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3609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

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色:

像火、像霞、像雪

味:

甜(果实)

二、绘春(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

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味:

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

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

斜织、薄烟

景:

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三个比喻句:

“新”“美”“力”

二、预习反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liá

o()亮

涨()晕()散()抖擞()

hōng()托应和()朗rù

n()wǎn()转

2.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3.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三、自主探究

1.阅读文章3-7段,并分别给各段命名。

第三段:

春草图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检测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指,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本文。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

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②③④和的特点。

答:

写嗅觉的:

(1)________

(2)写听觉的:

________(3)写触觉的:

________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五、归纳小结

2.济南的冬天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6.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

之情。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方法指导】

1.朗读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济南冬天之美,本课语言之美。

2.点拨法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时点拨。

3.讨论法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完成。

4.讲解法课文中第三段和第五段需要在教师讲解下,帮助学生去理解。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作品:

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本文《济南的冬天》是作者1930年,从英国经新加坡回国,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都是那么美,都是那么温情。

作为游子,他真切的感觉到了祖国的亲切与温暖,于是,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本文。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30年,从英国经新加坡回国,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都是那么美,都是那么温情。

《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

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

),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

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

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

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3.文本内容:

第一部分

(1)济南是块宝地  温晴(对比)

第二部分(2.5)济南的山水美如画

 2.阳光下的小山:

可爱(拟人)

  3.小雪后的小山:

秀气(拟人、比喻)

4.城外远山:

如诗如画(拟人)

  5.绿、清、亮 (比喻、拟人)

第三部分:

(6)结语(赞美向往感恩自豪)

板书:

总特点:

无风,响晴,温晴——贯穿全文

小山摇篮图: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雪后初晴图: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拟人

水墨画:

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比喻

空灵水晶图:

水色——绿。

在扫清生难字的基础上,速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

(理清课文的条理多媒体展示)

A.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B、写阳光下的山;

C、写小雪下的山;

D、写外城下的山;

E、写济南的水

(2)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小山摇篮图:

水墨画:

(3)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文中大量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拟人、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对济南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课文用什么写作方法写济南的天气特点的?

(温晴。

用对比的写作方法。

(2)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找出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

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

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

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3)第二段中,作者写得情景交融,济南的人们也一样喜爱,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

(含笑、春天、温暖、绿、慈善)

1.第三段和第五段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写山景:

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

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第3段和第5段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3.第三段中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雪后的山。

秀气)

4.找出第三段中最能表达作者赞美情感的一个字?

本段写了哪些景色?

(妙。

雪、矮松、树尖、山、草、夕阳)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

1.美句赏析:

体会下面句子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1)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拟人。

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半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形象生动的写出它们的状态、样子和情态和活灵活现的特点。

(3)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山秀气的特点。

(4)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形象生动地写出垂柳的慈爱,娇美,充满生机和活力)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整个济南自水面至天上的晶莹透亮,色彩艳丽的特点。

3.雨的四季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粗犷痒嗦嗦诱惑静谧莅临吝啬咄咄逼人”

2.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5.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

爱情·

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2.内容结构

喜雨

春雨图美丽娇媚由衷喜爱

雨的四季绘雨夏雨图热烈粗犷

秋雨图端庄沉静热情赞美

冬雨图平静自然

赞雨

活动一品雨篇

1.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

“这句运用了(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表述出来。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拟人句子: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

“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

”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替下了书的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活动二:

悟雨篇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作者说:

“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

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

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

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

自然而平静。

四、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高邈()粗犷()淅沥()()

吝啬()()睫()毛莅()临咄咄()逼人

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高邈:

莅临:

咄咄逼人:

 

4.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诵读;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

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指导学习《观沧海》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内容简介。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解释词语。

①水何澹澹: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②东临碣石。

临:

靠着

③山岛竦峙:

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④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⑤幸甚至哉:

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王湾,洛阳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指导学习《天净沙》

1.简介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题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元曲的分类:

可分为:

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分为:

套曲和小令。

3.《秋思》作者简介及解题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

一1321?

):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小令名作《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观沧海》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③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④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

哪一句直接抒情?

提示:

①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曹操,末年家、家、诗人,字。

2.给下列字注音:

碣澹竦峙

3.解释下列词语

东临:

何:

  竦峙:

 澹澹:

 

若:

幸甚:

至:

第二单元呵护亲情

秋天的怀念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1.重点:

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细微的动作,只言片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因此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品读即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教学过程要“摈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所以,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真情。

而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于菊花的理解,有较深层的内涵,同时也涉及了借景抒情的知识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故而设置了此难点。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课题,设计几个阅读思考题。

作者怀念谁?

为什么会怀念?

为什么在秋天怀念?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1.文章几次写到看花?

背景和结果有何不同?

1.请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1)妈妈在医院看护我,一夜没睡的她显得十分________(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看到妈妈的黑发中已经夹杂了根根银丝,我的心都疼了。

(2)在秋气肃杀的日子,和一个知心朋友________(指无会期的离别;

死别),是什么心情?

(3)春天到了,漫山遍野山花________(颜色鲜明而美丽)。

(4)他再三________(恳求,乞求)父母让他暑假去华山玩耍。

散步

1.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4.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