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8195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

《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习题文档格式.docx

13.提倡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这种特点所属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D)。

14.重视“建构”的意义,认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特点所属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D)。

15.在下列方法中,能够导致问题提出或发现,但却无法提示因果关系的方法是(A)。

A观察B实证C测量D实验

16.能够定量探索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关系及关联程度,但却难以说明事物之间因素关系的方法是(A)。

A观察B实证C相关D实验

17.在下列方法中,能够提示因果关系的方法是(D)。

A问卷B实证C测量D实验

18.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而忽视不利的数据,这种行为有悖于科研的(B)原则。

A保密B真实C无害D自愿

19.研究过程不得对研究对象(被试者)产生现实的、潜在的或隐含的不利影响,这个原则被称为心理学研究的(B)原则。

A保密B无害C真实D自愿

20.研究工作开始前要向被试做出适当的说明,使被试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项研究,这一原则是心理学研究的(A)原则。

A自愿B真实C无害D保密

21.不向无关人员扩散被试者的个人资料和研究中的反应情况,这种做法反映了心理学研究的(A)原则。

22.某教师上课时不加说明地要求学生做一张关于心理调查的问卷,这种做法所违背的研究研究伦理原则是(B)。

A不违反研究伦理B有悖自愿原则C有悖无害原则D有悖保密原则

23.研究人员通过海报招募人参加心理学实验,但在实验开始前却没有告诉他们实验的真实目的,而是实验结束后才进行说明,这种做法(A)。

24.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属于其理论与方法三大来源的选项是(C)。

A心理学B社会学C历史学D文化人类学

25.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

A一次实验研究要想同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不可能的。

B一次实验研究可以同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C一次实验研究可以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外部效度。

D一次实验研究不可能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外部效度。

26.实验研究难以复制出完全一样的社会情境,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要(B)。

A放弃实验B保证心理过程的真实性C重复实验D现场实验

27.因变量的变化唯一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描述这一情形的概念是(A)。

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C真实效度D预测效度

28.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的程度被称之为(B)。

29.实验研究的一般原则是(A)。

A先保证内部效度,再提高外部效度。

B先保证外部效度,再提高内部效度。

C在一个实验中同时保证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D在一个实验中任选保证内部效度或外部效度。

30.在实验研究中,不属于自变量,但也可能会影响因变量变化,因而需要考虑处理的变量被称作为(C)。

A外部变量B内部变量C控制变量D多余变量

31.就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来说,不属于其直接选题维度的选项是(D)。

A社会心理学理论B社会心理现象C研究工具与方法D社会现象

第一章社会化练习题

1.西方社会心理学书著中鲜有“社会化”的概念,可能是原因是()。

A无人感兴趣B难以进行实证研究C没有必要形成概念D原因不详

2.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习各种知识和社会规范,这属于()。

A再社会化B早期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系统社会化

3.在下列选项中,与“社会化”概念无关的选项是()。

A学习社会规范B适应社会生活C成为合格社会成员D形成独立自我

4.在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概念是()。

A早期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社会化

5.人走上社会后仍然要学习做人做事的知识和道理,这属于()。

6.社会化过程的核心是()。

A政治社会化B道德伦理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D语言社会化

7.政治社会化的核心是()。

A发展爱国意识B接受政治制度C培养守法公民D参与政治生活

8.一切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是()。

9.少年儿童把国歌、国旗和国徽看作是国家的代表,对国家的认识属于()阶段。

A国家标识B抽象国家观念C国家组织系统D国家形象

10.对国家认识水平较高的阶段为()阶段。

A国家组织系统B抽象国家观念C国家形象D国家荣誉

11.通过对国家机关职能的了解而达到对国家功能的认识,这个阶段属于()。

A抽象国家观念B国家组织系统C国家形象D国家荣誉

12.罪犯被判刑后投入监狱劳动改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属于()。

A系统社会化B早期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再社会化

13.早期社会化完成的大致时期是()。

A幼儿时期B儿童时期C青少年时期D各人不同

14.西方一些国家可以允许人公开批评国家领导人,但却容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这说明社会非常重视人的()。

A政治社会化B道德社会化C行为社会化D语言社会化

15.父母买给男孩儿的玩具和买给女孩儿的玩具往往不一样,这会影响儿童的()。

16.对国家认识水平较高的阶段是()。

17.儿童和青少年进入学校学习各种知识和社会规范,这个过程属于()。

18.人基本学会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行为规范,初步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时期是()。

A幼儿时期B儿童时期C青少年时期D成年时期

19.人基本学会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行为规范,初步成为合格社会成员,描述这一过程的概念是()。

20.不论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对危害国家制度的行为都会严惩不贷,这说明社会非常重视人的()。

A政治社会化B道德社会化C行为社会化D语言社会化

21.成年后,人在未脱离原社会背景的情形下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被称之为()。

22.人所处的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必须在全新环境中重新学习和适应,这个过程属于()。

2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心理学道德社会化专业术语的选项是()。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教育

