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2669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专题训练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类选择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川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叶终年不落树冠茂密,能起到夏遮荫、冬挡风的作用,C正确。

故选C。

相对湿度是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相对湿度能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的程度,一天中相对湿度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4:

00左右。

对农户大棚来说,棚内高湿状态易引发农作物病虫害。

下图为某地温室大棚内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图,其中,a、b、c三条曲线表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相对湿度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14:

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说明当时

A.实际水汽压大B.饱和水汽压小C.实际水汽压小D.饱和水汽压大

4.判断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为

A.阴天B.多云C.晴天D.雷雨

5.若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

A.早晨放顶风B.中午放顶风C.早晨放底风D.中午放底风

【答案】3.D4.A5.B

【解析】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有可能是实际水汽压较小或者是饱和水汽压较大,因为时间是午后两点左右,此时温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温度高时,能够容纳的水汽多,因此应当是饱和水汽压较大,正确答案选D。

4.该地温室大棚内,a曲线表示的天气状况明显变化要比其它的曲线要小的多,说明这一天的相对湿度变化不大,也就是饱和水汽压差异较小,在阴天时,昼夜温差小,气温差异对于饱和水汽压的影响较小,因此正确答案选A。

5.冬季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应采取的通风办法是中午放顶风,冬季时中午太阳辐射强,温度较高,此时适合通风散热,要放顶风,目的是降低棚内的温度,从而降低相对湿度,不能放底风,这样会使地面降温,可能会冻伤农作物,因此正确答案选B。

拓展延伸:

大棚内的湿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低时,相对湿度就大,温度高时,相对湿度就小,特别是开花时要求湿度要小,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0%,过高过低都影响授粉的质量。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

蒸发能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

气象台站利用持续盛有液态水的蒸发皿观测到的蒸发量是蒸发能力,并不是下垫面的实际蒸发量。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6~8题。

6.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推测,四个地形区中蒸发能力均值最高的是

A.塔里木盆地B.天山山地C.阿尔泰山地D.准噶尔盆地

7.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

A.太阳辐射强弱B.气温高低C.降水多少D.风速大小

8.我国下列四个湖泊,冬季湖面单位面积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台湾日月潭B.江西鄱阳湖C.云南滇池D.新疆博斯腾湖

【答案】6.A7.C8.D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6.由题意可知,蒸发能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

四个地形区中,塔里木盆地纬度最低,气温最高,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故蒸发能力均值最高,A正确。

7.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西北最多,往南往东递减最少,塔里木盆地纬度最低,太阳辐射最强,气温高,AB错误。

西北部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多,与实际蒸发总量格局基本一致,故可以判断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降水多少,C正确。

风力无法判断。

8.湖泊水源充足,故实际蒸发量就是蒸发能力,蒸发能力主要受气温影响,新疆博斯腾湖纬度最高,冬季寒冷,气温最低,实际蒸发量最小,D正确。

【点睛】蒸发量和降水量总体来说应该是平衡的,蒸发量是指自由水面蒸发量,是由蒸发皿测出来的;

而降水量则是实际降水量,因此蒸发量要比降水量大,蒸发量与风力,气温和太阳辐射关系比较大.

与煤、天然气和核能发电等传统电能制造技术相比,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不烧任何燃料,不需用水,只是应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使太阳光的热能被用来制造强大的上升气流,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它将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

读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原理示意图,完成9~10题。

9.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所利用的原理为

A.温室效应B.热岛效应C.绿岛效应D.狭管效应

10.下列地区最适宜应用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的是

A.北美五大湖地区B.澳大利亚中部地区

C.菲律宾群岛地区D.亚马孙平原地区

【答案】9.A10.B

【解析】本题以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原理示意图切入,考查了温室效应等原理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

9.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类似于玻璃温室,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能,因此利用的原理为温室效应。

选A。

10.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适宜分布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地区,选项中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纬度较低且气候干燥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太阳辐射最强烈。

