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 关注个体促进学生发展上Word下载.docx
《通识 关注个体促进学生发展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识 关注个体促进学生发展上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先咱们看一看关于智力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一般我们在说的时候,这孩子聪明,那孩子愚笨,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但是这只是智力当中差异的一个部分,其实智力差异有很多,我们今天主要一起来分析的一个是智力是有年龄差异的,这个意味着什么,就是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的智力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他在面临这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的时候,他的智力是有所发展、有所变化的,有的时候发展得会快一些,有的时候可能发展会慢一些,而且有时候在不同年级,比如我们说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三年级可能智力水平、智力的发展结构是在不同的状态下,所以我们说随着年龄存在着这种差异的状况。
另外有水平的差异,这可能平常说的比较多的,就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就是有水平的高与低,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去理解的是什么,每个孩子他的智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就是他智力的构成成分,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是不完全一样的。
所以围绕这三个差异,关于年龄的差异、水平的差异和结构的差异,我们今天结合几个心理学当中的基本理论,来跟大家一起分析,学生的这些智力差异到底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皮亚杰,可能很多老师都听说过,如果你原来读过师范,或者说考过教师资格证的话,我想你可能都清楚这个名字,这是个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理论提出以后,引起了这个领域当中的广泛深入的研究,现在很多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都源于他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对他的理论提出来的一些补充、完善、修正等。
所以我想我们去了解孩子关于年龄发展的时候,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在皮亚杰对于孩子进行这种大量的追踪研究的基础之上,他提出来,人的发展阶段,就是认知或者用我们通俗的话说是智力发展阶段,他认为是有四个阶段的,在这上边咱们给提示出来了,这四个阶段大家可能会看到,就是后三个阶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这三个阶段当中,都有一个“运算”这个词,其实“运算”这个词某种意义上来说指的就是人的一种逻辑思考的状态,就是你进行的逻辑思维,在你大脑中进行的一种所谓的运算,它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而是你头脑中进行的一种逻辑的推理、判断等。
但是在第一个阶段,却没有“运算”这个词,他把它称做感知运动阶段。
那么这个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在儿童早期的智力发展当中,他可能还没有提高到我们头脑中所用词汇等去进行抽象的推理,或者说用词汇去命名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身体的这种感觉、直觉、运动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社会。
或者我们从这个词当中也可以去比较简单地理解智力的概念,所谓智力无非就是说我们如何去对我们的这种世界进行思考和理解。
那么既然第一个阶段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我想这恰恰提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目前我认为在我们教育当中忽视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就是我们注重了孩子的知识学习,但是忽略对他的各种感官、运动器官的这种训练和培养。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在的很多孩子当中,或者说我们有时候去看,不同的时期孩子的智力的这种发展,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我们不让他去动,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怕出各种各样的事情,安全上边的一些问题等,不让他动,不让他去接触这个世界,然后就让他去学习,背词、做数学题等,这只是智力发展额定乘而方面,而我们如果忽略他大量地接触世界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发展,可能对他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第一个阶段,在0到2岁这个时期,皮亚杰认为孩子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比如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就是身体,人的身体当中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是我们的皮肤,这是我们身体当中最大的感觉器官。
就是我们借助身体的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接触外界的世界,他通过这些接触,可能会去体会这个外界这些事物,它的颜色、它的气味、它的软硬、它的冷热,等等。
这些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世界的时候,带来这种感受在他头脑中都能留下印象。
所以我们看到小孩子很爱玩,有时候我们就觉得,我听有的家里人就跟我说过,你看这个孩子吧,让他去洗个手,结果他在水管子那不回来,干吗呢,在那一上一下接水呢。
