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3432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3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C正确;

北京昼长一年中最大值是在夏至日,A错;

无法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B错;

由于太阳直射点一天约跨越0.26个纬度,该日太阳直射22°

S,故该日位于冬至日前后(前后约在6天左右),地球公转至近日点(1月初)时公转速度最快,因此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D错。

故选C。

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是20世纪大地震时期形成的。

近年来,国际地质学家检测到该断裂带沿线的伊斯坦布尔市的地层在水平方向上以每年20-28cm的速度滑动。

下图示意断裂带(图中竖线阴影区域)地理位置。

4.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多火山活动

B.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不稳定

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地壳下陷

D.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抬升

5.为减轻断裂带活动对伊斯坦布尔市民造成的威助,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①采用轻建筑材料建设民居②禁止对地下水的开采

③采用工程措施控制断裂带活动④加强对断裂带活动的监测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4.B5.A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是20世纪大地震时期形成的”,结合该断裂带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该断裂带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不稳定,B正确;

该断裂带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为了减轻断裂带活动对伊斯坦布尔市民造成的威胁,可采用轻建筑材料建设民居,同时加强对断裂带活动的监测,①④正确;

禁止对地下水的开采不现实,②错;

断裂带附近地壳活跃,应减少工程干扰,③错,故选A。

【点睛】全球板块分布如下图:

普尔河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上,发源于汉特一曼西斯克自治区东北部,在塔佐夫斯基附近注入喀拉海的鄂毕湾。

从支流普亚库普尔河源头算起,普尔河全长为1020km,流域面积为11.2万km2,年均径流量为276亿m3。

普尔河流域油气资源丰富。

下图示意普尔河水系分布。

6.图示普尔河流域

A.秋季河流水位最高B.干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C.沼泽面积较少D.针叶林资源丰富

7.导致普尔河航运价值低的原因有

①径流量小②地广人稀③沼泽阻隔④河流结冰期长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8.普尔河流域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的原因是

A.冬季寒冷漫长B.本地市场狭小C.山区地势起伏大D.科学技术落后

【答案】6.D7.B8.A

【6题详解】

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该地区位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降水较少,河流主要以季节性及雪融水补给为主,因此春季水位最高,A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到,普尔河注入鄂毕湾,因此结合经纬度该河流的流向是自南往北流,B错误,该地纬度高,太阳辐射少,蒸发量少;

冻土广布,下渗少;

该地地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自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春季出现凌汛,所以沼泽湿地较多,C错误;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是亚寒带针叶林带,针叶林资源丰富,D正确。

故选D。

【7题详解】

俄罗斯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这里人口稀少,市场需求量小,②正确,从经纬度位置来看,该流域纬度较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河流结冰期长,④正确;

材料中提到“年均径流量为276亿m3”说明该河流径流量较大,①错误,河流航运价值与沼泽无关,③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开发难度大的原因,市场大小与开发难度无关,B错误,该流域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平坦,C错误,俄罗斯科技实力雄厚,D错误,该流域纬度较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加剧了油气资源的开发难度,A正确。

故选A。

【点睛】评价河流航运价值:

1.自然条件:

地形:

平坦,流经平原,流速平缓;

气候:

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结冰期短;

河道:

宽阔平直,水深

2.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的平衡状态图。

9.图中7~8月缺水量比5~6月少的主要原因是

A.积雪的融化B.降水量增加C.冰川融水增多D.湖水补给河水

10.该地区可能是

A.东北平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9.B10.C

【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5、6月份需水量大,缺水量大,说明此时降水少,作物需水量大,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则该地区雨季未到,可能是华北、东北地区。

由于7-8月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量增多,缺水量较小,ACD错,B正确,故选B。

【10题详解】

由上题推理可知,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华北平原,C正确;

该地区春季的缺水量相对较大,我国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冰雪融水,春旱相对不严重,A错;

总体而言,该地区全年农作物缺水量均在0㎜以上,且春末夏初缺水量最大,相比于华北平原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雨季较长,降水丰富,农作物缺水情况较轻,BD错。

