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5025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实验

实践

合计

绪论

(土壤学部分)

2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第三章

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四章

土壤水

5

第五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第六章

土壤的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

4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八章

土壤养分循环

第九章

土壤耕作和管理

1

(土壤地理学部分)

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第十章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第十一章

盐碱土

第十二章

初育土壤

第十三章

山地土壤

第十四章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土壤学部分)

本章重点、难点:

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学要求:

需要牢固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了解土壤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认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习题要点:

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肥力?

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的重要意义?

3、土壤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2、土壤矿物质组成

习题要点:

土壤矿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第二节粘土矿物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如何?

第三节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

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

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

什么是风化作用?

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如何?

本章重点、难点:

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

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

本章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与岩石、矿物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通过风化作用将岩石逐渐解体的分解破碎的过程,了解各种风化作用的类型、作用特点、风化产物以及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了解岩石风化物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搬运一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了解土壤矿物质的矿物学和化学组成,掌握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种类和特性,了解非硅酸盐粘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以及我国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哪些?

何为有机质土壤和矿质土壤?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1、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

2、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

3、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节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1、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

2、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

3、土壤腐殖酸的分组

4、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土壤腐殖酸的性质有哪些主要性质?

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2、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3、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

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有机质的基本元素和化合物组成,腐殖质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腐殖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腐殖质的概念及其异同,了解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有机质的基本元素和化合物组成,腐殖质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重点掌握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腐殖化系数的概念,掌握土壤有机质的管理措施。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一节土壤三相组成

1、土壤的密度和容重

2、三相组成和孔隙度

何为土壤的密度和容重?

土壤孔隙度是如何得到的?

第二节土壤质地

1、土粒和粒级

2、各级土粒的组成和性质

3、土壤的机械组成和质地

4、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何为土壤质地?

质地分类制可分为哪几种?

不同质地的土壤如何利用和改良?

第三节土壤结构

1、土壤结构体

2、团粒结构的发生

团粒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第四节土壤孔性和土体构造

1、土壤的孔性与孔度

2、团粒结构的多级孔度模型

3、当量孔径

4、土体构造

何为当量孔径?

为何要引入当量孔径这个概念?

三大基本粒级的性状、几种不同质地分类制的特点、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和土体构造的概念和类型等。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土壤粒级的概念和分级方案的依据,重点掌握三大基本粒级的性状,掌握各粒级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了解土壤质地的含义和几种不同质地分类方案的特点,掌握三种质地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和不良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措施;

掌握土壤的结构性和结构体的概念,不同结构体的特点,着重了解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机制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土壤结构的管理措施;

掌握土壤孔隙、孔隙度、孔隙比的基本含义,土壤孔隙的类型及孔度分级,了解团粒结构的多孔模型和当量孔径的含义,掌握土体构造的概念和类型。

第四章土壤水

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1、土壤水分类型及有效性

2、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3、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土壤水分可分为哪些类型?

土壤有效水是如何确定的?

土壤水分含量有哪些表示方法?

土壤水分含量是怎样测定的?

第二节土壤水能态

1、土水势及其分势

2、土壤水吸力

3、土壤水势的定量表示方法

4、土水势的测定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何为土水势?

土水势有哪些分势?

如何测定土水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何作用?

第三节土壤水分运动

1、饱和土壤中的水流

2、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

3、土壤中的水气运动

4、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5、田间土壤水分平衡

什么是饱和流和非饱和流?

水气在土壤中是如何运动的?

土壤入渗和再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如何计算田间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水含量的表达方式和测定原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有效水、最大有效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土水势的作用,影响饱和流、非饱和流的因素和土壤水入渗、再分布、蒸发过程的特点等。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土壤水的类型,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有效水、最大有效水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土壤水含量的表达方式和测定方法,弄清土壤水能态的含义,土水势及分势的物理意义及产生条件、影响因素及应用范围,了解土水势与土壤水吸力的概念和主要区别,熟悉测定水分能态的方法,如张力计等基本原理,了解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说明什么问题及影响因素,掌握土壤水运动与达西定律的关系,达西定律各参数表达的物理意义,应用范围及影响饱和导水率的因素,着重掌握非饱和流在田间条件下的运动规律,气态水运动,了解土壤水入渗、再分布、蒸发过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掌握土壤水平衡的表达式、各项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影响一个地区土壤水分平衡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第一节土壤空气

1、土壤空气的组成

2、土壤空气的运动

土壤空与大气有何不同?