其实那个过程,我觉得你不要去认为他只是玩,他是通过他的手指与水的接触来感知这种压力,他再去看,我的手在上,为什么这个水花就去四溅,手再下来,那水就直着流下来了。
他实际上通过这个观查他自己的身体在和外界互动的时候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这些东西如果他的印象非常深刻的话,那么他将来再去学习更多的书本上的知识的时候,如果头脑上有这些的存储,他的学习可能更牢固。
我们换句话说,他头脑当中存储的这个感知运动这种印象,我们称之为,在心理学上给它称之为表象。
就是这些东西在头脑中留下一个表面的形象,这些形象越多、越丰富,他将来去运用词汇感知世界的时候,他能唤起的感受越多,他学习的词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这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是在最初他是通过这种感知运动的方式来去接受、感受这个世界。
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说一个人聪明与不聪明,或者说一个人他的很多的心理活动,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是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味着一个人要很聪明的话,他的大脑一定是很发达的,而感知运动阶段,它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我们的孩子去接触,感知外界世界,通过摆弄操作物体等这一系列的方式,让他能够促进他大脑的细胞和细胞之间,建立联系。
而一个人,大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建立得越多,他的大脑发育就越好,那么因此他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基础就更好。
所以我跟大家谈这个阶段的时候,是希望大家要能够理解一点,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在安全条件保障的情况下,让他更多地用自己的身体和外界进行接触,这样不光是满足他对于外界世界接触的这种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为他大脑的发育、将来的智力发展提供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我们教养方式的一些变化,更多地被限制在了狭小的空间之内,他没有机会跟世界有更多的接触,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在限制他大脑的发育,进而在影响他智力的发展。
虽然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可能我们教的孩子都超出了这个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那个阶段要去发展,而是这个阶段在今后他智力的发展当中的这种特性,会对我们的孩子更进一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即使是他到了十岁甚至十几岁他的这种感知运动方面的发展仍然会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他不像前一个阶段,就是第一个阶段的时候以那个为主,而这些同样也是他智力发展的内容。
那么,在皮亚杰的理论当中,他认为当一个孩子在零到两岁期间,通过他的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跟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以后,他头脑中形成了大量的这些表象和所谓的图示,他就可以去借助语言去归纳,借助语言去命名他所看到的东西,这就进入到了所谓的前运算阶段。
就是这时候孩子的语言运用还不是那么熟练,他的抽象这种思考也没有达到那样高的水平,但是这时候他可以借助语言对他所看到的事情进行命名,进行简单的判断,进行简单的事实之间的一种概括。
所以他可以借助语言去看,他现在看到的,比如说他最早学会的词汇是“妈妈”,或者是“爸爸”,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孩子在最早去叫“爸爸”、“妈妈”的时候,可能会叫错,因为他看到的可能是女性的面孔、男性的面孔,就称之为“爸爸”或者“妈妈”,然后他逐渐地去分化,这个是妈妈,那个是姨,那个是外婆,这是爸爸、叔叔、大大等,或者是爷爷。
他逐渐用这些词,把他所看到的这些人物,这些物体,进行命名,然后进行这种区别,进行分类。
但是在这个时期,他很重要的就是语言的介入,这个时期很重要。
如果说在前一个时期,更多的是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去感知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他借助语言对他感知运动过的东西,进行命名,因此在两到七岁时期,语言发展在一个孩子的发展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跟孩子多多地进行言语的交流,你碰到什么事情,或者说我们见到什么东西,我们发生了一件事情,多多用言语跟他去叙述,他会在头脑积累下大量的信息,可以用语言去概括,不是看见这个东西再说这个东西,这时候他就不会像以前,说我看见这个花了,我指着那个,而是当这个花不在眼前的时候,我可以用语言来去说,我见过那花,或者是我见过的什么什么东西,那么就摆脱了靠自己的身体去跟外界接触的时候进行的思考活动,而是说他可以借助语言,不在眼前的事情,也能进行思考。
就是用语言唤起他头脑中的记忆,唤起他感知过的事情,所以刚才我们讲这个时期语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个时期大家也看一看,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他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多年研究已经形成了我们比较稳固的看法,就是他这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是七岁,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小学入学是几岁,那么大部分的地区咱们小学入学,一年级入学的时候是六岁,也就意味着,一年级的孩子和二年级的孩子其实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是处在不同的阶段的,也就是一年级的孩子处在前运算阶段,他还没有进入到具体运算阶段,那么这样就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在小学,所以我们看他都称之