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5435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

《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雪私记蒋寅先生Word文档格式.docx

道德品质上互相规劝,学习上互相帮助、支持,决不可互相妒忌和搞小动作。

同学之间应该多交流。

不要把材料当成学问,而搞材料保密。

这说明心肠狭窄。

学者应该大度和开阔,不畏人批评。

妒忌别人则塞其受益之路。

勤奋"

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

但也要掌握节奏,善于生活,兴趣广泛一些。

布置一些课程,有具体要求。

但自己要多接触外国文学及现代文学。

注意学与思的关系。

学再多,不思也不成为系统的科学知识。

学是积累,思是消化。

对博与专的问题一直有争论,可以各存己见。

但基本的东西一定要掌握。

谦虚"

青年人总是有点骄傲的,这是自信的表现。

但要掌握分寸。

如果一点也不表现自己,那是学术的"

乡愿"

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发现错误一定要改。

谦虚不难在一张白纸,难在小有成就时。

我年轻时走了一段狂妄的路,是五六十年悟出来的经验。

二.关于学习内容。

(1)第一年读六部书,都是唐以前的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是对后世文学有深刻影响的,学经典同时就学习了经学史、史学史、思想史。

每部书规定不同形式的作业,要达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水平。

让老师审阅与自己投稿听便。

(2)取得学位前的考试三个内容,马列经典著作,写篇读书报告;

经史子集,综合考试。

外语,第一外语一定要达到听说读写四会;

第二外语,借助字典可阅读。

(3)学位论文要求研究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可以各自酝酿一个题目,一定要有质量。

最后,在两星期内交三篇自传,一篇白话,一篇文言,一篇外语。

(按:

是日谈话有录音整理,见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1985年3月9日

(寅汇报硕士期间的课程)课开得稍多了些,太快了点。

作为博士生不会这么要求的,博士生不仅要读,还要有研究成果。

博士生外语一定要学好,入学后不可能再搞外语。

我是主张博士生入学后不学外语的,所以考试成绩一定要好。

必须充分理解外语的必要。

要看到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与外国学者交流、带留学生,都要外语好。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博士,连一门外语也不会讲,怎么行?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学好外语。

1985年3月21日

平时生活各方面都要注意。

人的知识水平是与道德修养成正比的,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在品德方面有让人指责的地方。

(谈到与日本留学生一起练口语)与外国人相处时要做到不卑不亢,不要有辱国格人格。

对友邦人士礼貌客气是必要的,要尽力帮助他们。

1985年3月28日

(寅呈交重抄的自传)我并不是为几个字的潦草而不满,照说你的字也算工整,那几处连笔也不太过分。

只是我要培养你一丝不苟的作风,要养成你的工作态度。

我年轻时写小楷,抄晦闻(黄节)先生《咏怀诗注》,一字不苟。

你以往的作业我也看过,似乎太草草了,都没很好地修改和检察。

这在我是决不允许的。

我的研究生,书写每个字都不许潦草。

你看,这是莫砺锋的还书条,他的论文每个字都是这样。

(问引用常见书或只引几个字是否也必须注明版本、页码)各种杂志有不同要求,而且到今后你们对文献熟了也无所谓,比如《毛诗》可说诗曰、笺曰,但目前一定要核对查明,养成习惯。

学的东西广,将来不知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前辈基础扎实,刘弘度(永济)先生一生对《庄子》下过很深功夫,但不写东西,只是诗词中时时表现出庄意。

我曾经问过他,他说:

你以为读了书一定要让人知道吗?

这话说得多好啊!