【点睛】该题需要对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有一定的认识,我国雨带推移的规律是:

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

意思是正常年份下,每年五月前后,雨带登陆我国两广地区;

六月,雨带继续北移到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南方的暖气团和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一带势力相当,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天气连绵阴雨,俗称“梅雨”;

七八月,雨带继续北移至东北、华北地区,此时我国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形成“伏旱”天气;

九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雨带逐渐退出我国大陆。

我国许多寺庙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之中(如图)。

11.下列四幅图中,最符合上图中寺庙选址的是

A.AB.BC.CD.D

12.图中该寺庙呈现的主要意境是

A.门对浙江潮B.钟声两岸闻C.古寺半空悬D.深山藏古寺

【答案】11.B12.D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我国许多寺庙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之中”,B选项中寺庙位于山谷处,B正确;

A选项中寺庙位于陡崖附近,C选项中寺庙位于山脊附近,D选项中寺庙位于山顶处,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图中寺庙位于山间小盆地之中,附近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体现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D正确;

“门对浙江潮”意思是寺门正对着钱塘江潮,“钟声两岸闻”意思是寺庙的钟声在河流两岸都可以听到,“古寺半空悬”意思是寺庙修建在陡峭的半山腰上,好似悬于半空。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BC三选项均不是该寺庙所呈现的意境。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剪纸艺术作品可以深刻反映当地自然特征和人文习俗。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一幅具有典型代表的民居剪纸作品。

13.该幅剪纸作品中的民居景现最可能分布于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14.形成该民居景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降水稀少B.山高坡陡

C.冻土层深厚D.土壤直立性强

15.该民居的主要优点是

A.冬暖夏凉B.保护耕地

C.防御猛兽D.收集雨水

【答案】13.C14.D15.A

【13题详解】

根据该剪纸作品可知,该民居景观为典型的地坑窑洞景观,该类景观在我国黄土高原分布最为广泛,ABD错,C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该区域之所以能修建地坑院落,影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直立性较强,D正确;

黄土高原地区大体位于我国温带季风区,降水稀少描述不当,A错;

该类民居景观多修建在地势相对较为平坦的地区,B错;

黄土高原大体位于我国暖温带,无冻土层发育,C错。

【15题详解】

地坑式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A正确;

地坑窑洞多修建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并不具有保护耕地的优点,也不能防御猛兽,BC错;

由于该类民居修建在地面以下,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排水措施,其优点并不是收集雨水,D错。

【点睛】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

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

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

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

屋顶平,墙厚窗小。

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

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

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

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

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

平顶,门窗少,墙厚。

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

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

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产业梯度主要指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经济、技术、产业分工差异而在产业结构水平上形成的阶梯状差距。

下图为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模式。

16.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在产业梯度转移中承接的主要产业类型是

A.能源密集型B.劳动力密集型

C.资金密集型D.技术密集型

17.东部地区产业转出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失业率大幅度提升

B.城市经济严重衰退

C.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答案】16.B17.C

【16题详解】

相比于东部地区而言,我国中部地区资金和技术并不处于优势,但劳动力较为丰富且廉价,主要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CD错,B正确;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承接能源密集型产业,A错。

【17题详解】

东部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在短时期内会导致失业率有一定的上升,但不会大幅度提升,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城市经济会持续稳步发展,AB错;

随着部分产业的转出(尤其是资源型密集型产业的转出),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C正确;

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相对较高,随着产业的转出,其城市化水平不会显著提高,D错。

鲁尔区曾经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

20世纪50年代,经济逐步衰退。

20世纪60年代,经过综合整治,经济再度崛起。

下图为鲁尔区“旧貌新颜”变化图。

18.鲁尔区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共同特征是

A.原料和能源消耗少B.研发费用占比高

C.以大型企业为核心D.生产过程分散

19.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发展迅速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B.政策C.交通D.市场

