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5717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复习资料重点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调节手段:

a.税收b.补贴c.国债

B.对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状况进行调节(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a.税收b.补贴c.国债d.转移支付

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状况需注意的问题---梅佐乔诺陷阱

梅佐乔诺陷阱的成因:

区域发展战略失误

二.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

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的财富分配状况进行调节,使之达到公平分配的目的。

(二)对公平分配的不同理解

1.市场的理解----生产要素贡献论----经济公平

2.社会的理解----分配结果的差距合理化----社会公平

(三)履行收入再分配职能的目标-----社会公平

(四)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的内容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阳光工资)

3.对市场的分配结果进行调节

A.税收调节手段(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税)B.转移性支出调节手段(社会保障)

(五)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六)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思考

1.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

2.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显示

A.城乡收入差距大B.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C.我国的收入结构是“倒丁字型”,从到丁字型转为橄榄型,任重而道远。

三.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通过各种财政手段的调节,使社会经济保持稳定展的态势。

(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含义

1.经济稳定的含义与衡量指标

(1)含义: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

(2)衡量指标

A通货膨胀率B失业率

2.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的目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四)财政能够履行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的原因----财政收支过程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过程

1.财政收入过程----供给的行成过程2.财政支出过程----需求的形成过程

(五)履行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的手段

1.自动稳定器调节手段(累进型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

如:

经济过热,增加税收,减少社会保障的支出

2.相机抉择稳定器手段(预算收支规模的调整)

经济过热,预算收支规模收大于支(盈余性财政政策)

四.财政职能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发达国家:

公平与效率兼顾发展中国家: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二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1.财政收入分类

一.对财政收入概念的理解

静态的财政收入:

由政府手里掌握的钱(规模)

动态的财政收入:

收入的筹集过程(过程)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1.税收----主要收入

2.非税收收入

(1)收费收入

(2)国有资产收入(3)罚没收入(4)国债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的管理分类

1.预算内收入2.预算外收入

3.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4.政府收入(财政收入+制度外收入)

(三)按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分类

1.中央政府收入2.地方政府收入

第三章税收原理

1.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的“三性”

(一)无偿性(最根本的特征)

(二)强制性

(三)固定性

1.征收比例的确定性(税率)2.征收的连续性

3.固定性的意义

A.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B.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2.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一.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

1.含义----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与个人。

2.纳税人、负税人、义务扣缴人的区别(纳税人:

直接纳税的人;

负税人:

税收的最终承担人;

义务扣缴人:

个人所得税等)

(二)课税对象

1.含义----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2.课税对象与税目的区别与联系----税目是课税对象的细化

(三)税率

1.含义----指对课税对象的征税比率

2.税率的种类

(1)比例税率

①含义----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②比例税率的特点

A.一视同仁B.计征简便

③适用范围---收入功能强的税种

(2)定额税率

①含义----指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②特点

A.计征简便B.税额不受价格变化影响C.具有累退性

③适用范围----管理要求较强的税种

(3)累进税率

①含义----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②累进税率的种类

A.全额累进税率----指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相对应的税率征税。

B.超额累进税率----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税率,分别征收,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③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A.计算繁简程度不同B.累进幅度不同(全额累进幅度大,在分界处体现得尤为明显)

④适用范围

A.全额累进税率--限制性强的税种B.超额累进税率--公平性要求强的税种

二.税收分类

(一)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分类

1.商品课税2.所得课税3.财产课税4.行为课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①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所得税、财产税):

公平原则

②间接税----税负易于转嫁(商品税):

效率原则

(三)按计税依据分类

①从价税(比例税率、累进税率)②从量税(定额税率)

3.税收原则

一.税收公平原则

(一)税收公平的含义

1.普遍纳税2.税负公平

(二)衡量税负公平的标准

1.受益原则(纳税多的人应该多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适用于国家为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

2.税收负担能力原则

(三)衡量税收负担能力的标准

1.收入(只用收入,可能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

2.消费(只用消费,会抑制消费,具有累退性,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大于高收入者)

3.财产(不利于财产的累积,但政府想让老百姓累积财产,有利于社会稳定)

合理方式:

三个标准同时使用

(四)税负公平的内容

1.横向公平(税收负担能力相同的人税收负担应该相同)

2.纵向公平(税收负担能力不同的人税收负担应该不同)

二.税收效率原则

(一)税收效率的含义

1.税收征收效率---以最少成本获取最多收入

2.税收成本构成

(1)征税成本(行政成本)

(2)纳税成本(奉行成本)

3.税收经济效率---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最小化

(二)贯彻税收效率原则的途径

1.提高税收征收效率的措施

(1)重视税源的选择

(2)征收制度明确简化

2.提高税收经济效率的措施

(1)注重税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保持税收中性

①税收中性的含义:

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A.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B.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②税收超额负担的含义:

税收的超额负担----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带来的税款以外的负担。

4.宏观税负理论

一.宏观税负的含义

国民经济的总体税负水平

(二)宏观税负的衡量标准

1.国民经济税收承担率:

税收承担率=(当年税收收入总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X100%

2.税收弹性:

税收弹性=当年税收增长率/当年国民经济增长率

“税收弹性系数”介于0.8到1.2之间属于正常范围

3.税收边际倾向:

税收边际倾向=(△T/△GDP)X100%

二.最佳税率理论---拉弗曲线

1.当税率为零或100%时,税收收入为零

2.获取一定量的收入有低税率与高税率两种选择

3.高税率或低税率对财政收入没有影响,但对经济有影响

4.高税率导致税收优惠泛滥破坏税负公平性

5.客观上存在一个最佳税率

三.宏观税负理论的验证及应用

(一)世行专家对拉弗曲线的论证及建议税率

(二)发达国家的政策实践

1.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性减税浪潮2.布什政府时期的减税政策

(三)我国的宏观税负

政府的观点---宏观税负合理社会的观点---宏观税负过重

差异在于:

统计口径不同

国际社会的看法:

税收痛苦指数(税收压力指数):

将一国主体税种的最高边际法定税率直接加总得到

5.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一)含义

税收负担:

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变动商品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一种经济行为

税收归宿:

转嫁后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二)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1.税负转嫁与价格密切相关2.税负转嫁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过程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二.税负转嫁的方式

(一)前转方式(顺转方式)卖家转给买家

(二)后转方式(逆转方式)买家转给卖家

(三)其他转嫁方式

1.混转:

一部分前转,一部分后转2.消转:

提高劳动力水平,降低成本,消灭税收

三.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一)税负转嫁的前提----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由浮动

1.税种(间接税易转嫁)2.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宽易转嫁)3.生产的垄断程度

4.纳税人的经营目标

A.追求利润最大化:

转嫁

B.追求市场占有率:

不易转嫁

5.商品的供求弹性

A.当商品供给有弹性,需求无弹性时,易转嫁(顺转)

B.当商品供给无弹性,需求有弹性时,不易转嫁,但也许可以逆转

C.当供给需求均有弹性时,取决谁的弹性大,弹性大的税收负担越小

四.研究税负转嫁理论的意义

(一)有利于了解不同纳税人在竞争中的地位

(二)有利于税收政策的制定

(三)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

A.不易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的逃税动机很强,制度要从严

B.易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的逃税动机不强,制度可以相对简单

第四章税收的经济效益

1.税收的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一.税收的经济效应:

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乃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的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降低,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收入水平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

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第五章税收制度

1.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复税制

(二)税收制度的发展

简单直接税→间接税→直接税→直接税间接税并重

2.商品课税

一.商品课税的特征与功能

(一)概念:

对生产、消费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所课的税

(二)特征

1.课征普遍,税源充足

2.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

3.税负易于转嫁

4.征收管理成本低

(二)功能—获取财政收入

二.我国现行商品税的税种

增值税营业税关税消费税

(一)增值税

1.增值税的概念:

对增值额课征的税

2.对增值额的理解

(1)理论上的增值额:

生产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

(2)税收实践中的增值额

①对一个商品而言的增值额:

最终销售额

②对一个企业而言的增值额

A.生产型增值税:

课税对象=收入总额–流动资金支出(原材料)

B.收入型增值税:

课税对象=收入总额–流动资金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C.消费型增值税:

课税对象=收入总额–流动支出–固定资产原值

3.增值税的优点

(1)克服传统商品税重复征税,税负不公的弊端

(2)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中性作用

(3)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

(4)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3.所得课税

一.所得税的概念

(一)所得税的概念

所得税:

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所得额:

指社会成员从当年国民收入总额中分到的那部分份额

1.课征普遍、税源充足

2.税额与流转额的内部构成有关

3.税负不易转嫁

4.税收征管难度大、成本高

(三)功能

1.筹集财政收入的工具

2.促进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

二.我国现行所得税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比例税率,获取财政收入)

(二)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调节社会收入水平差距)

4.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一.资源税与财产税的特征

(一)资源税、财产税的概念

资源税:

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类税。

(我国特有的)

财产税:

以纳税人所有的财产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类税

1.课税比较公平

2.具有促进节约的功能

3.课税不普遍,税源具有选择性,弹性差

二.我国开征的资源税财产税税种

(一)资源税类

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

(二)财产税类

契税房产税遗产税(待征)

第六章国际税收

1.国际税收的概念

一.国际税收的概念

国际税收: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征税时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收入分配关系

跨国纳税人:

有跨国所得,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跨国所得:

在本国以外获得的所得

二.国际税收的产生

1.国家税收----奴隶制封建制社会时期

2.国与国建立税收关系---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3.国际税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税收管辖权

一.概念

税收管辖权:

一国政府所拥有的税收征收管理权限。

二.确定税收管辖权的依据

(一)属地原则

(二)属人原则

三.税收管辖权的种类

(一)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地域管辖权)

1.关键---收入来源的判定

标准:

例如劳务收入分收入支付地和劳务发生地

2.纳税人的义务---有限纳税义务

(二)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

1.关键---居民身份的判定

自然人:

居住时间大于等于半年

2.纳税人的义务---无限义务(所有所得都要纳税)

3.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

一.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

国际重复征税: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笔所得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二.国际重复征税的弊端

(一)有违税负公平原则

(二)阻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三.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

(一)不同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二)同种税收管辖权的重叠(不同国家使用一种管辖权制度,但是标准不同)如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有依照收入支付地的也有使用劳务发生地的

四.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

(一)克服国际重复征税的根本途径----协调税收管辖权(放弃一种税收管辖权而使用单一税收管辖权)

共识:

承认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优先

1.承认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优先的原因

收入来源地国家为投资者提供各种服务

投资者必须遵守收入来源地国家的法律

2.收入来源地管辖权受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收入来源地的判定:

谁的居民获得的收入就归谁)

(二)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措施--由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承担

1.低税法:

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税率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2.扣除法:

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征收所得税时,允许其扣除国外所得所交纳的税款,仅就其余额征税的方法。

3.免税法:

一国政府单方面放弃对本国居民国外所得的征税权,以减轻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4.抵免法:

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征税时,允许其以国外已纳税款冲抵应纳税款的方法。

允许抵免额=国外所得X国内适用税率(国外税率低于国内的,一国外税率为准,就低不就高)

(三)税收饶让

1.概念

税收饶让:

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对本国居民在国外所享受的税收减免优惠,视

为在国外已纳税,准许从其应向本国政府交纳的税款中给予饶让抵免。

2.性质---抵免法下给跨国纳税人的税收优惠措施

4.国际税收协定

一.国际税收协定的概念

国际税收协定: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处理相互间的税收事务,签订的书面

协定或条约

二.签订国际税收协定的依据

最惠国待遇:

共同、客观的标准

(一)经合发范本(1963年)

《关于对所得和资本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

(二)联合国范本(1979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

三.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

(一)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1.明确所得概念

2.选择克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二)税收国民待遇

税收国民待遇又称税收无差别待遇。

一方面它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外国居民或产品所享受的税收待遇应不低于本国居民或本国产品;

另一方面规定外国居民不能要求享受任何高于本国国民的税收待遇

(三)防范跨国纳税人偷漏税---建立情报交换制度

1.自动情报交换

2.专项情报交换

(四)防范跨国纳税人合法避税

合法避税:

纳税人在尊重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手段规避纳税义务,减轻其税收负担的做法

2.合法避税的主体---跨国关联企业(经济利益关联)

(1)跨国关联企业的认定标准

A.股权判定标准

B.管理权判定标准

(2)跨国关联企业合法避税的途径及防范

A.商品转让定价(定价使利润在税率低的国家实现)---调整转让定价--市场定价法

B.费用分摊(所在国税率高就多分摊费用,利润就越少)---调整费用分摊---成本法

第七章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1.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具体用途分类

1.分类内容(P77了解即可)

2.分类意义----实用性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

1.分类内容

(1)经济建设支出

(2)社会文教支出(社会保障不在政府的预算内,不在社会文教支出中)

(3)国防支出

(4)行政管理支出

(5)其他支出

2.分类意义---便于社会考察政府职能履行情况

(三)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1)经常性支出:

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必须的支出(消费性)

(2)资本性支出:

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的支出

2.分类意义---便于确定资金来源

A.经常性指出来源于税收B.资本性支出来源于税收或国债

(1)经常性支出----税收

(2)资本性支出----税收或国债

(四)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

(1)预防性支出

(2)创造性支出

2.分类意义----便于考察政府行政效率(创造性支出比重越大越好)

(五)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程度分类

(1)可控性支出

(2)不可控性支出(如社会保障)

2.分类意义---便于考察政府的调控能力(不可控性支出比重越小越好)

(六)按财政支出是否具有直接补偿性分类

(1)购买性支出---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如:

社会保障、财政补贴、捐赠)

2.分类意义

(1)便于考察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A.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①直接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状况

②直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B.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①直接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

②间接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总供求的平衡状况

(2)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

A.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及经济组织的效益约束作用(可控的,双方都注重效率)

①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作用----硬化

②对社会经济组织的效益约束作用----硬化

B转移性支出对政府及经济组织的效益约束作用

①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作用----软化

②对社会经济组织的效益约束作用----软化(没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

2.财政支出原则

一.量入为出原则----总量原则

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结构原则

三.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资金使用原则

3.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一.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效益的含义:

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含义:

在安排财政支出之前,对财政支出的所

费与所得对比关系预先进行分析,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三)财政支出效益的构成

(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指财政支出的规模效益

A.财政支出总量与国民经济发展匹配度

财政支出与GDP匹配度=当期财政支出/当期国民生产总值×

100%

B.财政支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

财政支出贡献率=当期GDP的增加值/当期财政支出总额×

C.财政支出的公共产品产出率

财政支出公共产品产出率=当期公共产品总额/当期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结构效益----指财政支出项目间的组合效益

A.直接经济效益指标

B.间接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