为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甚至很多二年级的孩子,因为这个年龄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到了这个岁数就跳过去了,而是一个平均年龄,那大部分孩子在这个年龄附近,处在这个阶段或者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至少我们说,一年级和二年级左右的孩子,他在智力的发展或者说认知发展上和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是不同的,那么他的这种语言对于这个思维的影响力,他只是说我对于看到的东西,我借助语言可以去命名,可以去分析,但是他的推理能力还不是很足,所以他更多的需要我们老师运用一些他可以看到的、可以接触到的、可以感知到的事物来给他通过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如果他没有接触过的,没有理解过的、没有去感知过的,你用纯语言的方式给他讲,他可能不太会懂。
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我曾经在……因为我的孩子小的时候,去的学校离家住的地方比较远,经常要送他上学,那么在门口的时候,我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嘱咐孩子一句话:
要专心听讲,上课要专心听讲,然后孩子点点头,可是你会发现,这个家长或者我们说大部分家长,每天都在嘱咐孩子这句话,这意味着什么,可能这个孩子一方面是我们担心他不能够专心听讲,另一方面是我们每天都在嘱咐他专心听讲,但是他是否专心听讲了呢,好像并没有做到。
那么其实我们当家长和老师来说让孩子专心听讲的时候,这个词汇我们似乎说得很明白,说得很清楚,但是你在说这个词汇的时候,说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有具体的行动,没有具体的让他做什么的支撑的话,他只是记住你这个词,他像鹦鹉学舌一样,我今天专心听讲,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要怎么怎么样,但是实际上他并不能够做到。
因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当你去给他一些概念的时候,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动作的支撑,他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只是记住一个词汇。
所以必须告诉他,什么叫专心听讲,怎么做才叫专心听讲,他做成什么样,我们认为他专心听讲。
所以我们老师不妨去想一想,您头脑当中的专心听讲意味着什么,有哪些行为。
我以前曾经问过很多老师,结果,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们老师平常说的很多这样的话,其实我们老师自己头脑中并不是那么清晰的,我就发现我们很多老师告诉我什么叫专心听讲啊,我上课就看,他眼神看着我没看着我,那么他能不能回答我的问题,我提问他能不能回答正确,等等。
其中有些是行为,比如眼睛看没看着你,就是当他眼睛看着我们了,他就是专心听讲,但是他能否回答问题,是他专心听讲没有吗?
好像不是他专心听讲的行为,而是他是否专心听讲的一个结果,如果他专心听讲了,他可能能够回答我们的问题了,但是有的老师说他回答对了就是专心听讲了,我说这句话是错的,为什么?
我即使是很专心地听讲了,比如说您今天在这很专心很认真地听我讲完了,但是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见得能回答对。
就是你回答对与不对只是说我们听完了以后,我们思考的这种东西合理不合理,也就意味着他可能专心听讲了但是并不见得回答正确,因为听讲了也不见得就能懂,也不见得就能够回答正确。
所以我们说我们不要用听讲的结果或者说是延伸的结果去判断或者去要求孩子专心听讲。
所以我在这可以跟大家说,如果一个孩子专心听讲,我们首先说他的眼睛要看着你,或者说要看着讲话的人,这个表明他的视觉器官是在关注我们发出信息的人,他的耳朵要能听,但是我们有时候会说他耳朵听没听没有办法去捕捉,那么从心理学上讲,他如果耳朵听的话,到大脑里边是要加工的,那么耳朵听的是你说话,所以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要求他什么,这个从他语言发展上也是有这种规律的,要让他去重复讲话人讲了什么。
就是我比如说在这里说了一句话,那么他要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去重复这句话,证明他听见了,也就是说他这个听觉器官听觉通道是在加工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而不是其他的什么,那么让他去重复。
当然有的老师会说,如果让他去重复,那我这课,他都在那重复,我还怎么去讲。
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从语言的发展上来说,他可以有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就是他要先借助出声的语言去思维,之后慢慢地进行内部大脑中的语言,沉默的他不出声的语言去思维,所以我们可以要求一年级的孩子,你小声地重复老师说的话,然后只说给自己听,然后慢慢到二年级的时候,你可以小声重复,但是降低声音,到你自己心里听得到,慢慢变成他内部语言的理解。
所以我们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如果你说孩子不许说话,老师讲话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能怎么怎么着,怎么怎么着,我可以告诉你,他听讲的效果不好。
如果让他学会自己说给自己听,听老师讲的这些东西的话,他听讲的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那么刚才说眼睛看着老师,耳朵听见了,要让他嘴去重复刚才我们老师说到的话,手要去把重要的东西写出来,咱们老师都有经验,咱们重要的东西一定是写在黑板上,或者说我们用PPT呈现出来的。
那么有的时候你要求他拿出本来写,有的时候你可能不要求他拿出本来写,我跟老师们提一个建议,如果你觉得让他拿出本、拿出笔很麻烦的话,你可以让他小手在桌子上写,或者在身体上写,这样话,这个运动的器官也加入学习当中,而且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老师。
我们老师有时候觉得有些孩子上课老是乱动东西,手里老是不停地玩。
我曾经听一个老师跟我讲,那个孩子让他着急到什么程度,说他上课玩这个玩那个,老师把他所有要玩的东西都收了,他玩自己的手,就是他总要玩。
其实他是有这个运动的欲望,他要去活动,那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把他这种活动用在学习上面呢?
