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绿色建筑设计说明暖通Word格式.docx
《福建绿色建筑设计说明暖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绿色建筑设计说明暖通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空调负荷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计算软件采用________,经计算结果详表3.2。
表3.2
户型
建筑/空调面积
(m2)
计算冷负荷
(kW)
计算热负荷
装机容量
(四)、空调冷热源选型及供给系统
4.1本工程所在区域能源供给状况:
□电力供应充足
□天然气供应充足
□该区域具有多种能源供给,含天然气、电等
□具有天然水资源(含海水、江河水、湖水)可利用
4.2根据本工程的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等,通过具体的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方案不采用电热直接供暖,采用如下方案:
□一体化空气源热泵机组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或一拖多商用空调系统
□燃气户式中央空调
□分体式房间空调器
4.3本工程具有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及空调冷热负荷对比状况,可充分采用可再生能源。
并符合当地政策法规允许,同时所采取的辅助技术措施得当,通过一系列的外界条件的勘察与环境评估以及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采用以下方案:
□(地下水源/土壤源)水热泵系统
□(含海水、江河水、湖水)水源热泵系统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的比例达到___%以上。
4.4本工程采用节能高效的分体式房间空调器,其能效等级级(注:
应采用2级以上节能能效)。
4.5本工程设计选用一体化风冷热泵机组在额定的工况下设备性能系数详表4.5。
表4.5
型号
主要性能参数
台数
制冷性能系数
(W/W)
制热性能系数
备注
4.6本工程采用(□变频□数码涡旋)变冷媒流量空调系统,压缩机采用变容量控制技术,在标准工况及管长下,其系统额定制冷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额定制热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本工程经过修正后的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系统制热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
所选用的机组IPLV(C)=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
4.7本工程所采用的风冷(□不接□接)风管单元式风管机,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
4.8本工程选用燃气型户式中央空调,其额定制冷性能系数___W/W,额定制热性能系数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
4.9风冷变冷媒流量(单元式风管机)空调室外机位置布置合理,散热良好,且不对邻室形成二次热风(冷风)污染,室内机气流组织设计合理,满足室内舒适要求的温度场、速度场,冷凝水有组织单独排放。
4.10本工程采用(□地下水源□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同时考虑机组带热回收装置,提供生活热水。
4.11考虑空调冷热负荷变化规律及节能运行要求,本工程空调冷热源由___台(离心式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机组/风冷热泵)和___台(离心式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机组/风冷热泵)组成,机组能效比COP值分别为___和___,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以上;
所选用的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___(W/W),大于相关标准要求限值。
项目装机总容量符合项目要求,各机组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能力和范围,其负荷方式为_级调节,容量调节范围为100%~_%。
同时本工程机组单机的容量调节下限小于最小负荷要求。
4.12本工程空调冷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
C,冷水供回水温度:
7/12°
C;
空调热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
C,热水供回水温度40/45°
C,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闭式两管制循环系统。
(注:
具体根据工程实际填写)
4.13本工程规模较小,空调末端侧水系统采用异程布置,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控制在15%以内。
4.14按本工程建筑的规模和功能特点,空调水系统采用一级泵变频调速系统,变频泵的变频范围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流量变化要求。
4.15本工程空调水系统管路的比摩阻一般控制在150~200Pa/m范围内,管内流速设计取值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循环泵的输送功耗。
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选型其流量、扬程通过计算得到,水泵效率为___%,并保证系统运行在高效经济区域。
水系统的耗电输冷(热)比EC(H)R=___,《民用建筑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相关规定值A(B+α∑L)/ΔT=___,比规定值小___%。
4.16本工程为了保证机组设备系统的换热效率,冷热水系统(或包括冷却水系统)采用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技术。
(五)、空调风系统
