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2956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的文艺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不能乐,于礼素."

在孔子看来,诗、礼、乐是修身的三要素;

三者之间,礼是中心环节,是立足点.修身要先学诗,因为诗能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来激动人心,振奋精神,感发志意,起到教育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礼,因为礼是立身行事的准则,“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季氏篇》);

而最后完成道德修养还要学习乐,通过音乐来冶性生情。

由此可知,孔子是把诗、乐同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的,是把礼治思想贯穿于文艺思想之中的,诗乐都要以礼为归,为礼来服务,这既是他的文艺观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他的文艺思想的精髓了.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格外地重视文艺了.’

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记载: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虽多,亦奚以为"

《左传》等书都有记载,《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的确是十分突出的。

当时人们为了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如果不懂《诗经》,不会灵活地运用和引申诗的意义,就无法弄懂别人的意图,同样的,也无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失礼,甚至导致外交活动的失败。

反之,如果善于熟练地运用“赋诗”的方法,就可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政治外交活动的胜利,并获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孔子对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固然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风尚所使然.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中所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孔子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在艺术上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中和之美"

“中”是合理、合适、合宜;

“和"

就是和谐。

“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要素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许“过”,也不要“不及”,而是要和谐适度,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文艺如何体现“中和之美”呢?

孔子提出了两点主张:

其一是“温柔敦厚”的诗教。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

经解》)孔子认为,一个诸侯国如果民风温和宽厚,那是文艺教化的结果;

反过来,如果民风温柔敦厚,其诗该温文尔雅。

所谓温柔敦厚,唐代孔颖达《礼记·

正义》对此解释说: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也就是要求诗人性情柔顺、和颜悦色,对统治者的暴政恶德,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毛诗序》),只允许“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必须合乎中正平和之“度"

因为只有合“度”才美,才能达到“中和之美"

的境界。

这种诗教,其实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文艺审美观上的反映.其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是孔子对《诗经·

关睢》的评价.《关睢》是一首爱情诗,当“君子"

向淑女求爱不成时,感情悲哀,但不过度,仅是“寝寐思服”、“辗转反侧”而已,无害于“中和”,这就是“哀而不伤”。

当他求得“淑女”,准备迎取时,情感欢乐,仅只“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而已,亦无害于“中和”,这就是“乐而不淫”。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关睢》为“怡”,就因为其能以色喻于礼,能反纳于礼。

故其声则节,其文则礼,得中和之美,合中庸之道,是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总之,文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要哀乐适度,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达到情和理的“中和”,正如孔安国所说“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何晏《论语集解》引)。

中国的传统文艺,正是由于孔子的“中和之美"

的文艺审美理想的影响,看重人生现实和道德情感,重视内容的平稳和谐,形成了典雅含蓄的美学风格.正是由于我国古代艺术家受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观的影响,总是“怨而不怒”地看待人生,才使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是先历尽悲欢之后,用大团圆结尾,以求感情上的慰籍与平和。

总之,从文学作品来说,孔子的中和之美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该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这种思想后来在荀子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三)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

孔子之前,人们对文艺的特征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比如,在孔子还未有“志于学”的韶令时候,己有“诗以言志”之说(《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对叔问说的话)等等,但讲得都比较零碎和简略。

而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便是孔子。

他的著名诗论“兴观群、怨”说,就是对我国上古时代文学思想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最系统、也最富创造性的成果。

他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篇》

这段话,确实表现了孔子卓越的文学识见和高度的理论概括能力。

除谈到诗歌的认识功用之外,还接触到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等一些本质特征.

所谓“兴”,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四书集注》)这“感发”二字,可以说是说出了“兴”字的精髓。

诗,主要地不是诉诸理智,而是诉诸感情,通过诗的感染作用,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汉人《毛诗序》说的: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突出强调诗歌的感情作用和审美效果,就是孔子诗“可以兴”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了。

所谓“观"

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考见得失”。

由于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有意识地用诗歌来抒发感情,或“论功颂德"

,或“刺过讥失”,表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政治的态度,所以周初以来至春秋中期即有采诗观风和陈诗言志的制度,通过诗歌“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也”。

