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6332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另一方面要治理好河流,造林绿化,同时保护好“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探究点一 什么是环境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含义是否相同?

(2)假设该图中的中心事物是人类,那么周围事物是指什么?

(3)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人类与其周围事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如何理解人类足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

(5)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天然环境,哪些属于人工环境,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 

(1)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2)周围事物是指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

(3)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

人类与其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人类与其周围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人文遗迹、风景名胜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的,可以满足人类了解历史文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它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5)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应全面具体,内容除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之外,还应把阳光、空气等自然要素包括在内。

区别它们属于天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应结合环境的概念、分类来判断。

天然环境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或者受人类影响较轻微,而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天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

按照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可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反思归纳

 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

类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区别

人类的

影响

程度

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

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实例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极地苔原、大漠盐湖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

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

联系

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天然环境

部分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

迁移应用1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

(2)图乙中的组成要素与图甲相比有哪些不同?

举例说明。

(3)图丙与图甲相比又增加了哪些要素?

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如何?

答案 

(1)组成要素是阳光、大气、水、土地、生物等,这些都是自然要素,它们构成了自然环境。

(2)图乙中出现了养殖场、房屋、道路等,它们已不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3)增加了高楼大厦、城市风光等,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

探究点二 人类与环境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圆Ⅰ代表__________;

大圆Ⅱ代表___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_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___环境两大类。

(3)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

(4)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6)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__的关系。

答案 

(1)人类社会 环境 

(2)人类 天然 人工

(3)生产 消费 (4)大 (5)A B D C

(6)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内容如下:

辩证

关系

表现

内容

实质

人类

与环

境的

对立

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

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

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

统一

人类与

环境相互

依存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转化

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发展过程,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

迁移应用2

 读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________。

(2)四幅图中,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_______图。

(3)四幅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作用的是________图。

(4)四幅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的是________图。

答案 

(1)D 

(2)A (3)B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的了解程度。

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具体表现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两个进入的箭头),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两个出来的箭头),周围环境又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上下两个进入的箭头)。

本题具体就是考查箭头所表示的含义。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答案 C

解析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经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人工环境。

2.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区、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D.阳光、空气、水

答案 B

解析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因此社区、村落、动物园、梯田、水产养殖场属于社会环境,而土地、岩石、矿物、阳光、空气、水属于自然环境。

下图中四组箭头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几个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属于图中哪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B.②

C.③D.④

4.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

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过程。

故选C项。

第4题,赤潮的发生是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大量排放含磷、氮等的废水所导致的。

5.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表现(  )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6.读“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________,①②③④代表________。

(2)据图说出环境的概念。

(3)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以______为中心的事物。

(4)据图分析,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案 

(1)中心事物 周围事物

(2)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3)人(或人类) (4)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环境的概念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又称自然环境。

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基础过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

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据此完成1~3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  )

A.地球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C.人类D.生物圈

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  )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③人工环境 ④生物环境 ⑤太阳系 ⑥银河系

A.①②⑥B.①②③④

C.④⑤⑥D.①②⑤⑥

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

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D.贵州梯田

答案 1.C 2.B 3.B

解析 此题组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

第1题,地球的环境是宇宙中地球之外并与地球相关的事物,如太阳系、银河系等;

生物的环境是由各种无机物质、能量组成的非生物环境。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了人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即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环境)。

故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人类。

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

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自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

梯田不属于自然环境。

4.下列属于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的是(  )

A.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

解析 茫茫沙丘是自然环境,人工草场、水库大坝是人类合理活动的产物。

5.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经常发生沙尘暴,沙尘暴是下列哪种现象(  )

A.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C.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D.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的产生也有人类社会不合理活动的因素,“沙尘暴”是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合理活动的反作用。

6.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解析 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而A、B、D三项都是人类不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环境的行为,势必造成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7.实现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要依靠(  )

A.重视环境保护B.发展社会生产力

C.提高产品质量D.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解析 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活动的主观性和地理环境的客观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但是,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人类与环境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

随着人类认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字母和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A.天然环境B.人工环境

①水 ②农田 ③果园 ④大坝 ⑤大气 ⑥土壤

⑦岩石 ⑧工厂 ⑨野生动物 ⑩原始森林 ⑪楼房 ⑫油井

(2)C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箭头C和D可以发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___________。

答案 

(1)长江以下顺时针为②③④⑧⑪⑫(顺序可颠倒);

长城以上顺时针为①⑤⑥⑦⑨⑩(顺序可颠倒);

半圆上为A,下为B。

(2)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3)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反作用于人类

解析 第

(1)题,据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概念即可作答。

(2)题,C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而D箭头表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3)题,说明人类与环境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能力提升]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回答9~10题。

9.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10.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

第10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

11.下列人类实施的活动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关系良性发展的是(  )

①生态旅游 ②生态住宅 ③绿色食品 ④石油农业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石油农业虽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会污染农田,造成环境污染。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人口B.乙表示环境

C.丙表示资源D.丁表示经济系统

13.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生产过程中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②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③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④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12.D 13.B

解析 第12题,由图中各地理事象的相互关系可知,甲表示资源,乙表示人口,丙表示环境,丁表示经济系统。

第13题,P过程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14.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子系统通过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提供________与之发生关系。

(2)社会、经济子系统通过为人口子系统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发生联系。

(3)环境要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________,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会产生________。

(4)人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通过生产、消费又向________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子系统。

(5)由图可知,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的。

答案 

(1)劳动 

(2)物品和服务

(3)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影响 影响

(4)物质 能量 环境 人类

(5)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解析 注意读图分析其中的联系,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由图可知,人类社会一方面从自然环境中通过生产劳动获取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

自然环境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人类社会。

15.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文明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

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

横轴刻度分别表示:

原始社会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社会时期为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

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括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

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

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

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4)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须走__________的道路。

答案 

(1)D

(2)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3)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4)可持续发展

解析 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地关系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

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

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