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522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宣城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文科综合试题

第I卷选择题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要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

该现象说明当时

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

B.兼并战争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C.传统的政治体制正在瓦解

D.诸侯王国积极推广郡县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若干诸侯国不再分封血缘贵族,而是派遣行政官员管理,这表明原本分封制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正在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故答案为C项。

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土地制度等,而材料强调传统的政治体制开始崩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项;春秋时仅仅出现了县和郡的形式,材料没有反映“积极推广”,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再结合分封制崩溃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

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出任吏部官职者必须精通谱学,有利于在选拔和任命官吏时根据世家大族的出身作出安排,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故答案为A项。

当时政府没有加强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在选官制度中注重出身,结合所学可知应当是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

3.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

这反映了宋代

A.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B.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

C.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朝统治者实行尊道、礼佛、崇儒的三教并行政策,因此将佛诞和老子的诞辰也作为法定假日;从材料中的“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来看,佛教和道教地位下降,说明宋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皇权的变化,排除B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中只能看出佛诞和老子诞辰不再是法定假日,不能得出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的结论,排除。

4.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

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

这说明洪武年间

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

从材料中的“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来看,说明当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因此政府多次重申海禁政策,且越发严厉。

故答案为C项。

实行海禁政策期间官方对外贸易仍然存在,排除A项;清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

【点睛】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但必须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朝贡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清朝在广州设十三行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也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中外来往。

5.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以后两国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分别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如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均以外文为准。

1862年英文同文馆设立,随后法文同文馆也设立。

由此可见,同文馆设立的目的是

A.推动外交的近代化

B.开启教育的近代化

C.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D.维护政府统治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中外交涉中发生文词争议以外文为准,则不懂外文会损害清政府的利益,因此设立天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是为了维护政府统治利益。

故答案为D项。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设立天文馆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外交近代化,也不是为了开启教育近代化,排除A、B项;设立天文馆培养翻译人才,与践行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排除C项。

6.读1896-1937年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材料选自关捷《1896-1945年中日间书籍翻译之考察》

据此可知

A.中国图书市场较大

B.中日关系日趋缓和

C.日本哲学水平较低

D.中外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中国每年翻译的日本书籍数有一定增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书籍较多,特别是应用和自然科学类书籍增长幅度较大,说明这一时期随着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锐,中国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制度、试图自强实现自立的愿望更加强烈。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图书市场状况,排除A项;从时间信息来看,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7.1938年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时指出:

“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同时他采纳朱德的建议,在南岳举办一个国民党游击干部训练班。

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

材料表明

A.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B.国共两党坚持了团结抗战

C.中共已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国民党放弃片面抗战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蒋介石采纳朱德的建议,以及“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反映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故答案为B项。

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是在武汉会战结束后,排除A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国民党抗战路线的变化,排除D项。

8.195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

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

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

以上现象表明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C.苏联技术援助的成效巨大

D.生产关系调整意义重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生产力得到解放,材料中的现象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变化,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排除B项;农业发展的成果与苏联技术援助无关,排除C项。

【点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工商等经济领域实现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或全民所有,消灭私有制的存在,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农、工、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9.罗马在公元前367年设立内务大法官的基础上,于公元前242年又增设了外务大法官,专门处理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事务。

外务大法官的设置

A.标志着万民法的形成

B.保证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推动了罗马帝国的诞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共和国在扩张版图的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罗马市民与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财产纠纷越来越多,因此需要设立专门处理此类事务的外务大法官。

故答案为C项。

万民法形成的标志是罗马法打破只适用于公民范围的界限,排除A项;外务大法官的设置是适应罗马扩张的需要,排除B项;罗马帝国的诞生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扩张的结果,排除D项。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10.宪法规定总统与国会间的外交权争议应由最高法院来裁决。

但自美国成立以来,最高法院一直以这一争议属于“政治问题”,司法裁决不应介入为由,采取回避态度。

在非做判决不可的几个涉及外交权的案例中,法院做出的判决对总统比较有利。

这表明美国

A.分权制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1787年宪法得到理性实践

C.联邦法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三权分立体制已经被打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最高法院没有轻易行使1787年宪法赋予的裁决权,说明美国对于宪法的实施也是根据政治实践作出理性选择,是根据现实需要审慎实践宪法的规定,而不是完全照搬宪法的规定。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美国行政效率,排除A项;美国三权分立互相制衡,联邦法院不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C项;最高法院仍然拥有法律规定的裁决权,没有打破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

11.1942年11月,苏联发布了《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根据这一决议,国家粮食采购部的特派员追讨农民所欠义务粮时,可以不经由法庭直接没收农民财产。

这一法令的颁布,改变了1937年确定的以司法手段处理没收农民财产问题的规定。

造成这一变化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苏联卫国战争的需要

C.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D.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2年11月”来看,苏联发布《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是为了筹集粮食支援苏联卫国战争。

故答案为B项。

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在1929年,排除A项;这一时期苏联国内没有出现阶级矛盾激化现象,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自1928年实行“一五”计划后逐步形成,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2年11月”,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确定答案。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为支援前线,苏联发布《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通过一切方式筹集粮食。

12.法国积极推动以法德为核心排除英国的西欧联合;1959年,总统戴高乐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1964年,戴高乐在拉丁美洲走访了十一个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这表明了法国

A.加强了外交的独立性

B.力图担当大国责任

C.积极推进经济区域化

D.全面对抗美国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总统戴高乐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等信息来看,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法国外交力图减少受其他国家的干扰,努力加强外交的独立性。

故答案为A项。

法国不是“大国”,材料所述也不是为担当大国责任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戴高乐与拉丁美洲十一个国家签署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不是为建立区域经济组织,排除C项;D项“全面”说法绝对,法国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成员,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