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Word格式.docx
《教育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
(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部分。
)其表现形态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
教育手段:
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教育内容为中介的“教”与“学”活动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且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教育的功能
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1)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连接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2)教育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机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当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具有国际性。
(3)在阶级社会中,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教育具有政治功利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因服务的阶级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不同,可能具有延续性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功能。
2、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既有正面又有负面影响)
3、教育量大基本功能的内在联系
教育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是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
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能使两大基本功能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
第2节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的概念
(1)含义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质量规格或标准的社会需要的人,是主体对于价值的自觉追求。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期待)
(2)体系
教育目的:
是国家或思想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规定。
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特指性)
教学目标:
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成为某个教育阶段、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结果的期待。
(3)作用
1、规范作用
2、期待作用(对于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完善人格的期待;
对于教育活动过程的期待;
对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期待)
3、标准作用(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评判作用、对教育价值取向具有标准作用)
4、依据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依据)
5、激励作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都有驱力作用)
(4)确立依据
1、教育符合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
2、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需求
3、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对人的需求(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
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
符合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
(5)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
(2)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特点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坚持的原则
2、贯彻和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
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本着为国家、民族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本着为学生发展负责的事业心,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观、质量观去指导学校的教育实践,是我们的学校真正成为造就人才的摇篮。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6)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
要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计算的基本能力,学到一些自然常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爱美的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其根本特征是规范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的条件、学校教育的手段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确立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等。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的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过程
(1)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中国:
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主张;
儒家《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的教育文献,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早300多年。
欧洲: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方法问题上,提出“助产术”,主张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
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段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2)独立和规范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1632年发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学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提出来,并理解为“讲述与传授的艺术”,但没有对这门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育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教育思想方面:
英国洛克《教育漫画》斯宾塞《教育论》
法国卢梭《爱弥儿》
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通常以此为独立学科代表)福禄信尔《人的教育》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指南》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多样性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基础的拓展
(二)问题领域的扩大
(三)研究范式的转换
(四)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考点拓展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补充:
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
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2、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利用。
4、教育者的重要责任是:
人事教育内容的特点,掌握其内在价值,提高教育内容的质量,充分掌握和发挥教育内容的全面价值。
第2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代表性观点:
(1)生物起源论:
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美国的桑代克。
(2)心里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孟禄。
(3)劳动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没有阶级性
2、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极端原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
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个别施教和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3)现代社会的教育
1、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2、教育改革方兴未艾
3、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普遍化和直接化
4、学校教育制度梯形化、弹性化和开放化
5、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关系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人口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条件之一,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
2、今日的人口状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今日的教育却又是形成明日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因素之一。
3、教育与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随历史的发展日益鲜明起来,两者都受着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
4、人口不是制约教育的唯一因素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教育也不是制约人口诸方面的唯一因素。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产的关系
(一)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与可能去发展,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需要。
2、如果教育超越或者落后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必须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
教育与生产力具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生产活动的对象是物;
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人的成长,生产活动的直接结果是物质财富的增长;
培养人的活动与生产活动遵循不同的规律;
教育活动的结果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但不等于教育本身就是生产力,教育活动就是生产活动。
教育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