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8223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型教学案Word格式.docx

②“文革”的结束;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⑵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⑴思想: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⑵工作重点: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⑶改革开放决策:

提高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方式;

肯定权力下放原则、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⑴三个历史性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③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⑵两个标志: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

从农村到城市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原因:

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

  ⑵历程:

①最早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县的农民自发进行尝试;

  ②中共中央推动

  ⑶内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⑷实质:

改革生产关系,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

  ⑸意义:

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

  ⑴推动:

农村改革的推动。

  ⑵开始标志: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⑶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3、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www.

  ⑴实质: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意义: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城乡居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

  ⑴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1988年)

  ⑵开放沿海城市

  4个(1984年)

  ⑶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⑷开放内地城市

  2、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合作探究】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

  ①前提不同:

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性质不同:

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③结果不同:

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本课测评】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2、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B、我国政府在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都实行优惠政策

  c、对外开放的实行带动和促进了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D、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

  3、1953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D、后者是对前者的合盘否定

  4、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

  ③农业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5、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7、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

  

  A、1979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8年

  8、1985年邓小平说: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判断题:

  (

  A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材料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请回答:

  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

  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农业生产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

  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

  动有关?

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不真实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

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安徽、四川

  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生产政策(符合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

  史论共享: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