(《汉书·

艺文志》)孔子的诗“可以观”,既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诗的政治教化作用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说明孔子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已有把握。

从西汉的一些著作中关于孔子观诗的记载,亦可资证这一点。

《盐铁论·

机务》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

"

《说苑·

贵德》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

《毛诗·

木瓜传》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木瓜》见苞直之礼行。

这就是诗的认识作用了。

所谓“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是说通过切磋诗歌,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增进了解,达到和同,促进团结,起到教育和合群的作用。

从《国语》、《左传》记录的许多事例来看,当时列国诸侯贵族、卿士大夫在交际酬对和谈判时,赋诗言志,已成为一种风气,如《汉书·

艺文志》所说的那样: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孔子的诗“可以群”,正是对诗歌这种实用作用所作的概括性的说明,而且,孔子是相当地重视这种实用作用的.从《论语》的有关记载看,他在多次谈话中都把学诗作为第一要务,恺切周至地叮呼和告诫他的弟子和儿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季民篇》);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阳货篇》);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

在孔子看来,通过学诗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知识、长才干,无论对个人修养,对安邦治国,对交际应酬,都有很大作用。

所谓“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就是说,诗有“款谏”或批评政治的作用。

从《诗经》来看,其中有不少是政治讽喻诗和怨刺诗,揭露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关心人民的痛苦和哀怨,开启了诗歌创作“为时”、“为事”、“为人生”的先河,以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进步传统。

孔子对三百篇这一创作经验予以总结,对这一进步传统予以概括,从理论上肯定文艺应该具有于预政治的作用,这是他的卓见,也是他的开明之处。

综上所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之前,还不曾有人把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表述得这样全面过;

他之后,曾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可欲而加以反对的道家思想,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奢侈而加以反对的墨家思想,也出现过把文艺当作有害农战而加以反对的法家思想。

相比较,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说明,他对文艺的本质和特征,对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有了相当的认识.自然,孔子在这里主要谈学诗、诵诗,而不是谈诗歌创作,但学诗、诵诗和诗歌创作并不是能够割断的。

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论才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创作,成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文艺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内容的常用的理论原则。

不过,他以为学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就在实际上把诗当作了为政治服务的一种特殊教材,过分地重视文艺的政治社会功能,是他诗论的特点,也是他诗论的局限,其保守和消极的成分是不容忽视的。

(四)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说

《论语.雍也》篇云: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人的品格,又有“礼"

的文饰。

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文质彬彬”,要求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上面已经讲到的“言”、“文”关系说,以及后面将要提及的“尽善尽美”说,亦都表现了孔子的这一主张。

“文质彬彬"

说,见于《论语·

雍也篇》孔子讲的一段话: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对这段话,北宋邢呐解释说:

“此章明君子也.……彬彬,文质相伴之貌,言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以君子也。

”这说明,孔子最初的论“文"

说“质"

,是为人而发,不是为文而言。

质,即不加文饰的质地,指人的内在质朴;

文,即文彩,指人的外表修饰。

意谓对一个人来说,其内在的质地如果超过外表的文饰,就不免粗野;

反之,其外表的文饰如果超过内在的质地,则不免象史官那样虚浮。

只有二者配合得恰当,既朴实又文雅,才可以称为君子。

这里,孔子本是以比拟的方式讲人的道德修养,讲质地与外表的关系,但由于符合人们对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要求,道出了内容与形式统一,朴素与华彩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故被视为文质论的源头.在孔子看来,文与质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应该也必须是和谐统一的。

不统一,相矛盾,“质"

、“文"

互胜,就会有弊病,有弊病就不完美.他的这一思想,也多见于他的言论中,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之下,有时是强调内容的重要,有时又强调形式的不可偏废。

比如:

八情篇》载: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一一“巧笑”两句见于《诗经·

卫风·

硕人》,“素以”句不见于《诗经》,可能是逸句.孔子阐述诗意,谓绘画之事后于素,即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绘画。

子夏速而悟及,礼的产生也该在仁义之后,得到孔子的赞赏。

意即“礼”是属于文彩的,而“仁"

属于素质,强调先“仁”而后“礼”.这一点,《八悄篇》里的另一段记载说得更明白:

“子日: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认为离开了“仁"