5.1本项目小空间区域,如(卧室)、(客厅)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空调末端设备设置温控电动二通阀,根据各对应区域的负荷变化,实现区域温度独立控制及分室控温的要求。
5.2本工程通过分析热交换新风机组的合理性、经济性,全热回收装置型式确定采用:
□板翅式全热回收装置
□板翅式显热回收装置
□转轮式热回收装置。
利用室内的排风,实现室外新风的预冷(热),其设备焓效率设计值应大于60%,同时系统设计考虑了设备维修、更换措施的空间基本要求等。
5.3本工程空调送风采用单风道,空气处理过程无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
5.4本工程吊顶上部较高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的发热量,空调回风不采用直接从吊顶回风,回风口均接回风管,直接接至空调设备。
新风系统直接送入各空调区域,尽量不经过室内空气处理设备盘管后送出。
5.5本工程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
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
5.6本工程空调风管内的风速设计取值既满足空调区域的噪声要求,又符合技术经济比较平衡,有效降低风机的输送动力。
其风机选型流量、风压是通过计算得到,风机效率为_%,并保证系统运行在高效经济区域。
空调风系统的输送能效比为_,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限值。
(六)、通风系统
6.1本工程___区域利用自然通风,来消除室内余热、余湿。
6.2本工程地下车库部分区域采用车道自然补风。
6.3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地下通风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长度;
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
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
6.4本工程机械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通过计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
6.5本工程各典型机械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均小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对应的限定值,具体分别详表6.5。
表6.5
序号
所在区域
(Ws)=P/ηt(W/(m3/h))
规范规定值
(七)、自动控制系统
7.1本工程空调通风工程设置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
各子系统范围包括空气调节系统、通风系统,以及冷、热源系统。
7.2本工程冷热源自动控制包括:
根据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并优化控制状态;
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
7.3本工程空气调节风系统自动控制包括:
房间温湿度监测和控制;
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
过滤器超压报警或显示。
7.4本工程空调末端装置均设置(□两通□三通)电动调节阀及温控阀。
7.5本工程主要功能房间___、___、___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设置采用如下
(1)或
(2)方式:
(1)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
(2)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
7.6本工程___区域利用机械通风来排除房间余热,机械通风设备设置温控装置。
7.7地下车库及大楼的通风系统,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台数)控制。
7.8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根据车库内CO浓度监测装置对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以降低风机的运行能耗。
(八)、空调管道保温
8.1本工程空调保温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的高效保温材料。
空调冷冻水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空调风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为___m2.K/W,满足节能规范的要求。
8.2本工程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均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九)、设备、管道的设置维修等设计措施
本项目主要设备机房,包括冷冻机房、空调机房、锅炉房,以及设置在室外的风冷机组;
位于公共区域的竖井,如空调冷冻水管井、空调冷媒管井等;
位于公共空间主要的操作阀门,如空调风阀、排烟阀、平衡阀等,已考虑设备、管道、阀门等维修、改造和更换所需要的空间要求。
(十)、本项目通过合理选择和优化通风与空调系统,如需要,并经过计算分析,系统对项目节能贡献率De达到___%以上。
需通过模拟分析,2~3星为可选)
第二节:
公共建筑
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4)《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T13-197-2014
5)《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
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9)其他
