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741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doc

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

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解第五大客源目的地,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排名第6位。

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141亿美元。

与此同时,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有可能达到635亿美元左右,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会升至8%。

旅游业将真正成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展望未来,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将日益激烈,我国旅游业要提升自己的地位也将面临很多困难。

为了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客观评价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努力寻找提高的途径,借助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二、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有所提高,但实际竞争力依旧低下

旅游产业通过把吃、住、行、购、游、娱等单一产品组合成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整体产品──旅游产品,以带给游客无尽的精神享受,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是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基础,其状况基本上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高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众多。

其旅游资源在品种的多样性、资源类型的复杂性与资源分布的广泛性等各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

因此中国旅游产品的潜在竞争优势非常强。

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按照市场需求,顺应世界旅游发展潮流,加大开发力度,培养出众多旅游新产品,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等,在扩大市场与创造效益方面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然而旅游新产品的开发热浪却无法掩盖我国旅游产品竞争力低下的严酷现实,旅游资源的优势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创新不够,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长久竞争力。

中国旅游产品早已存在的缺乏创新、品种单一的状况未有根本改观,旅游产品依旧是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占主流。

据1996、1997年中国旅游年度公报公布,中国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占总量的40%以上。

如果加上度假型产品约占总量的77%以上,而其它类型产品只占23%左右。

在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均属资源消耗型产品,其创汇能力低,对环境的影响大,同质化程度严重,替代性极强,缺乏独特的竞争力。

再加上缺少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内涵的系统挖掘以及不注重产品开发的创意与系列化。

使得我国旅游产品大多只有一次性消费价值,没有长久竞争力。

此外,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客观基础是稳定的产品质量。

但是我国现有旅游产品质量一直以来不够稳定,而人们对自身旅游经历的人际传播习惯和效应,使得旅游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其市场寿命就会提前进入衰退期,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2.缺少知名的旅游品牌。

与国外旅游大国相比,中国旅游业的品牌化进程刚刚起步,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而没有品牌知名度高、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显然,品牌是参与旅游竞争的利器,没有品牌的支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难以有根本性的提高。

(二)旅游环境保护和破坏并存,使得旅游产业的资源依托力严重退化

旅游生态环境既是旅游产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旅游业竞争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持续提高的依托就是能可持续利用的旅游环境。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

改革开放二十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出台了有关旅游法规,设立相关机构,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由于长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我国旅游业的超常发展,使得旅游环境保护状况处于危险的地步。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具体表现有:

1.旅游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环境退化问题:

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量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不断缩小。

2.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目前各地区基本上没有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旅游地的建设开发既缺乏科学指导,又缺乏合理监督。

加上我国大多数旅游者与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致使稀有的旅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所做的一项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区问卷调查显示:

在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仅有10%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3.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滞后。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边开发,边建设,边规划”的道路,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出发点,许多旅游景点在规划之时就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环保设施的配套开发,而环境保护管理又没有及时跟上,从而导致严重的旅游污染问题。

(三)旅游行业管理有所改善,但深层矛盾依旧存在

从大旅游、大市场的角度来看,旅游行业管理起着协调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整体竞争力的作用。

近几年来,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一方面强化了旅游管理职能,扩大了行业管理的范围,在旅游市场执法与质量监督、相关法规的贯彻、旅游规划的指导、旅游市场的整顿与引导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加快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形成了由国家、协会、企业组成的新的三级行业管理体系。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并且我国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内部的协调机制未能发挥正常作用,使得原有的行业管理问题依旧存在,严重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具体表现有:

1.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主管部门表面上是国家旅游局。

但实际管理部门多达十几个。

由于缺乏权威管理机构,使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

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被肆意破坏,市场准入门槛被人为降低,旅游企业数量与从业人员数量急剧膨胀,不良经营行为得不到必要的约束,市场运行无序,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配置效果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削弱了产品的独特性与竞争力。