就谈不上什么“礼”和“乐"

先“仁”而后“礼”、“乐"

,也就是先“质”而后“文”了。

阳货篇》载: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指的是举行礼仪时用的玉器和丝织品.孔子认为行礼作乐,并不只是使用礼器与乐器,主要不在形式,而必须有“仁"

的内容。

离开“仁”的本质,徒具礼仪的繁文缉节、铺张浪费,孔子是反对的。

从上述议论看,孔子在“文”与“质”的关系上,强调先质后文,重视内容的“尚质”、“尚用”,含有内容决定形式的意义。

但他突出强调“质"

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轻视“文”,他是要求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同时重视形式􀀁

在反对“文胜质"

的前提下,要求文质统一。

即使在礼乐流于形式的情况下,他反对的也只是“礼乐流于形式”,而不是形式本身.例如《八俏》记述:

“子贡欲去告朔之汽羊.子曰:

‘赐也!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古代的一种祭庙仪式,每月初一,诸侯杀一只活羊(即“汽羊”)去察告祖庙,这种祭告谓之“告朔"

鲁国自文公起已经不行此礼,但每月告朔用的羊依旧供给,子贡认为不如干脆连羊也弃而不用,而孔子却觉得保留这一点形式比什么都不保留总要好一些。

形式对于内容,文对于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论语·

宪问篇》孔子还说过:

“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减武仲,即鲁国大夫减孙绝,其人很聪明,故孔子称之为“知”(智);

公绰,即孟公绰,为人清心寡欲,故曰“不欲"

卞庄子,鲁国的勇士;

冉求,多才多艺。

孔子认为,这几位各具优长的人物,如果用礼乐的修养来成就其文采,就会变作一个完备的人了。

由此可见,在许多时候,孔子只是反对过度的文饰,而不是轻视形式本身,这和他对语言的议论,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他的文质并重的观点由于高出了后来出现的重质轻文说,或重文轻质说,所以影响到后世的许多文学批评家常用这“文质彬彬”说来指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

例如西晋陆机《文赋》说:

“理扶直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即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主体好比树木立起主干,而文辞则好象在枝条上布满的繁叶。

主干不存,繁叶就无所依附.梁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说: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曹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娜同犬羊;

犀咒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这段话,先举水和木为例:

水的特性是“虚”,所以有波纹的形貌;

木的特性是“实"

所以有花曹的形貌。

波纹离不开水,花曹离不开木,一离开便无法存在。

文学作品也是这样:

作品的“采”是随着作品的“情”而成的,“采”不能不表达一定的“情"

离开了“情”,“采”就难以存在了。

刘勰由此而论定:

“文附质”。

而后又举兽皮为例:

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斑的形貌,那就无异于犬羊,难以表现出虎豹皮毛的特征;

而犀咒的皮革也只有涂上丹漆,才能更好地为人所利用。

同样,文学作品如果没有适当的“采”,再好的“情”也无法表达出来,刘勰由此又进而论定:

“质待文”.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也说:

“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从这些释发,可以看出孔子的“文质彬彬”说对历代文学批评的影响,真是源远而流长了􀀁

(五)论雅乐与郑声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孔子重视雅乐,排斥郑卫之音与他保守的政治立场有关,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

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之覆邦家者"

(《论语阳货》)及“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表现了他文艺思想中的保守复古倾向。

有学者提出,“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去作悖礼违义的事情。

‘郑声’实际是指当时的‘新乐’,它的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故容易激动人心。

所谓‘淫’,是指过分,不合中正平和之意。

孔子认为新乐任其感情之自然发展而无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放’,要禁绝之。

他把‘雅乐'

比做正人君子,把‘郑声’看做谗佞小人。

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上比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现,是不合乎时代潮流的”。

并认为,“孔子贬斥郑声新乐的思想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把戏曲、小说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

综上所述,孔子的主张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容要教化社会人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反映社会政治,批判社会黑暗,文以致用,文要适用;

形式上,则要求用完美的形式来表达正确的思想内容,美感而醇正,质朴而雅正。

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的文道观,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文学观,质朴健康的审美观都是与孔子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都是受到了孔子文艺思想的积极影响的。

二、对孔子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继孔子之后,我国的文艺思想开始发展,后人对孔子的文艺思想也进行了继承。

与发展:

1.荀子的“礼别异,乐合同"

继承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的思想;

“中和之美”是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继承与发展。

3。

《诗大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是对孔子“思无邪”和“尽善尽美说"

的继承与发展.

