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3858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0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123Word文件下载.docx

太阳活动高峰年出现

地球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三、地球运动

1.地轴的空间指向:

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转。

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太阳日:

24小时。

角速度:

15度每小时,但是两极点为零。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点递减,两极点为零。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转

周期恒星年:

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的时间及速度的变化(理解):

近日点(一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七月初)速度慢

2.能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应用)3.黄赤交角的形成、大小及图示(理解)

A: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B: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公转速度接近最慢)

C: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D: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公转速度接近最快)

EG:

赤道平面

FH:

黄道平面

①北极星

②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5度

③黄赤交角23.5度(它与两条回归线

的纬度数一样,与两个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4.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回归运动规律及影响(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规律(应用)。

春分(3.21前后)太阳直射赤道(0度),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昼>

夜)北半球极昼范围扩大)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夏至(6.22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正午高度从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昼>

夜)北半球极昼范围缩小)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秋分(9.23前后)太阳直射赤道(0度),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昼<

夜)北半球极夜范围扩大)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冬至(12.22前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正午高度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夜)北半球极夜范围缩小)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春分(3.21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

太阳高度: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5.晨昏线(圈)的含义及区分:

白昼与黑夜的界限。

从黑夜进入白昼的界限是晨线,从白昼进入黑夜的界限是昏线。

6.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昼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

周期:

昼夜长短变换的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

7.地方时的产生: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叫地方时。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是相同;

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是不同。

地理位置越靠东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

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8.时区和区时及其应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化分为21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区时。

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号*15度。

9.国际日界线的意义:

大体沿180度经线分布,区别于“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自西向东穿越这道线减一天,自东向西穿越这道线加一天。

10.理论区时的特别计时方法:

(1)时区差计算:

①用时区号相加减:

同一个半球相减不同的半球相加(同减异加)

②用经度差计算时区差:

经度差/15度

(2)已知甲地的地方时X,甲乙两地的时区差Δ,乙地地方时Y=X±

Δ

若乙地在甲地之东取+,乙地在甲地之西取-。

(东加西减)

11.地转偏向力的偏移规律及其作用: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典型事例:

北半球河流南岸流水冲刷严重,北岸泥沙堆积严重。

12.天文四季的含义和气候四季的划分方法: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气候四季:

一般北温带的国家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冬季,12、1、2月划分为春季。

13.五带的划分及其意义: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是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北极圈以北到北极点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到南极点是南寒带(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是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是南温带(温带没有太阳直射,没有极昼极夜,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的特点:

横波:

只能在固态中传播,速度较慢;

纵波:

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速度较快。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从外向内:

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限:

莫霍界面。

地幔与地核和之间的界限:

古登堡界面。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1)地壳:

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

高山高原地壳厚度最大。

(2)地幔:

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

上地幔中顶部是软流层,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3)地核:

外核:

一般认为是液态或熔融状态,所以横波在这里消失,纵波减速。

内核:

一般认为成固态。

4.岩石圈的组成: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厚度约100——110千米。

5.地球外部的三大圈层: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氧

(2)水圈: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岩石的成因及分类:

(1)岩浆岩:

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分为:

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侵入岩(如花岗岩:

成分石英、云母、长石);

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喷出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

(2)沉积岩:

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的特征:

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下面岩层比上面的岩层老),有化石。

沉积岩分类:

物理沉积:

砾岩、砂岩、页岩;

化学沉积:

石灰岩

(3)变质岩:

由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的改变,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审变化,因此而形成的岩石。

如:

花岗岩变成片麻岩;

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砂岩变质成石英岩;

页岩变质成板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图示:

(应用)

岩浆岩

沉变

积冷重质

作凝熔作

用岩浆用

重熔重熔

沉积作用

沉积岩变质岩

变质作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内力:

能量来源与地球内部,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外力:

能量来源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按性质和方向分)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理解)

水平运动:

引起地壳水平位移,是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大的褶皱山系;

有些地方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4.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总趋势:

内力作用是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5.外力作用所塑造的常见地貌类型及图示:

流水侵蚀:

峡谷(如三峡)、瀑布(如黄河壶口瀑布)、沟谷

流水沉积:

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风力侵蚀:

风蚀柱、风蚀残丘、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风力沉积:

沙丘(迎风坡缓北风坡陡)

6.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图示(理解)

主要观点: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分布图示见书37页2-10图)

6.板块相对移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板块间:

形成大洋(如:

大西洋)

板块相离

板块内:

形成裂谷(如:

东非大裂谷)

陆地板块相撞:

高大山脉(如: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形成喜马拉雅山)

板块相撞陆地板块陆地板块:

(抬升)形成海岸山脉(如:

科迪勒拉山系)

与海洋板块海洋板块:

(下沉)形成海沟

三、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1.山地的形成及分类:

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形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褶皱山。

(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

断块山:

断层中法月仍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

(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

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长白山主峰)

