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8191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核版河南省焦作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俯拾皆是。

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

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之类,也都体现着这种精神。

以制度风俗而言,只要翻一翻历史,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农民起义、变法革新何其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作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又何其多。

厚德载物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

北宋哲学家程颢说: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可以说为中国的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诠释。

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域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大力搜求,广泛吸收。

从名马到美酒,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闳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

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的表现。

(摘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种类繁多,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自成体系。

“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总纲而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地位。

B.“精”的意思是细微,“神”的意思指能动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既是其文化创造的结果,又是该文化思想的两个方面。

C.《彖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的两个方面。

D.“刚健有为”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着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从孔子到《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体现出的独立人格精神,与《周易大传》中“刚健”所具有的“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含义相同。

B.《周易大传》认为,在“健”和“坤”二者之中,阳健处于主导的地位;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

C.天体运行永不停止,君子效法于天,故提倡自强不息;

大地包容万物,君子效法于地,故提倡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是对君子的要求。

D.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物、制度、风俗等之中。

文学作品中的愚公、大禹身上都蕴含着这种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域外和少数民族文化时,表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闳放的气度和雄大的魄力,这在历史上的汉唐时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B.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咏松》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看似无关,但如果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则它们都体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

C.我国传统的山水类画作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该类题材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阐释。

D.“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三种基本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解决人与周围事物关系而形成的思想,它们与刚健有为思想一起构成统一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仅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还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

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编自2020年12月6如《广州日报》)

材料二

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

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

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

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

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

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作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

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

寂静,是最大的变化。

今天的老司岩仅205户农家,69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

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209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

仅209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000万人。

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

20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弟三人独守家中。

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

”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

209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

尤以2094-2096年最为严峻。

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内地的工资。

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

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

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

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

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20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材料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20日《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材料四

2020年9月21日,河南全省法院“宋法进校园暨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仪式”在郑州市古蒙镇实验小学举行。

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五年送法进校园,为该省650万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孩子们也获得了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学习保护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据悉,本词活动的主题为“让爱相伴——让法律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

活动现场河南基层法官讲述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现场授课,教孩子们如何预防性侵害,保护自己。

四个留守儿童代表用诗歌朗诵《爱的礼赞》,向所有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表达最朴素的谢意。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口大省河南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50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多。

(摘编自201年9月21日“中新网郑州”)

4.下列对上书欣慰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总数已达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产生非一时一地的结果,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有20多年的历史。

B.像黄湘洁那样,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主动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当志愿者,并且最终为了那里的孩子留下来的,在当今中国还属于少数。

C.有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与费楼首尔天相比更易受到意外伤害,而留守女童比留守男童存在相对更为明显的负面情绪。

D.材料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地上绝非个案,而是我国村庄的缩影,他们已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四则材料来源不一,有门户网站、报纸等。

报道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B.材料二中,还在读研究生的段成荣就来到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山东、辽宁等地展开实地调研,切身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真实的生存现状。

C.材料一、四站在政府机构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社会上层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材料二、三主要从民间个体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关报道。

D.如果全社会形成合力,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地成长,可以适当缓解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E.相对而言,《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采用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和“中新网郑州”所不具备的列图表和烈士子的手法,显得更直观明了。

6.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

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

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

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

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

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

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

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

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

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

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

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

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

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

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

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四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聊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

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E.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校园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9.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柴门校园,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

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减压概括。

(4分)

9.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那些内涵。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殷仲堪,陈郡人也。

祖融,吏部尚书。

父师。

骠骑谘议参军、沙阳男。

仲堪能清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间强。

其谈理与韩康伯齐名,士咸爱慕之。

冠军谢玄镇京口,以为长史,厚任遇之。

仲堪致书于玄曰:

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玄深然之。

领晋陵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录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

父病积年,仲堪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遂眇一目。

居丧哀毁,以孝闻。

服阕,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甚相亲爱。

复领黄门郎,宠任转隆。

帝尝示仲堪侍,乃曰:

“勿以己才而笑不才。

”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擢所亲幸以为籓捍,乃授伸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

将之任,又诏曰:

“卿去有日,使人酸然。

常谓永为廊庙之宝,而忽为荆、楚之珍,良以慨恨!