4.扬雄的“丽以则”是对孔子“文质彬彬说”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孔子文艺思想的评价

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对孔子文艺观体现出来的重实际、尚实用的特点,研究者的观点并无分歧,但对这些特点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张少康认为,孔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有很深刻的现实基础,孔子文艺观的核心是诗教,诗教的中心是强调文艺必须紧紧地为政治教化服务。

孔子的文艺观、文艺的社会作用、文艺批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张文勋也认为,孔子的文艺思想,第一是现实主义的,他没有脱离现实谈文学;

第二是功利主义的,他从实用的观点去看文学的价值.他还认为,孔子的这些主张,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刘勰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到钟嵘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及至建安文学、唐代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都受着孔子文学观的影响,并使孔子文艺观中的积极因素不仅在理论上得到发展,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也获得巨大胜利。

蔡钟翔等则认为,礼治思想是贯穿于孔子的文艺思想之中的,文艺要从属于礼,要为礼服务,这就是孔子文艺观的精髓.他们进一步分析这种文艺观上的功利性:

孔子揭示了诗、乐、礼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这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是一项重要的贡献,因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们同时也指出,孔子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解过于狭窄,把诗、乐降为礼的附庸,抹杀了文艺的独立性。

吴调公则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与道家作比较,认为与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儒家文艺观则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孔子是把文艺放在社会整体中考察的,把作为文艺主体的人,放在社会功利的角度进行评价的.所以从消极因素来说,孔子文艺观因为片面强调实践而浮想有所不足;

因为执着理性主义,结果较多地注意人们意志的表现,相对地忽略了自我情感的抒发;

因为过多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相对地冲淡了审美功能和艺术的特殊规律。

上述四人均为中国古代文论界的权威学者,他们的观点大致代表了学术界对孔子文艺思想的基本评价。

四、孔子文艺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孔子的文艺思想虽然已逾千年,但它经过这数千年的积淀至今依然历久弥新,其中的许多方面随我们现代生活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孔子以善为口号来给文艺定位,强调了文艺的人文关怀,定格了文艺思想的根本维度,其实质是与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相一致的,透照古今且越来越深入人心,比当今一些言不及义的新提法要切实得多。

文艺以善为第一要求,要服务于人生社会,这是文艺价值功能的底线,否则将会失去根基。

一些人过分地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超世俗性,把自己封闭起来、孤芳自赏,甚至自以为是,对人生社会采取隔离或不负责的态度,这是对文艺价值的放弃。

历代的形式主义文风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正说明了这一点.

与强调文艺善的属性相一致,孔子把文艺当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如果用我们现在的教育观、人才观来看,就是把文艺当成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孔子说:

“不能诗,于礼缪;

不能乐,于礼素。

”(《礼记·

经解》)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把诗、乐、礼并列为修身三要素。

而且在谈到如何发挥文艺完善人格完善人性的方法时,孔子说得更具体:

子路问成人,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

”(《宪问》)

文之以礼乐是孔子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

“文"

是指人从动物性、野蛮性、粗鄙性中升华所达到的文明、文雅和美的存在,“礼乐"

则是涵括了“文艺”在内的文化形式。

孔子的观点是,“成人”(人格的养成、人性的完善)是一切文化形式(包括文艺)的出发点和归宿;

“礼乐"

(文艺)又是“成人”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手段.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文艺的内在特性及其功用来理解。

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己任的,反映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宇宙人生,并且在反映的时候必须按照艺术和美的规律去进行,这种规律又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大前提的,文艺的发展方向也必然以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心力作为永恒的追求。

文艺的内容尽管包罗万象,但其必然充满人类社会的理想、情操、精神、规范等美好的属性,充满人性之美和理性之光。

这些美好的东西是属于人内在本性所具有和应有的,是人所向往追求的.人在创造或接受文艺作品时,就是对人自身本质的展示或观照,是对人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