20.20世纪70年代,鲁尔区吸引电子工业、电气工业集聚的优势条件是

A.环境优美B.煤炭资源丰富C.水运便利D.钢铁工业发达

【答案】18.C19.D20.A

【18题详解】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均属于传统工业部门,其原料和能源消耗较大,研发费用占比较低,生产过程集中,以大型企业为核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自20世纪50年代,煤炭的消费地位逐渐下降,石油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市场的需求增大,导致鲁尔区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发展迅速,ABC错,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鲁尔区进行综合整治,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优美,吸引了电子工业和电气工业的集聚,A正确;

煤炭资源、水运交通、钢铁工业等对吸引电子工业和电气工业集聚的影响较小,是传统工业的优势条件,BCD错误。

卢氏县位于三门峡市,是河南”三山一滩”扶贫工作的重点县。

古时就是有名的木耳、蘑菇等山珍出产地。

卢氏香菇朵大肉厚、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其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21.卢氏香菇品质高是由于

A.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B.山区面积广,生态环境优良

C.精准扶贫,农业技术发达D.森林数量多,种植原料丰富

22.卢氏香菇市场供不应求,对此卢氏县最该

A.大幅度提高香菇的价格B.砍伐森林,扩大种植面积

C.改进生产方式,增加香菇产量D.加大技术投入,培育新品种

【答案】21.B22.C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卢氏县是河南”三山一滩”扶贫工作的重点县,山区面积广,生态环境优良,所以香菇品质高,B正确;

农产品品质高主要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关,与栽种历史、精准扶贫、种植原料等关系不大。

【22题详解】

香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说明市场对卢氏香菇

需求量大,但卢氏香菇产量较低,因此卢氏县最应该改进生产方式,增加香菇产量,而不是借此大幅度提高香菇价格,C正确,A错;

砍伐森林,扩大种植面积会加大生态环境破坏,从而影响香菇品质,B错;

卢氏香菇本身品质优良,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大产量,而不是培育新品种,且相比而言,培育新品种所需的时间较长,也不是卢氏县目前最该采取的措施,D错。

【点睛】农作物品质优良的原因:

①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多;

②气温低,虫卵不易越冬,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

③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少;

④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越,受人类的污染小等。

淇河流域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过渡地带,近十几年来,人类活动逐渐向山区扩展,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变化。

现在,当地有人提出要大力开发淇河流城的水能资源。

23.淇河流域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A.农业产值减少B.沙漠化侵蚀耕地

C.森林火灾损失耕地D.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24.近十几年来,淇河流域

A.河流改道B.地表硬化率提高

C.森林树种增加D.年降水量增加

25.当地人支持淇河流域水能开发的主要理由最可能是

A.建设水坝能提高航运能力,促进工业发展

B.地质基础稳定,建设水电站难度小

C.建设水电站会兴起旅游热潮,带动经济发展

D.水能蕴藏量大,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

【答案】23.D24.B25.D

【23题详解】

根据材料“近十几年来,人类活动逐渐向山区扩展,林地,耕地面积减少”可知,该流域耕地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并非森林火灾损失耕地或农业产值减少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排除AC;

最可能的原因是近十几年来,随着淇河流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居民点等建设用地增加占用了耕地,使得耕地面积减少,D正确;

该流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过渡地带,沙漠化问题相对较轻,B错。

【24题详解】

根据小题1可知,近十几年来,随着淇河流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居民点等建设用地增加,地表硬化率提高,森林树种减少,B正确,C错;

随着流域林地的减少,区域小气候趋于干旱,年降水量不会增加,D错;

河流并没有改道,A错。

【2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淇河流域地势落差较大,水能蕴藏量丰富,通过对淇河流域的水能开发,也能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D正确;

该区域地势落差较大,河流通航能力较弱,并且建设水坝提高河流的航运能力与当地人支持淇河流域水能开发关系不大,A错;

该区域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质基础不稳定,B错;

在该区域建设水电站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较小,C错。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羊卓雍措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型内陆湖,湖面海拔约为4450m,湖水以降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羊卓雍措历史上曾为外流湖,湖水流入雅鲁藏布江,后因冰川泥石流爆发,湖水不再流入雅鲁藏布江,最终形成了内陆湖、咸水湖。

下列左图为羊卓雍措流域图,右图示意1974~2009年羊卓雍措平均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1)描述羊卓雍措流域水位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