”其恩狎如此。

及在州,纲目不举,而好行小惠,夷夏颇安附之。

桂阳人黄钦生父没已久,诈服衰麻,言迎父丧。

府曹先依律诈取父母卒弃市,仲堪乃曰:

“律诈取父母宁依驱詈法弃市。

原此之旨,当以二亲生存而横言死没,情事悖逆,忍所不当。

今钦生父实终没,墓在旧邦,积年久远,方诈服迎丧,以此为大妄耳。

比之于父存言亡,相殊远矣。

”遂活之。

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不听别籍以避役也。

佐史咸服之。

后,桓玄将讨杨佺期。

仲堪急召佺期。

佺期率众赴只,直济江击玄。

为玄所败,走还襄阳。

仲堪出奔酂城,为玄追兵所获,逼令自杀,死于柞溪。

(节选自《晋书殷仲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

B.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

C.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

D.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在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往往是按照亲疏远近来严格制定的。

B.夷,原是古代我国北部各民族的统称,后也可泛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

一般与华夏即中国相对而言。

C.衰麻,指古代丧服,衰衣麻绖。

古代用麻做的丧带,系在腰上或头上,在头上为首绖,在腰为腰绖。

D.弃市为古代死刑的一种,指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我国古代的死刑还有车裂、腰斩、枭首等。

12.谢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仲堪富有才学,得到器重。

他能清谈,擅长写文章,喜读《道德论》,精于谈理,为当时士人所羡慕,后被冠军将军谢玄所用,担任长史,受到器重。

B.殷仲堪事亲至孝,以此闻名。

父亲患病多年,他悉心照顾,睡觉不脱衣服。

自学医术,还不慎弄瞎了一只眼睛。

父亲去世后,哀伤过度,凭孝心闻名于世。

C.殷仲堪治理有方,成效显著。

担任晋陵太守时,他针对当地实情颁布了一系列有义理的法规教令;

荆州刺史任上,他着力施行小恩小惠,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D.殷仲堪深受恩宠,被委重任。

在任太子中庶子、黄门郎时,得皇帝恩宠;

后被作为社稷大臣出掌三州军事,即将赴任,皇帝下诏后悔让他离开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原此之旨,当以二亲生存而横言死没,情事悖逆,忍所不当。

(2)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不听别籍以避役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郡斋即事

范仲淹

三出专城

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

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9岁。

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

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

B.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突变,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

C.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

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D.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

E.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

“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15.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阐释了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境界,天地万物只有做到“,”,才能游于无穷,达到逍遥。

(2)陆游《游山西村》中,“,”一联,写诗人畅想乘月闲游,夜访村民的情景。

(3)“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人们钟爱的意象之一,在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一句,词人借月抒发了亡国之恨。

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时光飞逝,白云苍狗,不知不觉抗战顺利已走过70个年头。

虽没亲身经历,但流在我们身体里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

最近几天,有关他见义勇为救起落水儿童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读者更关心的却是这一英雄壮举背后隐藏的故事。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从2031年至205年,历时十多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一件件、一桩桩,铁证如山。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微交易成为近期最炙手可热的微信投资产品,而投资者只需要正确判断投资标的涨跌方向即可盈利。

在利益面前,总会有些单位或个人缺少全局观念,这种目无全牛的做法由于忽视了整体利益而最终使自己遭到更大的损失。

在经历了2020年的大幅度市场滑坡后,旋转压缩机行业预计在2020年会否极泰来,实现前三个月利润的连续增长。

A.

B.

C.

D.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阿根廷姑娘德尔巴耶趁着中国网购促销活动之机,在“速卖通”上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B.尽管现行《著作权法》对一些抄袭行为的界定并不清晰,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曝光,让抄袭者明白,只是产权会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的尊重。

C.为实现有效监管,提到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长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近期强化了对“四品一械”生产、经营企业出具无违法违规行为证明材料。

D.自2020年年初“中拉文化交流年”在北京拉开序幕,围绕着“请进来”“走出去”两大主线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在中国和拉美陆续上演。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经典的探索,为什么在其当世不容易得到认可?

甚至寂寞当世,后世扬名。

这是因为每一个时期的阅读都有其时尚性,

受个人阅读的局限,

受时代的局限,所以精神产品必须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要经过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文化阶段、意识形态阶段,

人们对一部作品、对一个作家的认识,

克服了个人阅读以及时代阅读的局限,达到了集体的理性和集体的共识,经典的价值才会突显出来,确定其经典的地位。

如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所说,

我们和一种精神产品拉开一段距离,“它的永存的意义才可客观地被认识”。

所以传世是经典的一个属性。

A

至少

/

逐渐地

只有

B

不但

而且

所以

就会

只要

C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因此

一旦

尽量

D

因为

由于

假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