24.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模式的过程被称之为()。

A社会化B个体社会化C个性化D个性社会化

第二章自我概念部分练习题

1.所谓“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存在状态的()。

A认识B认知C体验D体验和认知

2.就产生过程而言,自我概念源于()。

A自我反省B自我反思C反射性评价D社会比较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我概念功能的项目是()。

A保持B解释C预言D监督

4.最初提出社会比较理论的社会心理学家是()。

A费斯廷格B麦独孤C海德D阿希

5.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费斯廷格最初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的选项是()。

A人都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

B人一般倾向于与相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

C当缺乏相同水平的比较对象时,人会与不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

D在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时,人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

6.根据发展了的社会比较理论,不属于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目的的选项是()。

A自我评价B自我强化C自我激励D自我控制

7.人们对于有关自己的信息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有更好的识记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

A自我监控效应B自我优先效应C自我敏感效应D自我参照效应

8.在嘈杂的社交场合,当无意中听到他人提到自己的名字时,人往往会有特别敏感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

A探照灯效应B鸡尾酒会效应C聚光灯效应D声音聚焦效应

9.根据发展了的社会比较理论,不属于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目的的选项是()。

10.“天生我才必有用”,反映诗人的自我概念属于()。

A消极自我B积极自我C悲观自我D狂妄自我

11.“我是一个乐观的人”,这种方式描述的自我属于()。

A关系型自我B简单自我C独立型自我D复杂自我

12.“我是一名211大学的学生”,这种方式描述的自我属于()。

13.“天生我才必有用”,反映诗人的自我概念属于()。

14.在下列选项中,不具有自我识别能力的是()。

A狗B猩猩C海豚D黑猩猩

15.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言行举止与自己的角色相适应,这体现了自我概念的()。

A保持功能B解释功能C预言功能D监督功能

1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我概念基本功能的是()。

17.人的自我发展过程是()。

A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D社会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

18.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我关注”基本需要的选项是()。

A准确性需要B自我提高需要C自我一致性需要D社会比较需要

19.为失败预设借口,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A自我压抑B自我保护C自我设障D自我否定

20.为了强化对于自己的良好感觉,人通常会进行()。

A上行比较B平行比较C下行比较D自我比较

21.为了激励自己,满足自我进步的愿望,人通常会进行()。

22.与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结果可能是鼓励性,也可能是打击性的,其关键是取决于优秀标准的()。

A清晰性B可达成性C水平高低D相关与否

第三章印象部分练习题

1.人利用自己得到的信息对一定对象形成的看法被称之为()。

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2.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A第一印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3.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后来获得的信息比先前获得的信息影响大,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近期效应

4.对某一类人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被称之为()。

A印象B偏见C态度D刻板印象

5.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印象作用的是()。

A关系定向B行为引导C认知判断D自我管理

6.在人的诸多特征中,对印象形成起重要影响作用的特征被称之为()。

A影响品质B中心品质C重要品质D关键品质

7.社会成员普遍担心某种不希望发生的社会状态即将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反应被称作()。

A社会偏见B社会恐慌C社会骚乱D社会动乱

8.“第一印象”的形成与作用机制是基于()。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期望效应

9.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南方人”、“北方人”,属于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

A社会认知B社会偏见C社会态度D刻板印象

10.面试结束后,人事经理向总经理谈起对陌生面试对象的印象,这种印象属于()。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第一印象D近因效应

11.人们日常所说的“南方人……”、“北方人……”属于()。

A地域歧视B社会偏见C社会态度D刻板印象

12.由于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印证某种刻板印象而在行动时感到紧张,这种心理现象就称为()。

A社交恐惧B刻板印象威胁C重要品质D关键品质

13.在问卷调查中,把人口学数据的采集放到问卷的最后,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

A方便被试作答B控制减少误差C降低心理防卫D刻板印象威胁

14.在人的诸多特征中,对印象形成起重要影响作用的特征被称之为()。

15.人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关于对象印象的过程称为()。

A第一印象B印象管理C印象输出D印象形成

1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的选项是()。

A乘法模式B加权平均模式C平均模式D加法模式

17.两个相处多年的同事原本彼此印象不错,但最近却因一件“小事”而彼此交恶,造成这种印象改变的心理效应被称作()。

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印象

18.“一俊遮百丑”的说法反映的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

19.“爱屋及乌”现象反映的心理效应是()。

A偏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

20.在形成了一定的印象之后,人们对对象的其他方面也会产生一致性的评价,这种现象被称为()。

A偏差效应B一致效应C相似效应D光环效应

21.根据“积极性偏差”,人在认知或印象形成过程中倾向于给对象以()。

A公平的评价B更好的评价C更差的评价D一般的评价

22.根据“负性效应”,在印象形成中,负性信息的影响作用比正性信息()。

A更小B更不确定C更大D更易确定

23.研究者发现,在对道德特质进行判断时,影响更大的偏差一般是()。

A正性偏差B负性偏差C相似偏差D不定偏差

24.研究者发现,较多出现在能力评价中的偏差是()。

25.背景信息会影响到印象形成和社会认知,这种现象称为()。

A偏差效应B一致效应C融合效应D上下文效应

26.人们做出的判断或形成的印象与背景信息的方向相反,这种现象称为()。

A对照B对比C反差D上下文效应

27.人们做出的判断或形成的印象与背景信息的方向相同,这种现象称为()。

A同化B趋同C融合D上下文效应

28.当对个体信息的加工要求不高,或是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进行加工时,容易出现的现象是()。