(寅问《戴叔伦诗集校注》可否交出版)目前学习紧张,可以不忙出版,等放些时日补充成熟。

前辈为学不轻示人,必待养成。

(寅说写文章常觉不能把握论题)做学问须有悠游含润之功,要在里脑子玩味思索。

日前有个老同窗编《金陵诗词选》求序,我应下,构思再三不满意。

先从六朝繁华说来,过一两天,早晨忽有新意,于是静坐凝神半晌,觉文思条畅才动笔,从交游说起,论及两人关系,这样就比较亲切。

(寅呈译著《郁达夫--他的青春与诗》,题"

程先生雅正,学生蒋寅敬赠"

)做老师便什么都要教,有关行款、方式我也应该告诉你。

象这样的关系应称"

千帆先生"

,或者"

千帆吾师"

,"

雅正"

是同辈之间的客气说法,前后辈应用"

教正"

或"

惠正"

当然,我不是怪你。

怎么写都可以,只是一些老传统不可不知。

1985年4月11日

读书和研究最好几个题目并行,这可以互相启示,互相贯通。

我一般是这样。

拼命突击一部书,当时虽然很明白,但不久就会忘掉。

你现在读《诗经》,可以和《楚辞》、《文心雕龙》一起参读,《文心雕龙·

辨骚篇》便有对屈原的评价,可以帮助你了解古人的观点。

博士论文要有开拓性,或者在别人零碎不成熟的研究上建立体系性的成绩。

不管是五十万字也好,十万字也好,总要有个体系。

(张宏生说太早定题目容易撞车)撞车当然不好,但如果你估计大家水平差不多,那就不要紧,可以比一比。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你是破汽车怕撞,要是坦克车还怕撞吗?

(笑)当然,如果别人已做出相当的成绩,估计不可能超过,或不可能有大突破,那就罢了。

莫砺锋本来要作《朱熹研究》,后来听说钱穆写了一本朱子传,撞钱穆是撞不过的。

(张宏生问王国维笺《水经注》应不应该买)王国维似乎未搞《水经注》,或为批戴震注本。

近来段熙仲先生将杨守敬校注的《水经注》逐条核对,以八十多高龄每天去南图查阅古籍。

杨氏所见书今天都能见到,这部书出来,大概会是最好的本子了。

段先生经学名家,南师却不培养接班人。

可惜现在再培养,他也没精力了。

刘永济先生曾对我说:

千帆啊,我现在是所为不及所欲为。

先生长我二十多岁,现在活着要有九十多了。

我现在精力不济,只想全力培养你们,让你们一齐来搞,不比我一个人搞好吗?

我从刘先生二十多年,得他教益最深。

刘先生最精《楚辞》,《楚辞通笺》可备一本。

出语极精,深有意味。

《唐人绝句精华》也好,只短短一二句评语,却讲得极好。

俞平伯《词选》也是,所谓南人得其英华,北人穷其枝蔓。

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注》部头超过刘著一倍,征引极博,但阐发不及刘精深。

博士论文不宜搞一个作家研究,应取一个诗派或一段文学史最好,因为这可锻炼和表现出综合概括能力。

莫砺锋做了江西派,江湖派、韩孟元白或大历都可以作文章。

你若做韩,我告诉你一句话,韩愈是要将不是诗的东西硬做成诗,而且要人承认它是诗。

这是我几十年得到的结论。

(张宏生打算博士论文做僧诗)僧诗无甚高处,而且一般僧人于释理也不深,诗中典故却有些。

《藏经》很好找,但读到熟悉要花不少时间,这样太不值得。

明确自己的文学研究中心,就应注意文学方面的内容。

作为文学研究者,对哲学史、思想史是必须了解的,比如曹虹要搞六朝文学,必须熟悉三玄,把这搞通后可以从哲学和文学的关系作深刻研究。

(张宏生的读书报告准备比较《诗经》和汉乐府的爱情民歌)还可以下推到南朝民歌,其商业特点和市民习气同早期民歌不同。

还要注意地域问题,可看《汉书·

地理志》《乐志》等,注意论地理、人情的部分。

《风》为北方诗,汉乐府也有北风,南朝乐府是长江上游,有地域色彩,这似乎还无人注意到。

1985年4月19日

(寅汇报论《诗经》忧患意识的报告)忧患意识在《诗经》许多诗篇里表现出来,但具体作品产生于何时,是忧的什么,要落实。

这就要注意作品的写作年代。

古代文学这点很要紧,非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去解释。

解决问题与下结论要设几个驳难,怎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985年4月25日

(寅博士论文想作"

