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501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

十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综述: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总体概述

一个主题——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

三个层面(阶段)——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特点:

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陈旭麓: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

3、从1915—1919,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国所起的作用。

考试说明:

新思潮的萌发:

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知识要点归纳: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①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晚清时期总体的社会状况: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思想文化上——传统思想的束缚,思想专制。

综上说明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②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③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倡导“经世致用”,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概况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华事夷言》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

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①性质:

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②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夷之长技有三:

战艇、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3.意义:

①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4.特点: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没有付诸实践

5、意义: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局限: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

向西方学习是肤浅。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走出国门看世界”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外国列强侵略特别是经济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及思想:

(1)代表人物:

奕昕、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

(2)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即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实质:

是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4、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思想影响:

为西学传播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同时也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深重②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代表及其主张: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局限: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付诸行动。

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改革的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②19世纪末,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③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世界形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垄断和垄断组织出现,资本、原料和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新兴工业国家加入世界争夺的行列,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手段,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2)代表及其主张:

①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A思想主张:

a.宣传变法思想(《新学伪经考》: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

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

(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

B思想的特点:

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C特点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③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D评价:

反映了其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革新,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暴露了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变法通议》《新民说》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a.批判君权论。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b.翻译《天演论》。

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谭嗣同:

代表作:

《仁学》

主要思想: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地位:

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过渡语: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思考:

概括维新派的基本主张——变法图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3)维新思想的宣传与实践

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

焦点:

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背景:

(1)国际局势:

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A两大变局:

a经济上:

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b政治上:

英国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建立文官制度,完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B说明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2)国内形势

A政治: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B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D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2过程:

A公车上书:

(兴起)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两次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康有为1898年上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

原采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采,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

期间,传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

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

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方言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签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光绪皇帝,但遭到拒绝。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康有为、梁后超等人却将它印发全国,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光绪帝百日维新:

(高潮)

●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时间: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精简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进步: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奖励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进步: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进步: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军事:

裁减旧式军队,训练和装备新式海、陆军

进步: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3、失败及其原因:

(1)主观: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形式。

(2)客观:

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3)认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4、影响:

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持的改良运动

①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