暖通空调作为公共建筑的耗能大户,抓好系统绿色节能设计,有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暖通空调系统绿色节能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室内舒适性及卫生品质的要求前提条件下,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综合考虑空调冷热源选型及再生能源利用的节能、风系统及水输配系统的节能、综合考虑智能化控制及计量管理的节能、管道及保温系统的节能,以及管理维护的便捷性。
本工程位于________市,为________类型建筑。
建筑总面积________m2,空调面积________m2。
本工程________范围区域内设计考虑夏季空调供冷、冬季空调供暖(注:
建筑物如无空调供暖或局部供暖,则删去或修改),其各区域的温湿度设计标准、新风量标准取值、风速、噪音等按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取值,其室外设计参数取________市的设计参数。
空调负荷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计算软件采用________,经计算结果详表(三)。
表(三)
空调计算冷负荷(kW)
空调计算热负荷(kW)
空调装机冷负荷(kW)
空调装机热负荷(kW)
(kw)
本工程空调冷负荷指标为______W/m2,空调热负荷指标为_____W/m2。
(四)、空调冷热源选型
□有可利用的城市、区域供热热网
□有可利用的工业余热或废热,或电厂余热
□该区域电力充足且实行分时电价体制等
4.2根据本工程的建筑规模、使用特征、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等,通过具体的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方案不采用直接电热供暖方式,采用如下方案:
□水冷冷水机组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冰设备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冰设备+电热水机组(或燃气热水锅炉)
□空气源(冷水/热泵)机组
□屋顶式空气调节系统
□水冷冷水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组合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温(冷)水机组
□蒸汽(或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水环式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4.3本工程考虑建筑物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及空调冷热负荷对比状况,可考虑充分采用可再生能源。
并得到当地政策法规允许,同时所采取的辅助技术措施得当,通过一系列的外界条件的勘察与环境评估以及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采用以下方案:
□(地下水源/土壤源)热泵系统
□(海水、江河水、湖水)源热泵系统
4.4本工程通过合理经济性比较,空调冷热源确定利用(全量或部分)蓄冷(热)方式,采用水蓄冷方式(或冰蓄冷),结合消防水池(采用蓄冰桶)利用夜间低谷电进行蓄冷,白天高峰时段释冷(热)进行供冷(热),蓄冷温度为4/12°
C,蓄冷容量为____kwh。
4.5本工程所在区域电力充足,所以空调冷热源采用高效的电动压缩式机组,机型选择不但考虑满负荷的COP值,还考虑综合部分负荷的性能系数IPLV值,以衡量全年的综合效益。
设计选用:
□台的水冷(□螺杆式□离心式□涡旋式)冷水机组
□台的风冷(□螺杆式□涡旋式)(□冷水□热泵)机组
作为空调(□冷□冷热)源。
各机组在额定的工况下设备性能系数详表4.5。
制冷性能系数(W/W)
制热性能系数(W/W)
经计算机组能效比COP值,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以上;
4.6本工程冬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内区,通过利用冷却塔提供空调调节冷水,以满足大楼内冬季的供冷需求。
4.7本工程由于冷热负荷对比相差较大,热负荷较小,所以空调冷热源采用水冷机组+风冷热泵机组组合,以热负荷确定风冷热泵,不足冷量由水冷机组提供,夏季水冷机组优先运行,冬季热泵投入运行。
4.8本工程考虑区域再热需要(或标准要求较高,空调水系统需要采用四管制),风冷采用热回收型。
4.9本工程考虑建筑规模比较大,空调冷负荷总装机功率大,冷水机组采用高压机型,同时离心压缩机采用变频形式。
4.10本工程采用(□变冷媒□数码涡旋)变冷媒流量空调系统,在标准工况及管长下,其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本工程经过修正后的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___%以上,所选用的机组IPLV(C)=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
空调室外机位置布置合理,散热良好,且不对邻室形成二次热风(冷风)污染,室内机气流组织设计合理,满足室内舒适要求的温度场、速度场,冷凝水有组织单独排放。
4.11本工程所采用的风冷(□(□接□不接)风管单元式风管机□屋顶式空调机组),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___(W/W),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___%以上。
4.12本工程共采用___台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或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其能量调节装置灵敏、可靠,其额定工况下的制冷性能系数达到___(W/W),供热性能系数为___(W/W),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___%以上。
4.13本工程选用___台燃(□油□气)(□热水□蒸汽)锅炉,其额定热效率可达___,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___%以上。
4.14除了必需有蒸汽源而设置蒸汽锅炉外,本工程选用热效率较高的热水锅炉作为热源,从而避免蒸汽换热产生热水而引起的效率损失。
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回收用气设备所产生的凝结水,凝结水回收系统采用闭式系统。
4.15为了缩短输送距离,在使用条件的许可下,本工程制冷(热)机房设置位置尽可能靠近大楼的冷热负荷中心。