为什么非要去禁止他活动?
可以让他用手在身上或者在桌子上把认为重要的东西写一写,这样的话,这些形象的东西他看到了、他听到了、他写到了,记忆就会更深刻,所以这个阶段我们要把他身体的各个器官和语言的词汇的东西结合起来,进行这个分析,这样的话他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到,七岁以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了。
这个阶段,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他可以去进行推理,重要的一些抽象的推理。
但是他离不开具体事件或是具体形象具体的支撑,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在教学当中去强调的,要有直观的教具,要有具体的事例等,所以同样的他跟前一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联系在哪,就是他这个时候由于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形象的东西,他可以把这些语言、形象的东西进行联系,更精细地去分类,然后借助语言借助积累的这些东西去学习新的知识。
但是他跟前一段比较联系紧密的地方在于他仍然是没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的支撑,所以这个时候的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他的特征,意味着什么,就是我们要借具体形象的东西对他进行教学,就是抽象的概念,抽象的需要他去掌握的一些原理,如果能有具体形象支撑的话,可能效果是更好的。
比如说我曾听过一个老师跟我讲,就是关于这个德育实操性的问题,就是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去爱国,要知道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给一些我们希望他去获得的这种道德的准则。
但是我们好像现在德育的工作实操性不是很强,我们说爱国了,说怎么怎么样了,好像孩子是否爱国我们不是特别好去判断。
但是曾经有一个日本的学生的代表团,老师带着他们来中国考察,这个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一个任务是什么,他们站在天安门广场前边,就是在咱们这个所谓北京早高峰,就是七点钟左右的时候,在天安门广场让孩子数,在某个红绿灯那里,你数十分钟之内到底过了多少辆车,数完这个,其中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你不光要数十分钟之内过了多少辆车,还要数在这十分钟之内过的车当中有多少辆车是日产车。
结果得出来的具体数字我不太清楚了,但是当时所有的孩子去数完这十分钟以后,很骄傲,认为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这好像有百分之几的日产车,数量我确实是记不清楚了,但是数量是比较庞大的,这个百分数字是比较大的是属于日产车,所以他认为“我们国家生产的车,在中国首都北京心脏的地带,能够有这么多的日产车见到”,他们感到很骄傲。
实际上咱们想一想,这个时候的爱国不是要求你爱国怎么怎么样去说的,而是有这些具体事例去支撑的。
所以我想我们要去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去教育的时候,不要只说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一定要有这些具体的能够支撑这些道理的事件、形象、印象,能够提供给他,让他去感受的话,那么他的学习效果,他受教育的这种效果才会更好,这是我们要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也希望提醒大家去注意和关注的问题,就是什么呢,如果在这个时期,我们过分地使用一些具体现象东西,但是你选择的时候,又不注意这些事例和我们所让学生获得的概念原理之间的关系,那么可能适得其反。
仍然是举一个例子,这是我去听过的一节课,当时那孩子是三年级,这还是前几年我听的课,上的是社会课,然后让孩子去想去学一个什么呢,可能有的老师会清楚,原来的教材当中有一个,其中有一个概念就是让学生去学的,就是“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因为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
然后这个老师当时在教学的时候比较注意,课前还进行调查,问孩子说人和动物谁聪明啊,大概三分之二的孩子说人聪明,人比动物聪明。
老师觉得这个结果还不错,因为课题当中有,前边,人比动物聪明嘛,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这个比较理解了,但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老师就下了一番工夫,设计课件等,设计他的教学环节,然后就开始上课了。
上课以后,老师呈现图片,还是动画的,呈现什么呢,就是你看世界上飞得最快的动物是什么,给孩子呈现那个什么什么动物飞得特别快,然后说,你看,人飞不过它吧,但是人聪明啊,人能干什么啊,人能制造飞机啊,我们坐上飞机就能比它飞得快了,然后呈现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什么,然后又说人聪明,因为人能制造火车、汽车,人可以搭乘这些东西,跑得比它更快。
然后还呈现了一些哪个动物看得最远,眼睛最好,视力最强,但是人聪明,人发明了显微镜、望远镜等东西,然后说哪些动物耳朵特灵敏,但是人聪明,人发明了雷达,人可以听到更远的东西,然后这个课上完以后,他问孩子们,你看咱们学了这么多,人和动物相比,人聪明不聪明啊,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上完课以后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认为动物聪明,人比较笨。
为什么?