闺怨诗研究"

)这个题目太小,而且难有开创性,不易见水平。

辑佚很有意思,我想招一个古典文献方面的博士生,就做《清代辑佚书考》。

曾有郭恭伯专门研究大书,作《四库考》、《大典考》、《宋四大书考》。

(问辑自《大典》者可否信其完璧)不可,这要看馆臣主学官的学力、态度。

而且辑佚容易出错,古人修书,同书称"

同前"

、"

同上"

,一旦漏刻书名,则二书混一。

陈寅恪著作引书从不用这类字,宁愿繁复抄写,就为不致出错。

甚至阿拉伯数字也不写,必用汉字大写。

(抽陈书举例)随便翻一下都是。

1985年5月9日

(张伯伟论庾信《枯树赋》到王渔洋《秋柳》)这个题目有意思。

中国文学的继承性很强,一个故事一个意象后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自觉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模仿,可以再找些例子,包括戏曲、词、小说最好。

这样证成其说,文章显得丰满,也显出它不是凭空而出,而是有着历史的沿袭。

文章要尽量写得精,只拣最需要、不说不可的话说。

一般的话简而精说,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

呵,三个层次。

(谈到新方法)刘再复、林兴宅两位思想很新,肯探索,而且决不是哗众取宠,是严肃的。

文学所以刘为所长,也显出新生力量的活力。

但他们的文章,总有点与具体文学现象不合。

当然有些地方我不懂,对中国文学我还算较熟悉,看他们的理论总不能和文学现象印合。

我也在探索,寻求新方法新路子,我也不喜欢把眼光局限于某一处。

即使写很小的问题,我也喜欢站在高点看它,从中阐述些大问题。

比如《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虽然是讲一首诗,实际是说杜甫是怎样觉醒的。

杜甫的现实主义的转变,是他自己的自我发现,猛醒到社会。

我自觉才弱,也无能力写很大问题的文章。

要我写那种很抽象空洞的文章,我是不敢。

我愿从具体问题入手,上升到一定高度,历史主义是不可少的。

(我说目前新思潮是逻辑主义倾向)逻辑主义是需要的,光考据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尤其是上古,文献太少。

顾颉刚先生曾考老子--当时曾有考老子之风,但他对我说,材料太少了,没办法。

是啊,这几条材料,你这么组合就是这一观点,他那么组合又是一种说法。

现在根据老子的思想倾向,认为是战国人,实际是思想史问题。

这就是逻辑方法,但逻辑方法也不能抛开历史,否则就成了唯心主义。

不管当前是怎样的倾向,要宽容一些,允许大家探索。

学者心胸应该广阔,要善于把一切有益的东西吸收过来,发挥作用,"

偏见比无知更有害"

(曹虹说有人主张《诗经》成于一人之手)读古书要有历史知识,有时常识的判断是最准的。

《诗经》不说内容涉及几百年,就是风格也决不同:

周颂最古奥,其次大雅,小雅和风很接近,但二南和秦又不同。

《汉书》《地理志》《乐志》说音乐与地域的关系是清楚的;

《左传》季札观乐,指出音乐也各国各异,说成于一人之手是很难说服人的。

当然,他有他的推证,就像顾颉刚说禹是一条虫,若说禹是某以虫为图腾的部族尚可,说是虫就谬了。

上古文献少,须加以分析。

陈寅恪是很幽默的,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他说寅恪平生不敢读三代两汉之书。

前些日子去苏州开会,见到钱仲联先生的博士生,他三年就专攻清诗。

钱先生每周挑大家代表作讲,这样三年下来,清诗可以很熟。

但教课就不行了,因为三年硕士也读清诗,清诗之外,中国文学史只有大学水平,那怎么行呢?

