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622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代女词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

“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

“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

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

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

“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

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

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

“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

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

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

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

“尽”字是体现时间的。

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

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

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菩萨蛮

山亭水榭秋方半,

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

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

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

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本人的爱情生活极为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

词中写女主人公从缺月获得安慰,不啻是一种含泪的笑颜。

无怪魏仲恭在《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评价其词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岂泛泛者所能及”。

“春秋多佳日”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还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呢?

“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如此情状,叫人怎不颦眉,怎不愁闷?

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

“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

一愁未去,一愁又生,这是“新”;

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

“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于是乃有“起来”而“临绣户”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

然而户外所见,只不过“时有疏萤度”而已,其人望来终不来。

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

在这关键处,词人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

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

“多谢”二字,痴极妙极。

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

此词最有兴味之所在正是结尾两句。

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

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

不堪回首,

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

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

海棠亭畔,

红杏梢头。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

“迟迟春日”语出《诗经·

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

“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

秦观《江城子》词:

“西城杨柳弄春柔。

”“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

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

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

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

“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

“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

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

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

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

黄莺在何处啼叫呢?

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

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

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

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

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

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

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

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

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

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

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

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

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不潇潇雨。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

暮在景色不外具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

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

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

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

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

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

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

“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

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

“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

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

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

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

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

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

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

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

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

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

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

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

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

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

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

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

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

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

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

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朱淑真-清平乐-恼烟撩露

  【原文】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鉴赏】

  上片写一对男女游湖遇雨,为之小驻。

语序倒是词中常见现象,本词上片即为一个倒装句。

女主人公与男友相约游湖,先是“携手藕花湖上路”,这大约是西湖之白堤吧,那里的藕花当已开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呢。

也许这对情侣最初就是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

正是这场梅雨及撩拨着人的“烟”呀“露”呀,留他们停步了,总得找个避雨的处所吧。

“留我须臾住”的“我”,乃是复数,相当于“我们”。

游湖赏花而遇雨,却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幽清的环境和难得亲近的机会。

真乃因祸得福也。

  下片写女主人公大胆的举动及归来后异常的心理。

  “一霎黄梅细雨”使西湖谢绝游众,因而在他们小住的地方,应当没有第三者在场。

否则,当人面就搂搂抱抱,未免轻狂。

须知这里“娇痴不怕人猜”之“人”,与“和衣睡倒人怀”之“人”实际上只是一个,都是就男友而言。

当时情景应是这样的:

由于女主人公难得与男友单独亲近,一旦相会于幽静场所,遂难自持,“娇痴”就指此而言。

其结果就是“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

“睡倒人怀”即拥抱伏枕于恋人肩上,李后主所谓“一向偎人颤”、“教君恣意怜”也。

这样的热情,这样的主动,休说外人,即使自己的男友也不免一时失措或诧异。

但女人主公不管许多,“不怕人猜”,打破了“授受不亲”一类清规戒律,遂有了相恋以来第一次甜蜜的体验。

  正因为是第一次,感觉也就特别强烈而持久。

“最是分携时候”,多么依依不舍:

“归来懒傍妆台”,何等心荡神迷!

两笔就把一个初欢后的女子情态写活了。

全词情多而不亵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

本来南朝乐府中已有类似描写,但那是民歌。

如今出现在宋时女词人之手,该是何等的勇气。

道学家们虽不免诋之为“淫娃佚女”、“有失妇德”。

然而词论家仍不吝予以高度的赞扬:

“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

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

均善于言情。

”(《莲子居词话》卷二)

《生查子》

去年元夜[1]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作品赏析

【注释】:

[1]元夜:

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按:

此词一说欧阳修作,但《六一词》与其它词集互杂极多,不足为凭。

力辩此词非朱淑真所作者如《四库提要》,乃出于保全淑真“名节”,卫道士心态,何足道哉!

细赏此词,似非六一居士手笔,实乃断肠之声。

淑真另有一首《元夜诗》,可与此词互看:

“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吹鼓斗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

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灯市景象云“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可知,“花市灯如昼”乃状其实况,略无夸饰。

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因而一笔带过,不多着力。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

“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

“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

“人

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

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

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

“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

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

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

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

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

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1]元夜:

  按:

”  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

“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卖花声·

冬景

张玉娘(宋)

衾重夜寒凝。

幽梦初醒。

玉盘香水彻清冰。

起向妆台看晓镜,瘦蹙梅英。

门外六花零。

香袂稜稜。

等闲斜倚旧围屏。

冷浸宝奁脂粉懒,无限凄清

张玉娘(1250年-1276年),宋末文学家,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丽水市)人。

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著有《兰雪集》两卷,留存诗词100余首,其中词16首,被誉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词集。

后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贞、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家”。

《卖花声》本是唐教坊曲名。

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

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

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张玉娘与沈佺的凄婉故事,发生在浙江这块盛产爱情故事的土地,并不独特,但,很显然,它与同样发生此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等众多爱情故事一样,非常经典。