4.16考虑空调冷热负荷变化规律及节能运行要求,本工程空调冷热源由___台(离心式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机组/风冷热泵)和___台(离心式冷水机组/螺杆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机组/风冷热泵)组成,机组能效比COP值分别为___和___,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___%以上;
(五)、空调输配水系统
5.1本工程空调冷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
空调热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10°
C,热水供回水温度:
40/45°
C,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闭式循环系统。
5.2本工程根据建筑功能分区特点、使用时间的差异,空调水系统共分___路,分别接至各对应功能区。
5.3本工程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两管制,为了解决过度季节不同朝向及内区和周边负荷变化的矛盾,根据经济技术比较,采用分区两管制系统,冬季或过度季节根据需要,向不同区域分别供冷或供暖。
5.4本工程空调末端侧水系统采用同异程相结合,___区域由于管路较长、布置成异程式不易计算平衡,且每个并联分支管和设备阻力比较相近,空调水系统采用同程布置,___区域由于管路计算易于水力平衡、各并联管环路的管道和设备阻力悬殊,空调水系统采用异程布置。
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控制在15%以内。
5.5本工程各空调水系统由于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或由于系统较小),采用一次泵系统。
5.6本工程由于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所以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可根据流量需求的变化采用变速变流量调节方式。
按建筑物的规模及功能特点,空调冷水系统和热水系统采用二级变频调速或台数控制。
5.7按本工程建筑的规模和功能特点,空调冷水系统采用一级泵变频调速系统,变频泵的变频范围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流量变化要求。
5.8本工程建筑的规模较大,空调冷、热水循环流量量差距较大,根据实际各自需求分别设置冷、热水循环泵。
5.9本工程空调水系统管路的比摩阻一般控制在150~200Pa/m范围内,管内流速设计取值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循环泵的输送功耗。
5.10本工程冷却塔风机根据回水温度采用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
5.11本工程为了保证机组设备系统的换热效率,冷热水系统(或包括冷却水系统)采用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技术。
5.12本工程空调冷水和热水循环系统采用大温差___供回水,以减少输水管径与输送动力。
5.13本工程采用热网蒸汽,汽-水换热器之后加水-水热交换器,用汽-水换热器产生的凝结水预热系统的回水或预热生活热水,达到热回收节能的效果。
5.14本工程为区域供冷/供热,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热源入口处,分别设置冷量和计量装置。
本工程采用内部按经济核算单位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
5.15本工程空调水系统管路的比摩阻一般控制在150~200Pa/m范围内,管内流速设计取值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循环泵的输送功耗。
水系统的耗电输冷(热)比EC(H)R=___,《民用建筑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相关规定值A(B+α∑L)/ΔT=___,比规定值小___%。
(六)、空调风系统
6.1本工程小空间区域,如(办公)、(客房)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大空间区域,如(大功能厅)、(300人会议室)采用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各空调末端设置温控电动二通阀,可以很好响应各对应区域空调负荷变化,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要求,实现各区域温度独立控制,同时调节方便。
6.2本工程空调风系统划分基本遵照使用时间、温度、湿度、新风比相近等要求条件一致性原则。
各空调区域对温湿精度要求一般,空调送风采用单风道,空气处理过程无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
6.3本工程吊顶上部较高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的发热量,空调回风不采用直接从吊顶回风,回风口均接回风管,直接接至空调设备。
且空调风系统不采用土建风道作为送回风道,减少土建结构蓄热带来的冷热损失。
6.4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空调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长度;
6.5本工程空调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和机组余压是通过计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些区域采用直接驱动的风机。
同时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
6.6本工程空调风管内的风速设计取值既满足空调区域的噪声要求,又符合技术经济比较平衡,有效降低风机的输送动力。
6.7空气处理设备所选配空气过滤器,其各级过滤器的初、终阻力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相关规定,减少空气处理设备的局部阻力。
6.8本工程除了____区域外,大部分空气调节区域允许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