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3529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

《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讲莎士比亚文档格式.docx

可能是在剧院做杂工,据说先是为人看马。

后来,在剧团中当提词人,当演员,并开始改编剧本,再由改编到自己创作。

现在留下来的他的第一个剧本是1590年写的。

那时,英国的民族戏剧正在形成,大学才子派正领风骚。

莎士比亚勤奋学习、博采众长,很快取得成功。

到了1592年,便在伦敦戏剧界有了一定声誉。

大学才子派作家罗伯特?

格林在这一年的遗著中,告诫自己的同行要提防那些演员,其中有“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自己,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还说此人“是一个什么都干的打杂工,却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国内唯一震撼舞台的人”,--在这里“用演员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一句,套用了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下篇中的一句台词,“震撼舞台”(SHAKESCENE,SKAKESPEAR)又是从莎士比亚的姓氏中引申出来,可见格林指的就是莎士比亚。

从他的嫉妒中,我们能感觉出莎士比亚已经获得成功。

在伦敦,莎士比亚与大学生有交往,他的一些剧本如《哈姆莱特》曾在牛津与剑桥上演过。

同时,莎士比亚还是一些新贵的座上客,如显赫一时的艾赛克斯伯爵是他的朋友,年青而爱好文艺的南安普顿伯爵是他的保护人。

莎士比亚卷入当时英国人文主义诗歌的热潮,写作了长诗和十四行诗,颇受读者欢迎。

从1592-1594年由于闹瘟疫,伦敦剧院停业,可能是南安普顿伯爵资助他出版了两首长诗。

不过,莎士比亚在戏剧方面的活动更为重要。

1594年,他在“内务大臣剧团”工作。

这个剧团曾拥有伦敦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剧场。

在剧团中,莎士比亚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

应该说,他的表演可能并不出色,只演过《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皆的欢喜》中的老仆等次要角色。

然而在剧本创作方面,他却成为剧团的支柱。

莎士比亚在伦敦逐渐富裕起来。

1596年,他以父亲的名义申请的象征乡绅地位的家徽获得批准。

1597年后,他又在家乡买了一些房地产,包括当地最好的房子“新园”。

1599年剧团新建“环球剧场”时,他是股东之一。

同时他还在另一家剧院“黑衣僧侣”入股。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改为“国王剧团”。

莎士比亚与其他一些演员受封为“宫廷侍从”。

除了演戏,也从事一些宫廷礼仪活动。

1611年,莎士比亚离开伦敦回到家乡。

最初,他还和剧团保持联系,继续为剧团提供剧本。

在1612年后,他不再写作。

1616年1月立下遗嘱,把财产分赠亲友,留给妻子一张“次好的床”。

4月23日去世,正好52岁。

埋葬在当地的三一教堂。

二、作品出版

从1590年到1612年,莎士比亚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写作生涯。

生前,出版过两部长诗,即《维纳斯和阿都尼》与《鲁克丽丝受辱记》。

他的十四行诗先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到1609年有人加以收集,共计154首,公开出版。

有十几个剧本,在未经莎士比亚同意的情况下,由出版家以四开本盗印版的形式出版。

莎士比亚去世后,他的两个朋友、国王剧团的演员海明治和康德尔收集了他的剧作,共36部,出版了第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集,即所谓的1623年第一对开本。

后来,人们又证实《泰尔亲王佩尔克里斯》的大部分也是莎士比亚所写,所以现在说莎士比亚共写了37个剧本。

19世纪中叶以来,有些英国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出身平凡、学历太浅,不可能写出这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杰作,因而否定他的著作权,并企图证明这些作品的实际作者是当时的某个学者、剧作家或贵族,如培根、马洛、牛津伯爵和德比伯爵等。

不过,现在仍没有确切证明,所以无法否定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三、诗歌创作

(一)长诗

1、《维纳斯和阿都尼》(VenusandAdonis,1592):

取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写爱神维纳斯爱上人间美少年阿都尼,而阿都尼却只知道打猎,逃避维纳斯的追逐,最后在狩猎时被野猪扎死。

这首诗歌是献给南安普顿伯爵的。

它的古典题材和绮丽的文风,都投合了这位年轻贵族的爱好。

但诗中对爱情的歌颂、对情欲的描写、以及它的反禁欲主义精神,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发表后一版再版,从1593年到1602年共出版了7次。

2、《鲁克丽丝受辱记》(TheRapeofLucrece,1593):

