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945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人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

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

这种理论观点认定:

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

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3)、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

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

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

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

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

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4)、成就动机理论

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

力求成功的需要;

避免失败的需要。

人在这两种特征的相对强度方面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力求成功或力求避免失败这两种类型的人。

阿特金森认为,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有50%的把握时,因为这种情况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

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

反之,避免失败的需要强于力求成功愿望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的希望时,则会回避这项任务。

他们往往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

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以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

(5)、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

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

这种理论把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纳成3个方面:

控制点(控制位置):

是外在归因还是内在归因;

稳定性:

是稳定的原因还是不稳定的原因;

可控性:

是可控制的原因还是不可控制的原因。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4种主要原因。

韦纳将这4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是外部原因。

根据稳定性维度,又可以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韦纳认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任务时它们不会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者具备较高的成就动机,外部控制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要低些。

要改变一个人的稳定的归因看法涉及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通过改变人格特征来影响其行为动机。

(6)、动机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动机的不同起因导致动机所表现的需要的种类不同、动机所采取的形式不同,以及动机赖以实现的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同。

复杂的活动是由几种同时起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动机所推动的,这些机构成了多分支的动机系统。

第1个组成部分是兴趣。

兴趣是个体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使个体积极地寻找满足他所产生的认识和了解的需要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兴趣是经常推动认识的机制,是个体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

第2个组成部分是信念。

信念是激励个体根据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需要的系统,以信念的形式表现的需要的内容,是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某种理解。

当这些知识形成有序和有内在组织的观点体系时,就可以被看作个体的世界观。

第3个组成部分是意图。

意图是行为的直接动因,其中表现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要,它能够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个体活动的积极性。

意图往往以企图、幻想、热情、理想等不同的心理形式表现出来,而它们又和兴趣、信念系统不可分割,其共同特点是能被个体所意识。

最后,个体的动机系统除了能够被意识的部分外,还有无意识的部分。

由被意识的动机系统和无意识的动机系统共同构成了个体完整的、有层次的动机系统,而它们两者之闻是彼此联系、能够相互转化的。

在未被意识的动机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形式是定势和意向。

3、军人心理健康P178

特征1、智力中等或以上,能保持高绩效的工作状态。

2、适应军事生活,对军事事件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3、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精力充沛、心胸开阔、热爱军事集体。

4、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乐于奉献

5、意志坚定,毅力持久,行为果敢,有较好的自制自控能力。

6、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具有一定的抗应激能力。

7、充分了解自己,有自尊心,奋斗目标切合部队实际。

8、乐于交往,善于合作,能够保持和发展融洽的战友情谊。

9、善于学习,军事技能形成得快,改造也容易。

评估方法1、根据军人的主观体验,判断心理健康水平。

2、观察军人的社会适应情况,判断心理健康水平。

3、运用心理检测的方法,判断心理健康水平。

4、通过对军人的医学检查,判断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

4、情绪调节。

P66

涵义:

情绪可以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也可以指情绪本身是如何受到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特征:

(1)包括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也包括正性情绪的调节。

(2)包含有意识地过程,也包括无意识的过程。

(3)具有情景依赖性。

类型:

内部调节与外部调节;

减弱调节、维持调节与增强调节;

先行关注调节与反应关注调节。

5、现代心理战的特点P258

武力威慑公开化;

欺骗手段更具有诡诈性;

宣传手段多样化、影响大;

制造战争恐怖、恶化生活条件

6、军人心理学研究意义P3

(1)提高军人心理素质

(2)增强带兵的科学性

(3)提高军事绩效

7、军事行动中的军人心理P258

军队执行救灾、反恐、处突、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常常在事件发生的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突然性和紧迫性,在事件规模、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

官兵可能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面对更强劲的挑战和更激烈的对抗;

面对高强度的心理压力和严酷的死亡威胁。

从整体上看,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官兵心理的影响类似于战争行动,但是,不同的任务因其事件规模、暴力程度、死亡威胁和持续时间的差异,对官兵心理的影响各具特点,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一)反恐怖行动对官兵心理的影响