2.地质构造的分类及图示,褶皱与断层在地貌上的表现及实例(理解)

地褶皱:

背斜:

岩层整体拱起,中间老两边新

质向斜:

岩层整体下凹,中间新两边老

构断层:

地垒(上升的部分)形成断块山

造地堑(下降的部分)形成盆地(如:

吐鲁番盆地)或平原(如:

渭河平原)

图中A地垒B地堑

C向斜D背斜

C向斜成山是因为向斜槽部质地坚密不易受侵蚀,易沉积形成

D背斜成谷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形成。

3.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分类:

分类: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形成:

(1)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侵蚀地貌,它使河流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

(2)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3)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4.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分类:

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1)洪积-冲积平原:

季节性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

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稻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2)河漫滩:

在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河口三角洲:

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缓,河水流速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四、大气受热过程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理解)

大气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宇宙空间

大气

地面

太阳

地面辐射(长波)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长)

(短波)大气逆辐射(长)

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大气的温室效应(应用)

大气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把大气的这种作用,成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4.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理解)

太阳辐射

地区间冷热不均

空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5.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理解)

图见必修一49页2-31图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的时候,风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作用时,风平行于等压线(高空大气风向)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时,风与等压线斜交。

(近地面风向)

6.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风向(应用)

注意:

判断的把握住:

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五、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名称、分布及图示

全球大气环流图,7个气压带、6个风带(书50页2-32图)

3.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原因(理解)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全球风带和气压带在一年中也作周期性运动。

北半球的夏季,全球风带气压带北移;

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应用)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0度附近

热力原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度附近

动力原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度附近

温湿

基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度附近

干冷

风向

对气候

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之间

5.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北半球的陆地买你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

6.1月和7月全球海平面等压线图中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其形成(理解)

1月份:

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

陆地上: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

海洋上:

阿留申低压。

7月份: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

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7.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冬、夏季风的性质:

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冬季: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西北风;

夏季: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东南风。

六、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的概念及特点

锋面:

冷暖气团的交接面。

特点:

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封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2.锋面的类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图示(应用)

冷锋

暖锋

定义

冷气团主动靠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靠近冷气团

暖气团运动

暖气团被迫抬升

暖气团主动爬升

降雨区

锋后降水

锋前降水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但以冷气团控制,出现低温,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迫抬升,出现阴天,

下雨,刮风,降温天气

暖气团眼冷气团爬升,

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暖气团位置,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

暖气团占据原有冷气团的位置,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近地面低压(气旋)示意图及天气(理解),近地面高压(反气旋)示意图及天气(理解),能运用简易天气图判断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及其天气(应用)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压

高压

水平方向

从四周流向中心

从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辐合上升

辐散下沉

北半球南半球

北半球南半球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

七、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及图示(应用)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

主要环节: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

⑤地下径流;

⑥下渗

过程:

海洋的水汽经过政法作用到达大气中,经水汽输送到大陆地上空形成降水。

降水可以直接由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海洋,还可以通过下渗作用后,以地下径流的方式进入海洋。

2.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1)使全球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2)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对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和的矛盾。

(3)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陆地径流不断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八、世界洋流分布

1.洋流的概念:

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洋流的成因及分类(含各种类型的实例)(理解)

成因:

(1)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

(西风漂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等)

(2)密度流:

各个海区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

(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洋流:

表层从大西洋流进地中海,底部由地中海流回大西洋)(3)补偿流:

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形成的洋流。

(秘鲁寒流)

(1)按成因分: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其中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2)按性质分: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和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

4.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及图示(理解)

若图为太平洋若图为大西洋

A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

B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D加利福尼亚寒流加纳利寒流

E阿拉斯加暖流

F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G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

H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

I西风漂流西风漂流

J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

K赤道逆流赤道逆流

N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5.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行及海洋污染的影响(应用)

(1)气候:

暖流有对沿岸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流有对沿岸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澳大利亚沙漠的形成)。

(2)渔场:

暖流寒流交汇处出现的渔场:

①北海道渔场(西北太平洋上):

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

②纽芬兰渔场(西北大西洋上):

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③北海渔场(北欧北海附近):

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

补偿上升流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由秘鲁寒流形成,处于东南太平洋)

(3)航行: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4)海洋污染:

洋流将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区,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某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组成: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2.以生物要素为例说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及图示(理解)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得了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如让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到低洼处堆积,形成沉积岩。

3.生物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理解):

(1)各要素并不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力求保持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统一。

(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特点(理解)

3.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理解)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那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中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必然要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因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状况生长出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的植被。

2.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图示(理解)

森林自然带:

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自赤道到两极可以划分为: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冻原带。

草原带:

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内陆地区:

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分为:

热带草原带(非洲大陆中的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带(亚欧大陆中部、北美中部、南美阿根廷等地)

3.陆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应用)

(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热量。

(2)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水分。

(3)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域分异):

随高度升高热量和水分的变化。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理解)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南方山区、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