他觉得我所说与钱先生不同,我说:

和尚进庙门,各修各家道,每人都有自己的路。

我们布置的作业,周勋初先生要你们写的,和郭维森先生的方式就不同,这样你们就接受了不同方式的训练。

这是力学上的应力试验,让你受各种强度的考验,适应各种要求。

莫砺锋就是因为念过先秦著作,现在讲汉魏六朝文学,自然就懂了。

他没上过大学,念先秦典籍打基础的好处,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受益。

台湾张淑香《李义山诗析论》不错,讲的不少东西是我没想到的。

我对李义山下过功夫,一看懂了,真是特别高兴。

古人所谓相悦而解,是非常愉快的。

这本书你们可以看看,里面运用了许多当今西方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俱全,读一读可以了解别人是如何研究古典诗歌的。

不过也要注意,理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取出张书)你们看,这首《春日寄怀》,用理论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它恰恰是李义山写得最差的一首诗。

1985年5月23日

现在研究新方法,是个好风气,否则文学研究就会像"

四人帮"

时那么僵化。

(张宏生说叶嘉莹讲词注重各人独特之处,而国内分析作品则将个性变成共性)这是原则问题,但也是修养问题,叶嘉莹、缪钺、沈祖棻讲词都有特色,就是细。

他们除了能讲,也能写,深知其中甘苦,才能讲到点子上。

文学是人学,归根到底,还是要归结于情感的表现。

现在杂志省级以下的,文章公式化很强,都是一个模式。

每篇作品有独特的构成,分析也要各异,根据不同的作品作不同分析。

我《古诗考索》的文章讲诗,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虽然解放前我从未接触马列主义,但写文章也没有模式。

解放后,尤其是来南京以后,我有意识地探索新方法,力图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一般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只要不是教条地对待它,不搞得僵死,那它是有可以包容一切的宽容的。

只是我有个忧虑--所谓"

小民之忧"

,就是引进新方法,不能使文学研究变成美学和哲学的素材或工具,那样就颠倒了主客关系。

这里有个重点所在,即不将文学搞成哲学理论比如控制论的印证。

引理论解决文学问题和用文学来印证哲学是有不同的,要从具体的作品出发,抽象出理论,发展理论。

当今搞古典文论的人,搞来搞去是研究古人怎样批评,而不自己进行批评。

只是从古书中找些名词术语加以说明,不研究它出现时对创作的指导意义。

因为这就牵涉到创作,而一讲到创作,许多人便束手无策了。

他们研究刘勰、钟嵘、严沧浪、王夫之,却没有人自己成为刘勰,这就是不从文学出发研究的结果,也是古代文论研究上不去的原因。

写批评史,王国维以后,自己不能成为一章,比如蒋寅的文学批评。

这一点胡适之就好,不管人们怎么骂他和指责他,但他确实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主张,在批评史上应该列出一章。

念《文选》看李善注是主要的,文选学大部分是李注学。

骆鸿凯的书条例不全,有名词不适当的地方,可以考虑补订它,自己琢磨一些条例。

1985年5月25日

文学史教学将史与作品分开,很不科学。

讲作品时又要顾到史,结果作品讲得不深。

讲史总穿插作品,逻辑发展交代不清楚。

而且划分成若干段落,每人一块,互不干涉,将历史上一些文学现象割裂了。

讲到陈子昂学生不会想到阮嗣宗,讲到陶渊明不知道唐代的、宋代的甚至近代的陶渊明。

文、史应分开,青年教师先讲史,给外系普通班上,掌握通史,然后回中文系讲作品,再讲史。

这样反复上升,各方面的能力都培养了,史培养了逻辑、历史的能力,作品则提高了鉴赏力。

教师讲课要体现出个人风格,要讲自己的心得,大路货学生自己可以看书。

写文章都有风格,为什么讲课不呢?

讲课也是艺术,以前的先生便是如此--当然不一定要学。

季刚先生口若悬河,有问必答,广征博引;

辟疆先生口齿不捷,讲话经常颠三倒四,学生号"

语无伦次"

,但你上他家请教问题,他要你在书架上取某书某书,六七部书摊在面前,一一指点,问题自然解决。

瞿庵先生则至为平易,上课讲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拍桌子:

好!

