后,物质并不是稳定的,“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它没有阴阳的匹配,由气化成形是不稳定的,那怎么办呢?

必须要有阴阳相配合,所以“地六成水”,也就是一加五,加上土的生数合起来就是六,六是阴数,“天一生水”是阳数,“地六成水”是阴数,这样阴阳相匹配,水就形成了固定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形而下的物质,以此类推,“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由气就化成了具体的形状,“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而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材料就算化成了,所以“故谓之成数”。

18.40,我引用这段话,是想得出这么两个结论,一个是七是火的成数,八是水的成数,六是成水的,七是成火的,《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吧?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水和火最能代表阴阳的特性,因此《伤寒论》就以水的成数六来代表阴数,火的成数七来代表阳数,这就是我们第七条所说的“阳数七,阴数六”的来源,为什么说“阳数七,(阴数六)”呀,因为七是火的成数,而火是代表阳的,六是水的成数,而水是代表阴的,这就象《黄帝内经》所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20.00,我们现在明白了什么是“阳数七,阴数六”,现在再来探讨一下中风病大体七天好,病发于阳,阳数足了,病就好了;(伤寒病)病发于阴,阴数六,阴数足了,够六天了,病就好了。

这是古人对外感病自然病程,为什么是六天、七天可以自愈的一个理论的认识。

在事实上,是不是这样,我们接着再往下看。

我们现在看13页的第8条,

20.55,“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的太阳病,或者是中风,或者是伤寒,它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这里是以头痛代表太阳表证的所有的症状,没有经过治疗,也没有发生合并证和并发证,到第七天的时候,太阳病自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行其经尽故也”。

什么叫“行其经尽”,就是说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

有许多疾病,它属于自限性疾病,比如说病毒感染,它就属于自限性疾病,你不用去治疗,只要没有发生合并证和并发证,而机体的康复和抗邪能力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