2.职能缺位。

由于各级旅游局管理体制正在改革之中。

旧的管理机制已经解体,新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旅游市场管理出现不少职能空位。

如旅游业联合促销、旅游业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区域旅游管理、旅游生态环保等等重要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四)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失衡,无法形成协同合力

当今旅游业的竞争日益国际化、白热化。

旅游业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大旅游产业系统之间的竞争。

因此旅游业的各产业之间能否相互衔接,形成强大的产业协同合力是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能否得到提高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相关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逐渐提高,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得到确认。

然而总量的发展却无法保证结构上的平衡,旅游产业群内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之间的有机联系仍未真正形成,严重削弱了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

具体表现如下:

1.我国饭店业发展过速,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饭店业发展速度过快,客房供过于求,经营不佳。

我国饭店业在“五个一起上”的政策引导下,饭店投资热潮此起彼伏,再加上政府监控不力,很快就出现饭店过剩问题。

1988年我国有旅游饭店1354座,客房20万间,199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猛增至5782座与76.48万间。

尤其是1993年─1998年期间,我国饭店与客房数量均增长80%以上,远远超出同期国际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

在总量失衡的同时,饭店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

按国际经验测算,高(四、五星级)、中(二、三星级)、低档(一星级)饭店的比重应为1:

4:

5。

而我国星级旅游饭店目前的比重为1:

10:

1.3。

这种结构上的高档化,无法适应我国旅游市场上的国际旅游增长缓慢、国内旅游飞速增长的需求结构,结果造成饭店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争盛行,服务质量日趋降低,饭店企业整体出现严重亏损。

我国饭店业的利润总额已由1994年的盈利53.86亿元骤降至1998年的亏损46.56亿元。

饭店业的经营不佳,引发连锁效应,反而成为旅游业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障碍。

2.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民航与公路交通得到较大发展。

原来以铁路为主的运输格局已演变为以公路与铁路为主。

目前在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所占份额逐年下降,而公路与民航所占份额已由1985年的41.52%上升至1998年的63.86%。

表面上看来,原有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假日常常出现的严重的旅游交通阻塞与爆满现象,从反面说明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以民航为例,据有关数据可知,1998年民航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4.9倍和28.7倍。

但1997年飞机客座(综合)利用率只有65%,民航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利用效率均趋下降。

似乎民航市场已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1998年民航客运量为5755万人次,而按当年的国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数来计算(假如国际游客中有30%乘坐飞机,国内旅客中如有5%乘坐飞机),约需运力10990万人次。

实际上,近几年民航的发展势头受到其它交通工具的激烈竞争抑制,再加上民航的市场化进程相当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

此外,由于我国交通行业内部结构的不配套,加上公路、铁路、水运自身的缺陷,影响到交通行业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这也是造成我国旅游交通紧张的原因之一。

3.旅游业的区域结构失衡。

我国旅游业的区域结构的特点是“东重西轻”。

以1996年的数据来看,全国旅游外汇收入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8个(粤、京、沪、闽、苏、浙、辽、鲁)处于东部地区,他们以8.6%的国土面积接待了海外旅游者的27.43%,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74.91%。

1998年这两个数据虽说分别降为23.11%与67.98%,区域结构依旧是失衡的。

这种失衡的状态所造成的东部地区的旅游业负荷长期超载与中西部地区的丰富旅游资源被闲置并存的现象,非常不利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忽视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定位不科学,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失衡

旅游业的稳步发展不仅依赖于国际旅游的发展,而且更依赖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正常发展。

只有建立起三足鼎立的市场结构,才能加快旅游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增强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旅游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体。

199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94亿人次,平均出游率为58%。

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391.18亿元人民币。

1993年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1999年这一比重更高达70.7%。

国内旅游已由数量增长转为效益增长,这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基础所在。

最近几年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增长,已超过入境旅游的增速,就中国近二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人们逐渐养成的旅游消费习惯而言,中国必将是世界上增长潜力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许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定位于国际旅游市场,而忽视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