同样取材于奥维德的作品。

写罗马王政时代最后一个国王塔昆之子塞克斯特斯,奸污同族柯纳廷纳斯之妻鲁克丽丝,鲁克丽丝自尽,临终要求丈夫报仇,以至引起起义,王国被推翻的故事。

现实性较强,有明显的讽喻作用。

(二)十四行诗

英文是SONNET,也称SONATE,与音乐中的奏鸣曲同名。

这种诗体除了行数有规定外,还有节奏和韵脚的要求。

所以,翻译成十四行有缺点、不完整。

十四行原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抒情诗歌体裁,是为歌唱而作的一种诗歌的体裁。

这种诗体最初诞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是最早的署名的十四行诗歌作者。

他用拉丁文写作,每首歌由两个四行组和两个三行组构成,韵脚是:

12212332454545

十六世纪初期,两位英国贵族萨瑞伯爵亨利?

霍沃德和托马斯?

外阿特爵士把这种诗体移植到英国,他们略加变化,改为三个四行组和一个两行组。

到了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繁盛一时,出现了许多大家。

紧随其后的就是莎士比亚。

他的十四行诗格式如下:

12123434565677

后来,这种格式被定名为“莎士比亚式”或“英国式”。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有151首是这个格式,只有三首例外。

历史上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勃朗宁夫人虽然都写出了不朽的十四行诗,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仍然是一座高峰。

写作十四行诗的时期,正值伊丽莎白盛世,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弥漫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但对复杂的社会与人生也不是毫无察觉。

按照广泛流行的解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从第1首到第126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的。

从第127首到第152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黑肤女郎的。

最后两首及中间个别几首,与故事无关。

第一至第十七首形成一组,诗人劝他的青年朋友结婚,借以把美的典型在后代身上保留下来,克服时间那毁灭一切的力量。

此后直到第一二六首,继续着诗人对青年的倾诉,而话题、事态和情绪在不断变化、发展着。

青年是异乎寻常的美(18-20),诗人好象是被社会遗弃的人,但对青年的情谊使他得到无上的安慰(29),诗人希望这青年不要在公开的场合给诗人以礼遇的荣幸,以免青年因诗人而蒙羞(36),青年占有了诗人的情妇,但被原谅了,(40-42),诗人保有着青年的肖像(46-47),诗人比青年的年龄大(6373),诗人对于别的诗人追求青年的庇护,特别对于一位“诗敌”之得到青年的青睐,显出嫉妒之意(78-86),诗人委婉地责备青年生活不检点(95-96),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分离,诗人回到了青年的身边(97-98),诗人同青年和解了,深厚友谊恢复了(109),诗人从事戏剧的职业受到冷遇(111),诗人曾与无聊的人们交往而与青年疏远过,但又为自己的行为辩护(117),有人攻击诗人对青年的友谊,诗人为自己辩护(125),诗人迷恋着一位黑发、黑肤、黑眼、卖弄风情的姑娘(127,130-132),黑女郎与别人很可能就是示弱的青年朋友相爱了,诗人陷入痛苦之中(133,134,144),黑女郎原来是有丈夫的(152)。

主题:

歌颂爱情和友谊,赞美真善美的统一,人文主义。

风格:

最后两行成了一对押韵的警句,画龙点睛。

既长于抒情,也善于说理。

形象生动,比喻恰当。

韵律优美,富于节奏感。

四、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期

(一)分期的概念

1850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研究莎士比亚艺术技巧的发展,根据对莎士比亚戏剧诗行的研究,把莎士比亚戏剧分成三个时期,即:

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时期。

第三时期(1608-1612),浪漫剧时期。

(二)各期概述:

1、第一时期以历史剧和喜剧为主,也叫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包括:

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IV上下)《亨利五世》(HenryV)《亨利六世》(HenryVI)等9部。

喜剧《仲夏夜之梦》(MidsummerNight'

sDream)《威尼斯商人》(MerchantofVenice)《第十二夜》(TwelfthNight)等10部。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裘力斯?