A趋同B对比C同化D融合

29.当需要对个体的行为信息进行详尽、精确或系统化的加工时,不大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30.人以一定方式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称为()。

A印象形成B印象管理C印象整合D印象影响

31.“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关键区别在于()。

A信息保持状态B信息改变程度C信息流动方向D信息可塑性

32.恭维、赞美他人,目的是让别人喜欢自己,这种印象管理策略是()。

A显示B自我抬高C迎合D恳求

33.给他人造成一个可怕的印象,希望使他人害怕自己,进而接受自己的影响或控制,这种印象管理策略被称作()。

A显示B威吓C迎合D恳求

34.让别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过人的能力,给人以“强有力”的印象,这种印象管理策略被称之为()。

35.力图以一种“完美榜样”的形象来展示自己,这种印象管理策略被称之为()。

36.通过“示弱”而非“逞强”来赢得他人注意、同情或帮助,这种印象管理策略被称之为()。

第四章态度部分练习题

1.以一定的经验为基础,对一定对象形成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被称之为()。

A印象B态度C刻板印象D偏见

2.构成态度的三个要素是( )。

A主体、对象、过程B主体、过程、评价C对象、过程、评价 D主体、对象、评价

3.根据态度的ABC模型,构成态度的三种成份是()。

A主体、对象、评价B认知、意志、行为C主体、过程、评价D认知、情感、行为

4.表明态度倾向于某一方向程度的概念是()。

A强度B深度C向中度D外显度

5.一种态度在得不到支持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可以作为下列选项的测量操作指标()。

6.有人内心感受非常强烈,但外表却看不出来,能描述这种情形的概念是()。

A向中度B深度C强度D外显度

7.态度与个人核心价值观的接近程度被称之为()。

8.在下列选项中,对态度的稳定性有较好预测作用的指标是()。

A指向性B深度C强度D外显度

9.在下列选项中,对态度的稳定性有较好预测作用的指标是()。

A指向性B向中度C强度D外显度

10.与态度相一致的、可观测的行为或情绪的出现频度称之为态度的()。

A指向性B深度C强度D外显度

11.有人说,他喜欢足球,这表明了他对运动态度的()。

A强度B深度C指向性D外显度

12.有人说,他非常喜欢古典音乐,这表明了他对音乐态度的()。

1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视爱情的价值超过生命,这表明了人对爱情态度的()。

14.在现实生活中,说某人的“城府”很深,这是在描述他态度的()。

15.当情境的意义不明时,人常常启用的态度功能之一是()。

A适应B认知C表现D防御

16.“你明天有空吗?

”“什么事?

”对话中的后者反映的态度功能是()。

17.“党与腐败水火不容!

”这句话反映的态度功能是()。

18.在要短时间内引发较大程度的态度改变,信息的发布者最好是()。

A低权威者B高权威者C低相关者D高相关者

19.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或自身行为相矛盾,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态度或行为发生改变,这种观点属于态度的()。

A认知反应理论B认知相符理论C诱因论D学习理论

20.根据费希本与阿赞的观点,对一般态度有更好预测作用的行为是()。

A重复行为B特定行为C多重行为D典型行为

21.拜恩(DonnByrne,1971)在进行态度相似性与人际吸引关系的研究时,为了排除或控制其他因素(如外貌、人格)对态度的影响,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技术是()。

A空椅子B角色扮演C虚构/虚拟他人D情境模拟

22.根据一种具体行为预测人的态度往往不可靠,更为可靠的是()。

A重复行为B特定行为C多重行为D典型行为

23.由若干同类行动组成的一组行为称为()。

A重复行为B相关行为C多重行为D典型行为

24.当社会发生恐慌时,在要短时间内影响公众的态度,信息的发布者身份最好是()。

A普通百姓B地方官员C科学家D公众人物

25.认为态度的形成是人们主动权衡利弊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A认知相符理论B情境论C学习论D诱因论

26.由于认知冲突所引起的内在不一致状态被称之为()。

A认知差异B认知冲突C认知不协调D认知矛盾

27.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人的态度,这种做法的理论根据源自()。

A认知相符理论B认知不协调理论C学习论D诱因论

28.人具有保持自我内在一致性的倾向,这种观点属于()。

29.当发生认知不协调时,人的反应中最不可能的情形是()。

A改变态度或行为B保持态度和行为C重新评价认知因素D增加辩解理由

30.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巩固人原有的态度,则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要尽量()。

A避免B鼓励C淡然处之D引导

31.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原有的态度,则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要尽量()。

A避免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