本词当写作于沈佺进京且病重,张玉娘独自留守乡园时,整首词的主题就是相思。

“衾重夜寒凝。

幽梦初醒”,在一个刚刚经历了冬夜,时辰尚早的早晨,因为无法抵挡浓重的寒意,足够惊醒煎熬在幽梦中的那位相思女子。

天哪,连梦,都是幽怨的,于是,这寒不仅沁人之肌肤,更沁人之内心了。

“玉盘香水彻清冰。

起向妆台看晓镜,瘦蹙梅英”,玉盘,在古诗词中,常指月亮:

这里,也可指洗漱用的器具诸如脸盆,香水,常指露水以及雪水,但,这里,也指洗漱之水;

梅英,原指梅花,在古诗文中,常与女子容颜相连,如宋·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词:

“媚脸未匀新泪污,梅英犹带春朝露。

”既然无法入眠,不如早早起身,不如早早洗漱,对着镜子,发现了那一张憔悴不堪的脸庞,没错,梦是幽的,我们可以设想,梦醒后的怨以及念该有多深重,梦醒后的人该是多憔悴?

这,正是瘦蹙梅英,这,更是无限凄清!

上片基本是记叙,是写实,有选择地交代了自己晨起的所感所闻以及所见。

但“幽梦”一“幽”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下片首句“门外六花零”中的“六花”,当指雪花,梳洗完毕,推门入景,雪花已经消融,雪,已然是残雪。

此处一为扣题“冬景”,再为暗指自己的因思念而如雪花般脆弱,如雪花般残破。

次句“香袂稜稜”,“香袂”为自己所着衣裳,“稜稜”为寒冷的样子。

推门见雪,推门还迎冷风,风过而衣动,人便在风中簌簌作抖,很显然,这寒意,是多重的,更深重的是心的寒冷。

三四句“等闲斜倚旧围屏。

冷浸宝奁脂粉懒,无限凄清”,则写人的入定,因为思念,那无限凄清的思念,人忘却了寒冷,忘却了涂脂抹粉,忘却了尘世世界的一切……

张玉娘,就在一个冬天清晨,书写着自己对沈佺那无边无际的相思,在这思念中,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这个柔弱女子,一寸寸地香消玉损,青灯熬尽,撒手人寰的一完整过程。

张玉娘,一代才女,她的生命年轮,最终停留在了第26道圈上,但,她却用整个生命拥抱了爱情、文学以及后人无限的敬仰。

长相思令

  吴淑姬

  烟霏霏,雪霏霏。

  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

  从教塞管催。

  吴淑姬词作鉴赏

  宋代有两个吴淑姬,皆善词。

一是北宋人,词见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人。

据洪迈《夷坚支志庚集》卷十记载,她是湖州秀才之女,聪慧而能诗词。

貌美家贫,为富民之子所霸占。

却被人诬为有“奸情”逮捕审判,已定罪判刑。

衙中僚吏观审后,置酒席,命她脱枷侍饮,“谕之曰:

”知汝能长短句,宜以一章自咏,当宛转白侍制(知州王十朋)为汝解脱,不然危矣。

‘女即请题。

时冬末雪消,春日且至,命道此景作《长相思令》。

捉笔立成。

“即此词。

  要解通此词,须抓住两点,一是“自咏”,——她此时的处境是被判了徒刑,正待执行;

二是“道此景”,——眼前之“景”是“冬末雪消,春日且至”。

且看女词人是如何通过结合“自咏”而“道此景”的。

  开头的“烟霏霏”乃云雾迷蒙之意。

“烟霏霏”是云雾迷蒙,为“雪霏霏”前奏。

《诗。

小雅。

采微》: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霏霏,纷飞的样子。

明明已经是“雪消”了,却偏要说雪“霏霏”,已是一奇。

  下句还要加重渲染:

“雪向梅花枝上堆”!

眼前公庭院子里,当还有几株梅树,但说它枝上“堆”着雪,显然是借喻之法。

词人这样当着知州衙门诸僚之面,“制造”出这样一幅雪压梅枝的现“景”来,自然有她的原因,为的就是引出下句“春从何处回”,就是说眼前还没有“春回大地”;

结合“自咏”,是喻指她在此案中蒙冤受屈,未曾审理明白,便判了徒刑有如被雪压着梅枝,抬不起头来。

“春从何处回!

”用反诘的语气,加重感叹呼号的分量。

咏“春日且至”而写出这样的句子,在座诸公是品词的行家,既然出了这“自咏”的题目,当然懂得她这弦外之音。

  下片“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

”紧承上片,通过描写梅花,“道此景”而结合自己的观感。

这里的“醉”和“睡”,不是实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说自己被一场官司打击得晕头转向,真是“终日昏昏醉梦间”(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句)。

到此际睁开了“醉眼”、“睡眼”,要找寻那“疏影横斜”的梅景却已是“如今安在哉?

”没有了,过去了。

  这句与“春从何处回”是意同而笔不同的一种写法,是说好景不属于她:

要么没有来,要么来了又去了,而她总是处在“醉梦中,从未领略到”。

这一句借用了林和靖咏梅诗名句“疏影横斜水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