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788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2 大小:11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1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文档格式.docx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课堂总结

认识线段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实物若干,如:

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问: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学生操作。

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小结:

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

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四、总结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长度单位——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等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

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

再延伸练习。

第三、四、五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

第九题:

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

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

“165( )。

(生补充“厘米”)”

师: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2、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

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

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 )一本书长22( )

操场的旗杆高10( )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

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

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

你说说原因?

那应该怎么办呢?

你想改哪一个?

3、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4、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三、方法应用

1.4米=( )厘米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2.这是一枝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

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

(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五、课堂检测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或线段,可以用()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可用()作单位。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3、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B卷

1.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2、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六、布置作业

第一单元专项训练

一、填空。

1、1米=()厘米

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高40()厚约5()

高1()22()高70()

4、在()里填上“>”、“<”或“=”。

3米()3厘米30厘米()29厘米

1米()100厘米3米()2米75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米-8米=()米40厘米+26厘米=()厘米

30米+15米=()米60厘米-16厘米=()厘米

1米-12厘米=()

二、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三、做一做。

1、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2厘米长比9厘米短的线段。

3、量一量。

我的手掌宽约()厘米。

我的一拃长()厘米。

我的身高是()厘米。

我的一步长()厘米。

四、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五、在○里填上“>、<、=”

6米○600厘米  

 37厘米○7分米 

3米○30厘米 

14米+6米○20米 

4厘米+20厘米○60厘米 

50厘米○49厘米

38厘米-8厘米○40厘米 

100厘米-1米○1厘米 

六、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教室内的黑板大约长(   )

①3米 ②30米 ③30厘米

2、李军身高是(   )

①1米40厘米 ②3米18厘米

3、1米等于(   )厘米

①、10 ②、50 ③、100

4、一根跳绳长(   )

①2厘米 ②20厘米 ③2米 

5、给出两个点能画(  )条线段

①、1  ②、2  ③、无数

七、解决问题

1、一条绳子长20米,用去了7米,还剩多少米?

2、小明的身高是80厘米,离1米还差多少?

3、小兔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46米,离学校还有39米,小兔家到学校有多远?

八、动脑筋。

1、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2厘米,这根绳子全长()厘米。

2、用一把25厘米长的直尺量1米长的纸条,需要量()次。

3、游泳池长50米,小明游了一个来回,一共游了()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测试质量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份试卷主要涵盖了以下的内容:

1、以一定的标准测量物体。

2、建立“米”、“厘米”的空间观念。

3、把握准确的测量方法。

4、估计和实际测量物体。

5、测量线段和画线段。

 

6、解决问题

一、试题的特色

1、本单元的重难点这份试卷都有涉及到,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覆盖面很大,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及形成过程。

2、试题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色,这份试卷对学生的题意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

二、试题内容

试卷共有八大题,总分100分。

由填一填、判断题、选一选、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按要求画线段、生活中的数学这几类题型组成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检测,总体来讲,基本过关。

由于题量较多,多数学生都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填一填、第二题:

判断题、第三题:

选一选、第四题:

比一比、第五题:

估一估、第六题:

量一量除了个别学生丢分,多数学生答题情况很好,得分率相对高些。

第八题:

生活中的数学。

失分较多的是第4小题。

在这里错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认真读题,对题中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学生不会分析数量关系,不加思索就开始做题。

这说明平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的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平时听讲的效率不高,讲过多次的题,还是不会。

2、有些学生对于一些知识没有理解,只是死记。

3、从试卷上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上课根本就没有认真听讲,试卷上的一些题目,平时讲了多次,有些学生全都做错。

今后改进措施:

1、让学生多经历读题和理解题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题目要求的理解。

只有明白题目要求,才能思索怎样去解决题目。

2、学生不仅要建立好“1厘米”和“1米”的空间观念,也要建立好几厘米和几米的空间观念,尤其是比较贴近生活的。

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图、读图。

4、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课本P8---P10例1、例2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实物投影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