凯撒》(JuliusCaesar)等3部。

思想:

当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盛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社会矛盾尚未激化。

莎士比亚对现实抱乐观态度,真诚相信人文主义理想可以在现实中实现,加上年龄的原因,这就决定了他的创作基调是乐观的、明朗的。

2、第二时期以悲剧为主,也叫悲剧时期。

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Lear)雅典的泰门》等7部。

喜剧《一报还一报》(MeasureforMeasure)。

17世纪初英国从表面繁荣进入社会动乱的转折时期。

王权日益反动,詹姆斯一世在1603年继位后恢复贵族和天主教会的特权,奢侈贪污成风。

资产阶级与王室和贵族之间矛盾公开化。

圈地运动使农民和城市平民不满,发生过农民起义。

莎士比亚看到人文主义理想于英国现实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加上年龄的作用,对社会认识更深,所以批判揭露的力量加强了,视野更开阔了,风格情调也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即使是喜剧也具有悲喜剧的特点。

这一阶段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顶峰。

3、第三阶段以传奇剧为主,也叫传奇剧时期。

传奇剧《暴风雨》()部。

历史剧《亨利八世》(HenryVIII)

此时社会更加黑暗,作家也迎来了自己的晚年。

他在经历了一段人文主义的低潮之后,还是保持了人文主义的信念,把希望寄托于乌托邦的理想,期望用“人性感化”的方式,通过和解和宽恕来解决社会矛盾。

真正的浪漫。

五、历史剧

(一)概述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从历史剧开始的。

莎士比亚对于从历史材料中寻找戏剧题材似乎特别有兴趣,而且搜集的范围也非常广泛:

英国的编年史、古罗马、苏格兰和英国史前史。

从狭义的历史剧定义出发,只有以英国编年史为题材的10部才被公认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八世》。

除了最后一部,都是第一个时期创作的。

而且最后一部是与弗莱彻合写的。

(二)题材来源

当时整个英国历史剧兴盛。

莎士比亚借鉴了一些前人所写的历史剧。

出现大量编年史,尤其是对莎士比亚影响最大的两部:

爱德华?

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霍林希德的《英格兰与苏格兰编年史》。

特别是后者,对莎士比亚影响更大一些。

(三)基本主题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反映了从约翰王(1199)到亨利八世(1547)近350年的社会历史。

展示了英国封建社会从确立、巩固到成熟、衰亡的整个历史进程。

称得上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关于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的主旨,学术界有以下说法:

1、“反映时事说”,本世纪30年代,英国的哈里森提出。

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是“古为今用”,目的是影射和反映伊丽莎白时代的事件和政治局势,如《约翰王》反映了1595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准备再次侵入英国的动荡局势。

的确,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决不是刻板地再现历史,而是渗透着时。

2、“道德秩序说”,本世纪40年代,以蒂里亚德为首的一派学者提出,认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表现的是一套系统的宗教神学的历史观。

他们把莎士比亚完全当成一个中世纪的人,旧秩序的维护者,基督教会的虔诚信徒。

莎士比亚展示了帝王个人的德行、能力和世袭地位三种因素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观点比较片面。

3、“人类命运说”,本世纪60年代,英国莎士比亚学者卡普塔提出,反驳蒂里亚德的观点,认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并没有什么贯穿始终的道德模式。

4、“艺术探索说”,本世纪70年代,罗伯特?

奥里斯提出,认为必须从艺术标准出发评价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而不要去主观地猜测莎士比亚的政治和宗教目的。

课本中的结论:

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点:

课本P100。

(四)艺术特色

既注意了历史剧要从表现事件为主,也注意了人物的塑造。

在宏大的场面里,纵横交错的事件中,闪耀着性格鲜明的各种人物。

戏剧结构的才能,单线、平行、网状。

井然有序。

形式上的对照,内容上的对称。

(五)举例

《亨利四世》上下篇。

描写亨利四世在位时期,青年王子亨利(即位后为亨利五世)的活动,写出了一个理想君主的基本品质和成长过程。

深刻体现了作家渴望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富强,反对封建纷争、拥护统一王权的人文主义理想。

英格兰在14-15世纪时,王室纷争不绝,王族之间互相残杀,导致战乱频仍,生灵涂炭。

历史上的亨利四世,名叫亨利?

波林勃洛克,是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孙。

爱德华三世驾崩,传位于亨利的堂兄理查二世。

亨利在一群贵族的支持下,于1399年废黜理查,自立为王,号称亨利四世。

此年,又将理查偷偷害死在狱中。

亨利四世弑君篡位,引起拥护理查的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打着“讨逆”的旗号发动叛乱。

《亨利四世》所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

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历史事件,基本上都有史实依据。

莎士比亚突破了封建时代正统论的局限性,能够站在是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历史高度来审视这场王族纷争。