第二节土壤热量

1、土壤热量的来源

2、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

3、土壤的热量平衡

土壤热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第三节土壤热性质

1、土壤热容量

2、土壤导热率

3、土壤的热扩散率

土壤有哪些热性质?

第四节土壤温度

1、土壤温度的季节或月变化

2、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3、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对土温的影响

北半球的土壤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如何对土温产生影响?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与大气的差异,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以及土壤的热性质等内容。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需要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与大气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重点掌握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特别要理解扩散运动是土壤空气运动的主要机制的原因,以及影响土壤空气运动的因素;

了解土壤热量的来源,要理解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基本的来源的原因,重点掌握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掌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影响土温的因素。

第六章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第一节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

2、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积

3、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有哪些?

土壤表面电荷有哪些类型?

第二节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交换反应

1、离子吸附的一般概念

2、阳离子静电吸附

3、阳离子交换

4、阳离子的专性吸附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盐基饱和度以及阳离子专性吸附基本概念。

第三节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1、土壤吸附的阴离子

2、阴离子的负吸附

3、阴离子专性吸附

阴离子吸附的机理是什么?

何为负吸附?

土壤胶体表面结构和类型,离子吸附、交换、有效度和专性吸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土壤胶体表面结构和类型,掌握土壤的比表面积和电荷特征,了解土壤胶体的双电层理论及其应用,掌握离子吸附的概念,阳离子的静电吸附、交换、有效度和专性吸附的含义和影响因素,以及阴离子的静电吸附、负吸附和专性吸附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第七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1、土壤酸性的形成

2、土壤碱性的形成

土壤酸性和碱性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节土壤酸度的指标

1、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

2、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

3、土壤碱性指标

4、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土壤酸度和碱性的指标有哪些?

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节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1、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2、土壤氧化还原指标

3、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土壤中有哪些氧化还原体系?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节土壤缓冲性

1、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2、土壤酸、碱缓冲性

3、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何为土壤缓冲性?

土壤缓冲性对生态环境有何作用?

第五节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生物环境

1、生物对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适应性

2、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3、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有毒物质的积累

4、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生物环境有何关系?

土壤酸碱性如何调节?

土壤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表示方法和指标,土壤缓冲性的概念、类型和产生机理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土壤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产生的原因,类型,影响因素,表示方法和指标,土壤氧化还原作用的概念,作用和指标,以及影响因素,土壤缓冲性的含义、类型、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了解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和生物环境的关系,掌握调节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措施。

第八章土壤养分循环

第一节土壤氮素循环

1、陆地及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2、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土壤氮的损失

4、土壤氮素的调控

土壤中氮素的主要来源、损失途径有那些?

如何防止农田土壤中氮素的损失?

第二节土壤磷和硫的循环

1、土壤中磷素的来源

2、土壤磷的含量及影响因素

3、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

4、土壤磷的转化

5、土壤磷的调节

6、土壤中硫的循环及转化

土壤中磷素的来源有哪些途径?

如何高效施用磷肥?

第三节土壤中的钾钙镁 

1、土壤中钾的形态和含量

2、影响钾含量的因素

3、土壤钾的转化

4、土壤中的钙和镁

土壤中钾的形态和含量如何?

土壤氮素的来源,土壤氮素各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有机氮的矿化,铵的硝化,无机氮的固定和铵离子的矿物固定,反硝化、淋失和氨挥发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植物所需营养的种类,养分循环的大体过程,陆地和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了解土壤氮素的来源,掌握土壤氮素各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和条件,重点掌握有机氮的矿化,铵的硝化,无机氮的固定和铵离子的矿物固定,反硝化、淋失和氨挥发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进行土壤氮素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了解土壤中磷素的形态,掌握土壤磷素循环和转化的过程,重点掌握土壤磷素固定的原理及提高磷有效性的途径;

掌握土壤钾素存在的形态及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钾素固定和释放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一般了解硫、钙、镁的来源、形态、转化和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第九章土壤耕作管理

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1、耕作的概念

2、耕作的基本作业

什么是土壤耕作?

第二节土壤力学性质

1、土壤粘结性

2、土壤粘着性

3、土壤塑性

4、土壤胀缩性

5、土壤耕作阻力

本节介绍了哪些土壤力学性质?

第三节土壤耕性和耕作管理

1、土壤力学性质与宜耕期的关系

2、土壤压板问题

3、水田土壤的粘闭及其防止

4、轮作与培肥

土壤力学性质与宜耕期的关系如何?

如何防止土壤压板和粘闭?

