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862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docx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

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注意:

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

不断增长的。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特点

增长很快

增长缓慢

影响

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

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

③青壮年负担重。

原因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

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

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

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

变化趋势

人口增长趋缓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

4.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

原始型(“高高低”)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低高”)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低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

 

(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主要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状

人口增长趋势

迅速增长

缓慢增长

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型

现代型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6.人口老龄化问题

(1)衡量指标: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以上。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

(3)解决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2.人口迁移

(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1)19世纪以前:

①特点: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②流向:

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③影响因素: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

(2)二战以后:

①特点: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②流向:

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

③影响因素: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

(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二战前大洲二战后

←←←←亚洲→→→

←←←←非洲→→→

←←←←欧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拉美→→→

4.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

(1)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迁移原因: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迁移方向:

东部→→→西北、东北地区、海南(支援边疆建设)

迁移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

(2)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

迁移原因:

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迁移方向:

中、西部→→→东部;农村→→→城市。

迁移特点:

自发性的。

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

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

①人才流失;②劳动力不足;③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

①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②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2)社会经济因素:

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3)政治因素: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指标:

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

(1)特点:

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地区的开放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的生活及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

3.人口合理容量: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合理值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功能分区

(1)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

(2)常见功能区: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3)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收入阶层

建筑面积

位置

公共设施

环境质量

中高级住宅区

高收入阶层

面积大,有些有独立的庭院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完善,生活方便

优美

低级

住宅区

低收入阶层

面积小,拥挤密集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缺乏,生活不方便

较差

(4)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中心商务区(CBD)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5)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

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

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

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③社会因素:

如收入状况、知名度、种族宗教和人种等;

④行政因素:

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的划分

(1)划分指标:

城市人口规模

(2)类型:

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的服务范围:

(1)概念:

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构成该城市的服务范围。

(2)服务范围:

城市本身,以及该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3)特点:

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3、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城市级别

服务种类

服务级别

服务范围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小城市

大城市

城市的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相对应的。

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

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

5.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相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①人口城市化: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聚;②地区城市化:

乡村地区变为城镇,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1)推力: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

(2)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

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30%以下,低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发展中

国家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

逆城市化

发达

国家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5.关于逆城市化:

①表现:

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增加。

②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

6.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3)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4)社会问题突出;

7.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图形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

成因

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8.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9.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1)有利影响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人口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