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4380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分秘籍专题05 事件类记叙文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①。

“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

”最后一个人类问道。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可能性如何?

“现在接近于零,虽然有误差,但误差范围是有穷尽的。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哭笑不得,“对你来说,这就是希望吧。

“我不抱希望,”最后一个机器人说,“我只会计算概率。

我的工作是帮助人类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物种生存的概率路径。

为此,我需要数据。

“好吧,R47—821,”最后一个人类说,凑上前在机器人的机壳上友好地抽了抽,“我怎么能妨碍你的工作呢?

给我分类吧。

“你叫什么名字?

”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始提问。

“瓦尔,”最后一个人类回答,“瓦尔·

马茨米尔。

“你的职业是?

“应用气候学家,”瓦尔回答,“至少曾经是,这个职业现在要么完全无关紧要,要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你的年龄是?

“冷冻时48岁,所以我现在至少49岁了,主观上来说。

“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都不是。

最后一个机器人停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选项。

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我是最后一个人类,”最后一个人类说,“我就是人口的100%。

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

“你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最后一个机器人重复道。

她的程序只关心物种繁衍。

“不,”最后一个人类说,“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

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

“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不,”最后一个人类突然笑了起来,“你就没有类别,我也没有类别。

我们会一起待在这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在。

直到末日来临,我们也没有类别。

“我有类别,我是女性。

”最后一个机器人纠正道,指了指她的金属面庞上已经淡去的痕迹。

某个人曾经给她画过眼睫毛。

瓦尔呛住了,开始笑出声来。

最后一个机器人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但在阳光下,最后一个人类在风中一直笑啊、笑啊,笑得坐在了地上还在继续笑着,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

(选自《科幻世界》2017年第7期。

有删改)

【注释】①决策树:

属统计学名词,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预测模型,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1.关于“性别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产生怎样的分歧?

请简要回答。

(3分)

【答案】最后一个机器人执行设定的程序,坚持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

最后一个人类认为世界上只剩下自己,进行性别分类毫无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圈定答题范围,叙述他们关于“性别分类”产生分歧的段落为第

段至第

段,从中找出他们对于“性别分类”这一问题的分歧点,即各自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机器人认为瓦尔“必须属于一个类别”且她的话“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重复说了两次,由此可知机器人坚持要为瓦尔(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这是机器人的态度;

瓦尔则认为自己是最后一个人类,“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

解答时要从机器人和瓦尔的角度分别阐述,写出各自的看法即可。

2.品读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揣摩最后一个人类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4分)

【答案】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机器人依然坚持进行性别分类,这种荒谬行为让最后一个人类感到可笑,同时也为自己成了最后一个人类却依然要被分门别类而感到悲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阅读画线句,结合上文内容,理解瓦尔“笑”中蕴含的意味。

瓦尔的“笑”是认为机器人坚持为自己进行性别分类这件事荒谬而觉得“可笑”,“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表明最后一个人类瓦尔为这种荒谬的分类感到悲哀,以至于笑到流泪。

3.人类和机器人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小说为何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

联系衔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

(8分)

【链接材料】

 

【答案】示例:

最后一个机器人无视性别分类已毫无意义的事实,不顾最后一个人类的反对,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坚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

作者借机器人不问意义坚持分类的行为,来反思现实生活中坚持给一切进行分门别类的现象,从而引发读者叩问自己的生活,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坚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题,更突显了这样的意图。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本文中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的分歧为是否要对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机器人的坚持分类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不论正确与否,是否有意义,一味坚持己见的反思。

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更能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这一主题,更能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作者意图时要结合链接材料,链接材料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并不关心我们对严格分类的执着坚持”表明没有选择的“严格分类”是荒谬可笑的,没有意义的。

作者要反思的是生活中的坚持应是做出正确的选择后的坚持,而不是固守定式的坚持。

此外,文章的首段“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暗示了作者的意图。

4.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

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

(5分)

【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标称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本文设置了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与最后一个机器人的情境。

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最后一个机器人依然执行毫无意义的“性别分类”,可以触发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坚持”的思考。

《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她”因飞船故障,无法返回地表,身处地心深处。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她仍然继续坚持研究,更能突显人性的光辉与魅力。

科幻小说的这种写法,引发读者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进行思考,从而能更深刻地叩问人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科幻小说的写法的分析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本文中对极端环境的描写在第②段,设定为“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

将人物与情节置于这样的环境中,更突显出性别分类的无意义,突显出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使情节更加合理,引发思考。

而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中的极端环境设定为“她”由于飞船故障而身处地心,不能返回地球表面。

解答此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了如指掌,环境是为表现人物品质或表达主旨而服务的,科幻小说中的这种写法,在《带上她的眼睛》中是为了突显人物的光辉形象,在本文中则是为了突显作者的意图,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二、(2019·

重庆B)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22分)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

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

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

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

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

但打给谁呢?

爸妈?

万万不能。

朋友?

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

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

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

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

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事,而看到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

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

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做出什么傻事?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

在这孤独的夜晚,有他无声的陪伴?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线慰藉。

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

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⑮我站起身,朝着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起了身子。

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

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㉑风雪愈紧了。

㉒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家乡有句老话,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情感变化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疑惑

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拉罐

释然

【答案】悲伤(痛苦)长久对坐,胡乱猜测身份意外(惊讶)拨通电话,与娘坦然倾诉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应在文章第①~⑤段,抓住句子“爸妈?