你看那动物能飞那么远,那动物能跑那么快,那个动物能看那么多,我也飞不过它,也跑不过它,也看不过它,也听不过它,最后觉得这个人挺笨。
然后这个老师呢,下课跟他交流,他就说,你看这孩子就是挺笨的,明明人聪明,最后怎么变成动物聪明了。
后来我就跟这个老师一起分析,我说您去回想一下,您的整个教学经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具体形象的东西,更容易让他去获得抽象的那些概念,所以你去呈现了一系列的图片甚至动画,让他去感觉到什么,你看这个动物多棒,而你去比较的是,你看火车、飞机等这一系列交通工具,对孩子来说是和动物一样客观存在的一些物体,只不过那个是有生命的,那个是无生命的,而且在孩子头脑中,都是运动的,他们都是能动的。
那是除人以外的东西,他不认为那个是我们人发明的,因为在老师的教学环境当中,缺乏了一个去制造工具的经历和过程,因为孩子没有去经历过,因为他生下来就知道这些是存在的,他并不能清晰地或者说如此印象分明地去感知哪些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东西,所以他总认为那是客观存在的,跟动物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人很笨的,人家自己都能跑那么快,而我们还得坐上火车才能赶上人家。
所以具体、形象、生动的东西,让他能够得出自己的概念,而跟我们老师所说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而且这其中的关于人,我们老师或者我们的书本要教给他的是人类,是一个抽象的人类的概念,但是孩子头脑当中,这个人指的是谁,是你,是我,是他身边每一个同学,是他身边的每一个同学,这些是人。
而所有的汽车等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我们只是去用它,所以他认为咱们概念当中讲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对他头脑中的事情来说,我们这个具体人比不过那个具体的动物,而他所谓聪明和我们的聪明不一样,我们的聪明是我们可以使用工具,你只能借助自身的力量,而他在跟同学去比的时候,说咱俩谁聪明,谁强,谁棒,是你自身强,而不是你用别的东西。
这个年龄段所理解的一些概念,理解的一些东西,和他的经验有关,和他的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性有关系的。
因此我们在使用事例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去考虑,这些事例和概念之间的支撑关联性到底有多强,另外你要去考虑,提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是想引导大家去考虑的,就是你在讲一些概念或者说提示些具体形象的东西的时候,你必须要考虑孩子头脑中已有的经验。
就是当我们呈现一个东西,你可以唤起孩子头脑里边想到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个孩子头脑中都不是一片空白的,他能够想到什么,他能够去唤起什么,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现在要教给他的东西,最后他的理解程度和效果,因为不是说我们教他、硬给他一些东西就可以理解,他必须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所以提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我是希望大家去理解,一个是说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结合,具体的东西,你举例的时候对于抽象概念的支撑度到底有多高,还有就是我们在去进行教学的时候,孩子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底是什么,不是说他学了什么,而是他学了以后在他头脑中留下的是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当他头脑中借助大量的具体、形象、生动的东西,学了很多抽象的原理之后,到十二岁,也就是到了初中阶段,他可以去进行什么样的一种认知或者说智力上的推理了呢?
就是他可以借助抽象的事件进行抽象的事物和概念之间的推理,就是这个时候不见得是他已经见过的东西,不见得是他经历过的东西,但是他可以通过他头脑当中已有的一套知识概念体系,去进行更有效的逻辑推理和分析。
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他可以接受很多抽象的东西,这些抽象的东西,在原有的具体支撑之下,他可以去超越或者说跨越原有的具体形象,形成更新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阶段,也就是他头脑中进行更深化的抽象思维的时候,老师要去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帮助他建立头脑当中知识点或者那些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我曾经辅导过一些孩子给我的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有些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不上来,或者说他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