恐怖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在当今世界是普遍的。

它是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来强迫或迫胁某个政权或社会,来达到政治的、宗教的或意识形态的目的。

恐怖主义者制造的恐怖事件具有震撼性、破坏性、不可控性,这些特征常常会产生让人极度虚弱的应激反应,这不仅会影响那些直接的受害者,也深深影响那些执行反恐行动的官兵、救援人员,以及他们的朋友和家庭。

在打击恐怖主义行动中,官兵除了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往往还会遭遇敌我识别困难、交战规则不明确,容易引起官兵过度警惕、焦虑、恐慌和沮丧,甚至丧失战斗意志;

在恐怖事件救援救护中,官兵常目睹暴行和破坏,这种视觉创伤是引发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维护社会稳定行动对官兵心理的影响

1.准备阶段:

从部队接到命令,进行维稳准备,到开赴维稳地点,执行维稳任务、维稳官兵容易出现过度兴奋心理。

官兵在了解到任务的光荣性、艰巨性后、很多人会积极请战要求执行任务。

此时,由于信息不明朗,可能导致部分人员对外界形势判断不清、对自身能力过分高估,并在要求执行任务的请求被拒绝后,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反应,如愤怒、激动、抑郁、焦虑等。

2.维稳阶段: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针对的是骚(动)乱事件。

首先,骚(动)乱事件往往是民族与宗教、敌情与社情、不法分子与受蒙蔽群众交织共融,情况错综复杂,在维稳行动中维稳部队必须从政治角度考虑军事行动,他们被要求最低限度地使用武力,常常受到攻击而不能反击。

因此,官兵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自于对愤怒和恐慌的极度抑制,一旦持续时同较长,会诱发一系列应激反应,如敌对、过度攻击、沮丧、消极抱怨,甚至行为失控等。

其次,骚(动)乱事件的规模、性质通常随着事态的发展而迅速变化,难以预测和控制,一旦演变成恐怖暴(叛)乱时,维稳官兵面对的威胁急剧增大,同时因为难以识别不法分子与受蒙蔽群众、在武力平叛时难免会伤及无辜,这种短暂而强烈的创伤性经历,事后常常会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3.结束阶段:

随着事态得到控制,维稳开始进入结束阶段,部分官兵会产生懈怠心理,希望任务早点结束,会产生诸如“怎么还没完啊”、“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啊”等厌倦心理。

由于思想上的松懈,部分战士会对领导的严格管理出现意见,觉得“没必要”,容易因管理上的原因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此外,维稳过程中曾经目睹和遭遇的一些创伤性事件对官兵的影响开始渐渐地显现出来,必须及时给予干预。

(三)抢险救灾行动对官兵心理的影响

抢险救灾行动对官兵心理的影响往往因为灾情的性质、危害性以及次生灾害的威胁性不同而存在差异。

下面仅就重大灾难救援对官兵心理的影响加以分析。

1.灾难心理反应分期:

从救援官兵接到命令准备救援,到救援官兵进入观场救援,直至救援结束,救援官兵的心理反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期。

(1)急性期(1~3天):

本期为官兵接到救援命令,并进入救援现场开始救援阶段,官兵的心理反应变化比较剧烈。

初期会出现短暂的兴奋,心理紧张度不断升高,但很快会进入到耗竭状态,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如“不真实感(不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或是表现出震惊、麻木、焦虑、担忧、恐惧、罪恶感、悲伤等多种负性情绪。

在本期中,官兵还很容易出现各种急性应漱反应。

(2)平台期(3天至1个月):

本期官兵开始接受灾难发生的现实。

迅速投入救援,面对灾难造成的大量的尸体、物品破坏,会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和恐惧。

救援官兵往往会出现突难情景的反复再现与过度敏感的情况,如梦见地震发生时的地动山摇或感到小的震动就产生恐慌;