平时带学生出游赋诗,考试有时出如《金陵怀古·

鹧鸪天》十首的题目。

讲课讲得生动是好的,但必须有个性。

1985年6月6日

《文史知识》约我写文章谈治学,我就自己感受说有两点。

其中一点是能与知、感与知相结合。

首先要熟悉作品,先有爱憎然后有好恶,熟悉作品,与作家心灵沟通,爱上他,才能进行评价。

还要创作,知甘苦。

拟古和模仿首先是学习,模仿到最后总会走出来的。

任何有才能又不脱离生活的作家,最终都会从模仿中走出来。

当然,没有才能的作家就窒息了。

如周美成词,方千里等人有和周词,但无价值。

又有作步周词的,也失败。

周仍然是周,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

苏东坡学杜,早期《荆州十首》显然是学《游何将军山林》,但见功力,已显示出诗人的天才,只未见风格而已,后来就不同了。

拟古和模仿除诗人本身的创造外,也有时代影响,陆机和古诗,有骈偶风,不是古诗平行之式。

陆机正出于单偶交变时期,诗也略见。

江淹的拟古则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是像陆机一句一趋,而是得其精神,但也受齐梁风气影响,显出清来。

总之,模仿是必要的,朱自清有拟古诗,是黄节先生的作业,一句一拟,是下功夫的。

朱先生讲诗作诗有意思,是下功夫熟悉的。

(寅说拟古有竞争心理)那是出于崇敬古人,要与之竞赛的善良愿望,它正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事实上大家都有意学习古人并要超过前人,杜诗多用前人句,仇注一一注出,有些嫌琐碎和无意义,但目的是为创作提供比较和借鉴,并非如今人注解之明意而已。

博士论文不宜做作家研究。

当然,像刘后村,做个论文分量足够了,但问题是水平不够。

因为有现成的框子可套,不外乎编年谱、考证等,而做一段文学史需要具备各种能力。

曹虹可考虑一下南北朝文学与批评的关系问题,因为现在都各自立论,很少从两者的关系及原因着眼。

(曹虹说在考虑南北文化迁移的问题)是的,这个问题要联系到当时文风的不同和地理的差异,刘申叔的文章只是开了个头,还大可研究。

佛学也是重要的影响。

(张宏生问唐末江湖诗人似与南宋江湖派有共通之处)但有重大的区别你考虑过吗?

前者依附于藩镇,而后者是依附于官僚的,如姜夔就依附于范成大。

唐代俸禄重外轻内,宋代南宋是重内轻外,文官地位高,待遇优厚,退休后往往购庄园养老。

唐人题庄院园林的诗不多,而宋人极多。

毛主席诗词,尤其是词的确开拓一境,为历来所无。

为他人所不及。

寥廓江天万里霜"

,有清刚之气。

博大胸怀与革命斗志融会,气魄、功力非梦窗等可望其项背。

白描尤其出色,可达南唐中主、后主的境界--不恰当地比喻一下。

当然,后来发表的一些不甚好。

1985年6月20日

(寅告刘崇德在辑唐佚诗)辑佚补缺的工作是不断可以进行的,但注意,辑佚所得的材料常不是什么重要的。

《全唐诗外编》王重民补的敦煌诗,只有《云谣曲》和《秦妇吟》是有价值的。

宋本张祜集的发现是较重要的,其他零星的就不甚重要了,至多对考证有用。

科研首先应该着眼于基本材料,从中发现问题。

一味追求新材料,会走到"

红学"

考证的路子上去。

科研有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努力证明自己的解决不错。

只说努力,因为不一定就对。

我不主张一进学校就做论文,那么除了论文之外就一窍不通,毕业后不能教书。

况且只有文学教授、文学史教授,总没有唐代文学教授或大历诗教授。

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我要让你们学课程,读几部专书,就是要你们在做论文之前写几篇各种形式的文章,打下基础。

