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5183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II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的语言通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

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

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

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

“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

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

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

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

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

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

B.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

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

C.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来源,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

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

D.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无严格规定。

B.杜甫的七绝《赠花卿》,就是《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这充分说明唐代就是伶伎直接拿文人诗歌来配乐歌唱的现象。

C.词具有单纯的抒情性,主要是抒发男女欢爱、相思别离等更具个人性的、日常化的情感,在苏轼、辛弃疾那种“豪放派”出现以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

D.词的长短句格式,不仅是抒发情感的需要,更是音乐旋律的需要,而音乐旋律是决定词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主要代表的更重要的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

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

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

B.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

C.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D.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起先它规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

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

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

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

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

问题在人。

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

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

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

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

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

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

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他定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

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

“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

校工惜之,他答道:

“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终身不再吸烟。

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

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

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

当时人们常说:

“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

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

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

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了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

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

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

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

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

“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

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

”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

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

张伯苓始终不应。

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

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

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

“伯苓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

他说:

“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

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

“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

“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

当许

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5.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4分)

6.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一国家”关系的理解。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心与手

[美]欧·

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

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

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

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

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

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

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

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

“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

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

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

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

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

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

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

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

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

钱总是生翅而飞的。

你也清楚在华盛顿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

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

”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

”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

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

“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

去了。

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

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

你们谈够了吗?

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

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

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

”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

“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

”另一个问道。

“年轻!

”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

你真的看准了吗?

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

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

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

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

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8.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

9.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

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

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

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

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

号令明肃,城中宴然。

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

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

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

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

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

帝尝从容言:

“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

”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

达固辞。

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

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帝觇之,大悦。

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

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

福寿发之,达亦不问;

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

后果败,帝益重达。

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

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

在军,令出不二。

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

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

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注释】也。

帝尝称之曰: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

徐达传》)

【注释】雍雍如:

和睦融洽或气氛融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B.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

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C.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D.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多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

一般晚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直呼其名。

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取字。

B.拜,按一定的礼节擢升官职,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又指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

本文取前者之意。

C.右丞相,古代官职,丞相之一。

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及明初有中书右丞、中书左丞。

从历史上看,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但也有例外。

D.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分别负责教习太子文、武及保护其

安全。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率领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

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

B.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D.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徐达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

①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②帝尝从容言: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作者曾经到过秋浦,故地重游,倍感亲切,表达了对秋浦的喜爱之情和亲切之感。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

后者写出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评论列子虽能“御风而行”,免于步行,可是仍需凭借风才可以,还是有所依靠的句子是“,。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不奢求名声传播到诸侯之中,写出了自己出山效命之前甘为一介农夫无意功名的心态。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

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②自从他在学校作文比赛上获得了一等奖之后,他便爱上了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连续在校刊上发表了多篇作品。

③当我班在“五四”歌咏比赛上成功晋级的消息传来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弹冠相庆,为自己的辛苦训练终获成果感到高兴。

④犯罪嫌疑人在受审时闪烁其词,侯局长断定其中必有隐情,因此,决定为避免夜长梦多,连夜突击审讯。

⑤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⑥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A.①②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早读课上,班主任经常背着我们和语文老师在教室外面时而嘀嘀咕咕,时而哈哈大笑,不知道他们在讲些什么。

B.在如何解决朝核问题的立场上,美国愈发陷入自己的逻辑误区而无法自拔。

显然,朝核问题,既是美国有史以来面对的最为复杂的问题,也是它难以凭借单方面力量解决的问题。

C.专家认为,军队建设要根据国家的现实经济状况出发,控制军队员额及武器装备的数量,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的,机动灵活的现代化军队。

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围绕太阳呈彩色环形的光现象。

有的人则赋予了它一个诗意的别称:

神光。

雪后的晴天容易出现“神光”,其道理跟雨后出现彩虹如出一辙。

A.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

B.它的出现让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