(2)分析羊卓雍措最高水位出现在10月的原因。

(3)分析图中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多松散沉积物的原因。

【答案】

(1)10月至次年6月,水位不断下降,6月至10月,水位不断上升;

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或一年内平均水位春夏季节较低,秋冬季节较高)。

(2)夏季受暖湿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且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

降水、冰雪融水不是迅速进入湖泊抬升水位,而是需要约两个月时间的水量积累,因此该湖泊水位最高时间没有出现在夏季,而出现在秋季的10月。

(3)地处两大板块间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导致岩层断裂、岩石破碎;

全年气候干旱少雨,风化和风力作用明显;

流域内碎石等风化物被流水作用带入河流,并逐渐在河谷地带沉积。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陆地水源之间的相互补给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相关知识。

难度一般,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图文有关信息,灵活分析作答。

【详解】

(1)根据图示信息描述其变化特征即可。

总体而言,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春夏季节平均水位较低,秋冬季节平均水位较高。

细节方面,从10月至次年6月,水位不断下降,从6月至10月,水位不断上升。

(2)根据材料信息“湖水以降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结合该湖泊经纬度位置特征可知,该湖泊流域在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同时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较大。

流域内的降水和冰雪融水需要一定的时间汇入湖泊,从而使得该湖泊水位最高的时间出现在10月。

(3)对该题而言,一方面需要思考该谷地松散沉积物的来源,另一方面需要思考松散沉积物为什么多集中在河谷地带。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多断裂,岩石较为破碎,同时山高谷深的地形使得水汽难以进入(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降水较为丰富),气候干旱,风化作用较强,所以多松散物质。

同时,流域内的碎石等松散物质被流水作用带入河流,并在河谷地带沉积。

27.读马来群岛部分国家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图示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分析印度尼西亚被誉为“地质灾害博物馆”的原因。

(3)分析图示区域太阳能源匮乏的原因。

(1)地处联系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西部的马六甲海峡处在联系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线的“咽喉之地”,被誉为“海上生命线”。

(2)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活火山和地震,断层发育,多松散碎屑物;

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降水强度大,且岛屿多山地,地势起伏大,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大气对流旺盛,多阴雨天气;

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位置的分析描述、板块构造学说、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地理位置

重要性可分析该区域与周边其他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总结即可。

该区域为马来群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区域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而位于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更是处于联系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线的咽喉之地,被誉为“海上生命线”。

(2)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印度尼西亚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松散,而该区域又受赤道低气压影响,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印度尼西亚岛屿多山地,地势起伏大,故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等,因此该题可从纬度、海拔、天气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加以分析。

该区域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为热带雨林气候,大气对流运动旺盛,多阴雨天气,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故而该区域太阳能资源匮乏。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总结如下:

2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

历史上是我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

盐池县属鄂尔多斯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北接毛乌素沙漠,南靠黄土高原,属典型的过渡地带。

县境由东南至西北为广阔的草原和荒漠草原。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

沙子漫地跑,沙丘比房高。

”这是20世纪上七八十年代盐池县的真实写照。

盐池县持续推进生态建设,探索出“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如今的盐池县全县植被覆盖率达到70%。

生态环境己从“最愁”的沙窝窝成为“最靓”的风景线。

(1)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盐池县风沙严重的原因。

(2)指出盐池县治理风沙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1)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冬季大风频发;

北接毛乌素沙漠,距离沙源地近;

位于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过渡地带,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

(答出两点)

(2)规划草原禁牧与舍饲养殖;

实施封沙育林与生物固沙工程相结合;

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草、还林;

发展耐旱经济作物种植;

合理灌溉,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

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分析该区域风沙较为严重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思考。

自然原因方面:

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根据材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可知,大风日数多,根据材料“地势南高北低,北接毛乌素沙漠”可知,距离沙源地较近。

人为原因方面:

根据材料“该区域历史上是我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以及“地势南高北低,北接毛乌素沙漠,南靠黄土高原,属典型的过渡地带,县境由东南至西北为广阔的草原和荒漠草原”可知,该区域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