(寅提出想做大历诗研究)大历贞元正是两个高峰之间的波谷,很少有人注意,是可以做的。

但要设想个好的角度去做,要让人耳目一新。

还有,我看要注意到当时文化的各个方面,像树剖开看年轮,看其横断面,也是有意思的。

当时的诗和古文似乎并不相关,是各管各的发展着的。

《万历十五年》可以读一下,这写法是尝试性的,很有意思。

写了四个政治、哲学方面的代表人物,通过他们来展现晚明的腐朽。

1985年7月10日

(吴小平请写学术自述)我从不写自传。

我替别人写过,刘永济先生传。

自己才做那么点学问,就谈什么治学,实是抱愧。

何其芳写诗不多,但谈自己诗的文字多,有人讥之。

何其芳尚且如此,我更不敢了。

等我死后,别人如果以为还值得怀念,比如蒋寅跟我几年,如果有一些值得回忆的东西,那么你可以写,但随你怎么说,我是听不见了。

(笑)

(寅讲戴伟华指出寅赏析文章中的毛病)你们这些同学能互相坦率地批评,是很宝贵的,应该这样。

以前汪东先生与吴瞿安同在南大任教,都教词学。

汪东在讲义中直言"

此处吴瞿安言之非也"

两人同乡同事,平时文酒交欢,是好友,但学问上是非分明,不互相吹捧。

(寅谈及正在写的李珣词赏析)《花间词》不太好讲,太平太浅,它把一切摊开在你面前,你怎么办?

那完全是一种朴素的纯真,不像梦窗、碧山、稼轩,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你可以先写,然后我看看。

全盘承受老东西是不行的,那样会钻在里面跳不出来。

只有吸取前人搜集材料及考订的方法,使学问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另开辟新路子,研究方法论。

这样才能超过前辈,有所成就。

据我对你们的观察,你们现在搜集材料,考证、分析作品的能力已初步具备。

现在你们要学会领会艺术风格,这非要涵咏吟味,才能深有所得。

唐诗和宋诗不同,读多了宋诗,就会不满唐诗。

唐诗固有许多宋人不可及处,但与宋人比,唐人显得笨拙,唐人对仗多僵硬,而宋人则活脱。

就作家而言,苏黄同为大家,但不同,苏浅黄深,苏尽管学陶,终浅,陶深。

苏东坡对一切都满不在乎--要在乎他早死了。

坡诗如浪涛澎湃,但较浅,只是在上面翻滚。

要说黄山谷诗,是好。

(寅说爱他七律)七律当然好,五律也不错,结构的跳荡,大开大阖,读了上句你根本就不知下句的,每以奇出。

(寅说陈永正的选注不错)杜苏黄这些大家遗产好,所以注释并不费力,倒是要看选,能否选出代表其风格的佳作,选家尤其重要。

(寅说论戴叔伦诗时,所分析作品皆为古人所选,真感到古人了得)如果一首诗同为几个人所选,那么一定是好诗。

但各个人选此诗的眼光是不同的,姚鼐的,王渔洋的,王夫之的,各人的评价也不同。

你要看到他们的不同,就能从各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它。

(寅说不会写赏析文章,找名家之作看,也是各有风格,并无程式)讲诗词是很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讲法。

每个人的理解是讲的前提,现在讲接受美学,实际上中国古代"

诗无达诂"

就是接受理论的问题。

达诂即众所通达接受的解训,这是不可能的。

每人的批评,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是近似值,而不会是绝对值。

即使是作者本人对作品的解释也不能达到绝对值。

因为作诗只是一时的情思,时过境迁,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很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前辈讲词与今人不同,是意在作法,示人以学词门径,故往往讲到肯綮。

今人专在评论,由于不懂创作,常有隔靴搔痒处。

所以讲词只有学作,懂得其中甘苦。

沈祖棻的两本书,生前并未出版,只是讲稿,也不认为它是什么专著。

但现在出版,当今写的文章还赶不上它。

1985年7月20日

(寅呈李珣词赏析文章)写赏析文章要翻译原文,因为原文很美,翻译很乏味,就像佛家嚼馍哺人。

(寅说光是解释或讲有时文意不顺畅)应该正确处理释与讲的关系,我改的地方你可琢磨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