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

”可以概括我的心情;

②中的内容应在文章第⑥~⑬,写我突然发现对面长椅的老人,引发我对老人的猜测,据此可以概括填空;

“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拉罐”应在文章第⑭~⑲段,抓住句子“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可以概括我此时的心情;

第④处应填的内容应在文章第⑳~㉒段,写老人的行为让我振作起来,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母亲,据此可以概括填空。

2.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6分)

(1)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2)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答案】

(1)这个夜晚带给身处异乡的我不仅有身体的寒冷,更有创业失败带来的深刻鲜明的沮丧之感。

(2)在我看来,雪花象征着生活的压力和磨难,这些压力和磨难可以折磨老人的身体,却不能打垮他的精神。

【解析】此题句子含义的分析。

(1)结合句子所在位置的上下午相关句子,“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

”可以体会出无钱、无友,无倾述对象的孤独沮丧之状。

(2)句不能只从表面意思理解,而要结合小说的情节,抓住句子“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可以体会到老人生活的艰辛,但是老人却玩顽强地生存着。

3.请联系上下文,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具体分析人物的心理。

【答案】表现出我内心的纠结和无奈。

想找亲人诉说又不愿让他们担心;

想找朋友交流却又无人倾听;

无奈之下选择独自承受。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既要结合前文“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明确我此时创业失利的心境,抓住句子中的“爸妈?

万万不能”“朋友?

”可以体会我生意失利后内心的纠结,无颜面对父母,无真心朋友可以倾述,因而消沉颓废的心理。

4.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

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因老人与我长久对坐,引发我对老人身份的三次误会。

(或:

误认为老人是附近社区老年服务队的成员;

误认为老人觉得我长得像他的孩子;

误认为老人是我的亲人)为情节的反转作铺垫,增强了可读性。

【解析】此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

根据题干来看,要求分析小说中的误会。

答题方向主要在文章第⑥~⑬段,这几段写我误认为老人是老年服务队的成员、我长得像他的孩子、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与后文揭示老人是一个拾荒者截然不同,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和重新崛起的力量,凸显出老人是“我”从颓废中振作起来、重拾奋斗信心的力量源泉。

5.研读第㉒段中“我”打给母亲的电话内容,请说出其中揭示了哪些人生道理。

【答案】要坦然面对失败;

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首先从全文看,小说写我因创业失败而消沉颓废,在公园喝酒时遇到一位拾荒老人为了等我丢下的三个拉罐坚守了一个晚上,我深受启发进而重新振作奋发。

电话的内容中“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说明要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说明面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就能够取得成功。

三、(2017·

浙江舟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7分)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

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

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2-1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

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

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

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

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

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

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

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

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

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

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

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

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

去哪里?

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

那你快走吧!

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

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

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

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

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

男人说,这有什么?

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

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

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

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

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

作者邢庆杰)

○小说●情节梳理

5.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3分)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一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试①

第二次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1)感到便捷(优越感)

(2)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

他们将其送到了家。

【解析】首先阅读题干可知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概括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进而可以明确答题范围,然后细读相关段落,第一次搭车要求概括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要抓住关键词句“黎鸣开始试着搭车”“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提炼出姑且试一试——感到便捷、优越;

第二次搭车要求概括出搭车经过,第二次搭车涉及黎鸣和公安厅长的车,在明确情节的基础上按照“人物(黎鸣)+事件(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的路边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结果(他们将黎鸣送到了家)”的形式进行概括即可。

○小说●语言品味

6.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5分)

(1)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有何意味?

(1)答案示例:

加点词语一方面写出了黎鸣回家路途遥远,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文作铺垫。

(2)答案示例:

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与含蓄。

提醒黎鸣“为人民服务”应当是工作的宗旨,委婉批评了黎鸣利用警察身

份搭车的违纪行为。

【解析】

(1)题考查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先”“然后再”“再”三个词表述事件的先后顺序,结合句子内容看,是具体写出了黎鸣回家的路线和过程,说明其回家路途遥远,“才”字凸显了黎鸣回家的困难及不方便,这样写,才有后面黎鸣利用警察身份搭车,才有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等情节,所以这是为后文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确这句话是马厅长在知道黎鸣身份后对他说的一句话,重点抓住“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来理解,结合下文“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既可以体会马厅长语言的风趣和幽默,但正是通过这风趣幽默的语言委婉批评黎鸣的行为,告诉黎鸣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小说●写法探究

7.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①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

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

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他后来一直利用警察身份搭车以至发展到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等)作了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马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细读这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写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他意识到了搭车的便利,从此养成了搭车的习惯。

然后结合下文来看,主要是为第二次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自然而然地促使黎鸣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合理组织,简要概括即可。

○小说●内容评价

8.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

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6分)

【答案】例1:

认同。

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

孝顺母亲,工作出色;

二是黎鸣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

事实证明“黎鸣从此再也没有搭过车”。

这样人性化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鞭策作用。

例2:

不认同。

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