在他的笔下,亨利四世尽管以阴谋手段取得王位,但他雄才大略,远胜与理查二世,所以得到人民拥护。

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维护团结,保持安定,而割据一方的封建诸侯为自己的私利发动叛乱,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民心的向背,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作家的同情是在亨利四世一边的。

剧中塑造了多个个性鲜明的形象。

莎士比亚的过人之处是没有对他们的性格给以简单化处理。

如作家肯定亨利四世安邦定国的才略,但同时也没有忘记他作为封建君王的本质特征,野心和权力欲使他犯下种种暴行,就在临终前还指点亲王,要他警惕贵族们对王位的觊觎,最好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的视线,一个玩弄权术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

哈利的形象在剧中有一个发展过程。

他也叫亨利,但被人们昵称为哈尔或哈利。

在即位前,他是威尔士亲王,每天游手好闲,只知吃喝玩乐。

待到国家陷于内乱,他才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多年混迹民间使他对普通民众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父亲的教诲也使他认识到叛乱贵族的阴谋,他一改满身恶习,成为一员骁将。

继位后更是英明果断,体恤人民,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贤明君主。

约翰?

福斯塔夫爵士是莎士比亚创造的一个杰出的喜剧形象。

他上了年纪,大腹便便,穷困潦倒,是个破落绅士。

他吹牛拍马,说谎成性,整日醉眼蒙胧,恶行一桩接着一桩。

他的性格特征是好色淫荡、毫无原则和道德感。

平生第一快事就是以粗鲁、低级的方式向女人献殷勤。

他乐观愉快,贪图享受。

一方面,他与一班年轻的地痞无赖为伍,打家劫舍,醉生梦死,一方面他又胆小如鼠,一有风吹草动,立即逃之夭夭,归来后又颠倒黑白,自吹自擂。

福斯塔夫是封建关系解体时期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他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上至哈尔亲王,下至三教九流,围绕这一人物,剧中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

福斯塔夫的形象是典型的,同时又是高度个性化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极为称赞这种把典型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塑造人物的手法,把他视作“莎士比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伊丽莎白女王曾特意指示莎士比亚为福斯塔夫的故事写续篇,因此又有了《温莎的风流娘们》。

六、喜剧

(一)概述:

  分量最大,共13部。

细分为两个部分:

1、早期喜剧,又叫实验喜剧、浪漫戏剧、抒情喜剧。

包括莎士比亚戏剧第一时期的10部。

即:

《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们》、《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

2、中期喜剧,又叫问题剧、悲喜剧、黑暗喜剧。

包括莎士比亚第二时期的三部喜剧。

《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

  也有学者把莎士比亚后期的传奇剧算作喜剧,后期浪漫剧。

(二)题材来源:

  多方面,有古代的传说,有民间故事,有来自意大利的作品。

但是,不管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它们都有丰富的现实性,恩格斯说:

“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

”受到传统喜剧影响,也受到大学才子派喜剧风格的影响。

(三)基本主题:

  中心主题是爱情和友谊。

多数作品写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意识、封建顽固势力和各种自私欺骗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莎士比亚认为爱情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天然的感情,真诚无私的爱情可以产生无比的力量。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残暴无理,赞扬个性解放,呼吁个人幸福的权利。

人文主义色彩浓郁。

  莎士比亚的喜剧是一种抒情性的浪漫喜剧,古代的与异国的人物和故事,使剧中充满着浪漫的气氛,内容主要是歌颂人文主义理想对于封建偏见和自私行为的胜利,冲突并不尖锐,最后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得到解决。

总之,个人幸福与封建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这些剧本的基本冲突,个人才智的发挥和敌对双方的谅解成为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

(四)艺术特色:

1、广阔的生活画卷。

英国社会五光十色的风俗画。

2、人物塑造,性格生动,尤其是其中的“新女性”。

3、场面描写与浪漫抒情成分结合。

情景交融。

4、灵活多变的喜剧手段,如双胞胎的误会,女扮男装,假面舞会,圈套,偷梁换柱等。

5、语言方面,暗示、双关、隐喻大量运用,严肃与诙谐对照融合。

(五)举例:

1、《错误的喜剧》。

素材来自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

孪生两兄弟各有一个仆人,他们也是孪生兄弟。

喜剧性误会更加错综复杂。

2、《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最富于诗意和想象力的剧作。

发生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忒修斯统治雅典的时期。

海米亚与莱珊德。

德米萃斯与赫伦娜。

3、《威尼斯商人》。

复杂矛盾的夏洛克。

七、传奇剧

(一)概念:

莎士比亚的后期创作,不同与以前的作品,很难归类,因为充满奇幻色彩,所以名之为传奇剧。

包括:

《辛白林》、《暴风雨》、《冬天里的故事》、《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等四部。

(二)基本主题:

情节相似:

在剧开场时,主人公往往遭遇不幸,后来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得到了大团圆的结局。

浓厚的神话色彩,每每通过道德的感化--爱和宽恕、甚至是超自然的力量,使坏人悔改,浪漫的理想主义的光芒。

(三)艺术风格:

幻想的境界、传奇的色彩、松散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四)举例:

《暴风雨》,“诗的遗嘱”。

米兰公爵普罗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陷害,失去爵位后流放到一处海岛。

后来用魔法教育了恶人,使他们弃恶从善。

全剧在公爵女儿米兰达与王子腓迪南的婚礼喜庆声中结束。

作家讴歌纯洁的爱情,谴责邪恶的个人野心,并通过公爵兄弟最终和好的情节,来表现人性本善和道德改良的思想。

精灵、魔法,幻想性与真实性结合。

暴风雨惊醒噩梦,冲刷大地,过后将带来一个美好干净的新世界。

对下一代人的遗嘱。

收场诗里,莎士比亚与观众作别:

“现在我已把我的魔法尽行抛弃,剩余微弱的力量都属于我自己。

我再没有魔法迷人,再没有精灵为我奔走。

八、悲剧

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主要成就。

《科利奥兰纳斯》、《泰特斯安德?

洛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雅典的泰门》、《裘力斯?

凯撒》、《麦克白》、《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等十部。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

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

剧本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严峻的社会批判意义。

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描写他们所代表的先进力量与现实中强大的邪恶势力所进行的悲剧性的斗争,以及他们的毁灭、他们的道义力量。

(三)代表作分析--四大悲剧。

1、《奥赛罗》。

借用16世纪意大利作家钦提奥的小说作为题材,写摩尔人奥赛罗与威尼斯原老之女苔丝德梦娜的爱情悲剧。

奥赛罗正直、坦荡、嫉恶如仇,他忠实于爱情,怀抱着美好的人生理想。

但他不是完美的英雄,而是存在着性格上的弱点。

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嫉妒之下,丧失理智。

正因此,他与苔丝德梦娜的爱情能战胜封建的血统论和种族偏见,却在小人的阴谋下毁于一旦。

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勇承其咎、自裁谢罪的悲壮举动,证明了他人格的高贵。

2、《李尔王》。

改编自古老的不列颠传说,在贺林希德的编年史中早已有记载。

就在1592-1593年期间,伦敦还上演过李尔王的戏剧。

两条平行线索:

李尔王的家庭和大臣葛罗斯特的家庭中,都发生了儿女背叛父亲、出卖父亲的惨剧。

作品蕴含着作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反映了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封建的人伦关系已经被早期资本主义的极端利己原则所摧毁。

李尔的形象有高度的认识价值,他的性格在剧中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最初他是一个极权的暴君,驱逐忠良,宠信奸小。

遭到两个女儿遗弃后,他起先只是痛恨她们的不孝,看不出他自己正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和悲剧的必然性。

及至衣衫褴缕,病饿交加,在暴风雨中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时,他才认识到强权和唯利是图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他开始同情人民,在不断自我否定过程中对社会的再认识。

通过转变后的李尔所表达的思想,莎士比亚提出以真诚、仁爱原则来对抗冷酷、丑恶的现实。

3、《麦克白》。

取材于苏格兰的传说。

诱惑与野心的悲剧。

动作性强,心理描写杰出。

九、多角度分析《哈姆莱特》——实验课内容

(一)从文本的角度看《哈姆莱特》

1、文本批评(textualcriticism)是批评的先决条件。

所谓文本批评,是以建立一种权威性的文本,或“作者意图中的文本”为理想的。

我们经常认为:

摆在我们面前的文本与最初的原文无异,而事实则往往相反,“一部文本的普通传播史,就是一部每况愈下的退化史”,在文本中可能出现各种违背作者意图的讹误。

如:

作者自己的手稿中可能存在疏漏,也可能有一些拼写和技巧上的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被下一个复制者(誊写员和印刷工)保留下来,并且还可能加上他们自己的某些错误。

有时,编辑可能会擅自对作者的手稿进行加工、删改或修订。

这样一来,我们所见到的,其实是对文本的各种变体、解释、校勘或猜测做了大量艰辛核对之后的产物。

有名的文本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