在认知上仍可能表现为否认、麻木等;

在情绪方面出现为不安、害怕、抑郁、怀疑、急躁、恐惧、悲哀、无助、愤怒、罪恶感等。

部分救援官兵在此期会出现躯体问题,如食欲降低、入睡困难、记忆力下降、运动能力减弱等。

这时,他们会试图采用自己惯常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应对问题,如果未能奏效,其内心紧张程度仍可能持续增加。

(3)康复期(1个月以上):

随着时间的发展,灾区人员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后方对灾区救援工作得到加强,救援官兵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救援工作量减少,官兵心理问题开始逐渐得到康复,官兵逐渐建立自己对外界环境的“掌控感”并恢复自信。

其主要心理反应为:

大多数官兵的应激症状随着时间逐渐减缓,但仍有些人的症状是持续加重,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焦虑障碍等。

2.救援官兵常见心理反应

引起救援官兵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有3面:

灾难事件具有较强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救援官兵通常在突然之间紧急接受救援任务,缺乏对任务的心理准备。

救援官兵并非专业救援人员,缺乏类似的应对经验,在救援工作中,面对灾难造成的损毁严重、死伤众多的场景,亲眼目睹大自然的毁灭性力量,.经常经历竭尽全力、付出巨大却没有任何收获等救援挫折的打击等;

救援时、尤其是救援工作早期,通讯保障能力较弱,外界信息不明确。

灾难救援中,官兵心理的知、情、意3个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

(1)认知方面:

在教援中,官员亲身感受到重大灾难事件带来的巨大损害,可能会导致其基本信念的改变,如从“我周围的世界是安全的”到“危险无处不在”;

从“悲惨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到“悲惨的事随时可能会发生”;

从“我的生活是有序的、可以预料的”到“生活中有些事根本无法预料”等等。

这些信念的改变,会导致官兵心理上产生失控感、不确定感,对自己、生活和人类失去信心,或是感叹于自己的渺小与无能。

部分受影响程度较重的官兵可能会出现各种感觉过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判断能力下降、记忆力降低,以及灾害情境在头脑中“闪回”,甚至产生错觉和幻觉等认知功能障碍。

(2)情绪情感方面:

灾难事件救援过程中,官兵的心理反应常以直接的情感异常为主要表现形式。

如:

包头“11.21”空难发生后,参加打捞尸体的几名武警官兵不敢去黑暗的地方、不敢进黑屋子;

采访空难后的记者不敢乘坐飞机。

另有调查显示,“5·

12”汶川大地震中,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中出现单纯性情感反应者有56.89%,包括悲伤、恐惧和担心、无助感、焦虑、自责、愤怒、强迫性重复回忆、失望和思念、抑郁等;

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的官兵中,焦虑的发生率为17.5%,抑郁发生率为51.5%。

造成官兵情绪情感反应的主要原因:

救援部队行动任务转换快、工作危险性大、环境艰苦恶劣、不确定因素多,易导致救援官兵烦躁易怒、恐慌、紧张、焦虑、恐惧等;

许多军人第一次亲眼目睹流血、伤残、死亡事件,置身于损毁严重、群众群死群伤的惨烈场景之中,易导致震惊、恐惧、过分警觉、悲观绝望、痛苦等情绪情感反应;

救援官兵虽然竭尽全力却仍然无法解救出受困民众时,易导致官兵的内疾、自责、郁闷、无助、罪恶感等。

(3)意志方面:

因受灾难事件的冲击,部分无法迅速疏解心理压力的官兵可能会出现沉默少语、逃避现实、不愿与人接触、兴趣减少或缺失、不敢出门、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多疑、不易信任他人、持续的警觉性提高,以及强迫行为等意志行为方面障碍。

如救援持续的时间较长,上述心理反应有可以导致救援官兵出现多种躯体症状,如肠胃不适、腹泻、头痛、疲乏、脱水、失眠、噩梦、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感、肌肉紧张、体重减轻等生理功能异常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