耕作、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和塑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耕作的概念和目的,了解常用的耕作作业方式,掌握土壤的力学性质,重点掌握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和塑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土壤耕性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土壤力学性质和宜耕期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压板和水田土壤的粘闭的含义及其防止,认识轮作和培肥对改良耕层结构的意义。

绪论(土壤地理学部分)

第一节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与土壤地理学

第二节土壤与土地的关系

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的概念、土壤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土壤壤发生学及土壤分类学与土壤地理学之间的关系。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及土壤地理学的概念,理解土壤与土地的关系,并理解土壤地理学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应用。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节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发展和现状

第二节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干燥度、风化因子

第三节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植物、动物、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四节母质对土壤的作用(迁移系数、淋溶因子、淋溶值)

第五节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

第六节时间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相对年龄、绝对年龄)

第七节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

第八节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第九节土壤的成土过程(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累过程、粘化过程、积钙、脱钙与复钙过程、盐化与脱盐化过程、碱化与脱碱化过程、灰化与漂灰化过程、白浆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熟化过程)

第十节土壤发生层的表示符号

第十一节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单个土体、聚合土体、土壤剖面构型)

主要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成土过程(概念)、土壤发生层的表示符号、单个土体、聚合土体、土壤剖面构型等概念

重点是生物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影响难点是本章基本概念较多。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重点理解气候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掌握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成土过程。

第二章土壤分类

第一节土壤分类概述(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

第二节中国的土壤分类历史与现状(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

第三节世界土壤分类(土壤发生学分类、诊断学分类、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联合国土壤分类)

第四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五节土壤分类的应用

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土壤诊断、土壤系统分类的概念、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重点为土壤分类的依据、难点为土壤系统分类法的诊断层指标。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中国土壤分类的历史与现状,并理解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土壤分类系统,掌握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诊断特征及诊断层等概念。

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第一节中国的气候

第二节地势与地貌

第三节成土母质风化壳类型

第四节植被因素

第五节人类活动

第六节中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中国纬度土壤带、经度土壤带、垂直土壤带、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正负向垂直地带性、地方性分布规律、中域与微域分布规律)

中国气候条件与土壤形成与土壤分布之间的关系、中国主要成土母质类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隐地带性

重点是中国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难点是了解分类规律的成因。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地势与地貌等自然地理气候特点,理解气候、成土母质、植被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中国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规律。

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第二节 暗棕壤

第三节 白浆土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之间的相互区别。

重点在各种类型土壤资源的性质、存在问题及利用改良途径、难点在分析这些性质的成因、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及白浆土的分布与成土条件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剖面特征,并掌握相关土类合理利用与改良的途径。

第五章棕壤与褐土

第一节棕壤

第二节褐土

棕壤和褐土之间的区别、残积粘化、淋沾粘化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棕壤及褐土的分布与成土条件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剖面特征,并掌握相关土类合理利用与改良的途径。

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

第一节黄棕壤

第二节黄褐土

第三节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理利用

弱富铝化过程、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区别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黄棕壤及黄褐土的分布与成土条件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剖面特征,并掌握相关土类合理利用与改良的途径。

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第一节红壤

第二节黄壤

第三节砖红壤

第四节燥红土

第五节红黄壤土类的利用

脱硅富铁铝化过程、铁铝土纲、黄化过程、表征风化程度的几种指标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红壤、黄壤、砖红壤、燥红土、红黄壤等土类的分布与成土条件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剖面特征,并掌握相关土类合理利用与改良的途径。

第八章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第一节黑土

第二节黑钙土

第三节栗钙土

碳酸钙的淋溶淀积过程、黑土无钙积层的成因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黑土、黑钙土及栗钙土等土类的分布与成土条件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剖面特征,并掌握相关土类合理利用与改良的途径。

第九章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第一节棕钙土

第二节灰钙土

第三节荒漠土壤

干旱土与漠土的气候条件与植被类型的变化造成的淋溶强度或钙积层、石膏层、盐化层在剖面中的层位出现深度的变化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棕钙土、灰钙土及荒漠土壤等土类的分布与成土条件及其亚类划分,理解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剖面特征,并掌握相关土类合理利用与改良的途径。

第十章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第一节潮土

第二节草甸土

第三节砂姜黑土

第四节沼泽土与泥炭土

半水成土与水成土的区别、沼泽土与泥炭土的泥炭层的区别、潮土、砂姜黑土中的砂姜的形成与褐土和黑钙土中砂姜的区别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等土类的分布与成土条件及其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