选B。

“露天冷巷”(图a)是指传统聚落中的高墙窄巷,广泛分布于我国岭南、皖南、江浙等地区,是当地人们适应高温环境的建筑智慧结晶。

图b为浙江嘉兴西塘王家弄5月下旬实测气温统计图。

据此完成11~12题。

11.“高墙窄巷”的设计原理是

A.利用高墙阻挡大风,获得保温效果B.利用高墙减少大风天气带来的破坏

C.利用窄巷较小的面积,减少热量散失D.利用最小面积获得最大通风降温效果

12.判定图b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的是

A.①房间温度;

②冷巷温度;

③院子温度B.①冷巷温度;

②房间温度;

③院子温度

C.①院子温度;

③房间温度D.①房间温度;

②院子温度;

③冷巷温度

【答案】11.D12.C

11.“高墙窄巷”是当地人们适应高温环境的建筑智慧结晶,不是为了保温、减少大风天气的破坏和热量散失,而是为了通风降温。

12.院子没有遮挡,升温降温都快,①为院子温度;

房间升温降温较慢,气温变化幅度小,③为房间温度,则②为冷巷温度,C正确。

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等。

左图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艾尔斯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14.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3.D14.A

【解析】考查地壳的物质循环。

13.艾尔斯巨岩其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因此它是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形成的,因此丁代表沉积岩,甲是喷出岩,乙是侵入岩,丙代表变质岩,因此正确答案选D。

14.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也就是外力作用引起的,因此正确答案选A。

①代表外力作用,②代表变质作用,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④代表冷凝作用。

巨石所在的盆地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

由于地块的隆起、交叠,使巨岩处于了垂直状态。

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

经过亿万年来的风化作用,周围的砂岩都风化瓦解了,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

蚀余石"

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

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广东肇庆市端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石质主要为泥质变质岩。

其中,带有“石眼”的端砚尤为珍贵,“石眼”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尘泥结构。

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测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

A.外力沉积一火山喷发一变质作用一地壳抬升

B.火山喷发一变质作用一外力沉积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一外力沉积一火山喷发一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一外力沉积一火山喷发一地壳抬升

16.端砚能“蓄水不涸”的主要原因是

A.透气性好B.岩性致密C.吸水性强D.硬度较大

【答案】15.A16.B

【分析】本题组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物质循环以及岩石的性质

15.本题考查,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可知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过程如下:

第一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较为柔软的沉积岩;

第二是在岩浆活动的作用下火山尘泥侵入先形成的沉积岩中,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带有“石眼”泥质变质岩;

第三是经过地壳运动将该类岩石带到地表,并形成了端砚原石。

故选A。

16.根据端砚原石的特点“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便可分析,蓄水不涸的原因是由于端砚原石岩性致密、透水性差,水不易被吸收,B正确;

而透气性好、吸水性强会导致墨水迅速渗漏到石头里面,不易保水。

A、C错误;

硬度较大与材料中端砚易雕刻相反,D错误;

大石河位于燕山褶皱带的西部,地质构造复杂,河流蜿蜒曲折,其中甲、乙、丙、丁四河段村庄都分布于河流北岸,但丁河段村庄经常遭受洪涝灾害。

下图为大石河不同河段河流流向、聚落分布和地层剖面图。

据此完成17~19题。

17.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主要成因是

A.冰川侵蚀B.流水溶蚀C.背斜成谷D.向斜成谷

18.图示河段沉积物多的主要季节和沉积地貌最显著的分别是

A.夏季、甲B.夏季、乙C.秋季、丙D.秋季、丁

19.对比甲、乙、丙三河段村庄的分布位置,丁河段村庄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河流凹岸,雨季河流易决堤B.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塞河道

C.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D.河谷地势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17.C18.B19.A

17.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地质剖面图岩层向上拱,可判断m该河谷带为背斜,背斜顶部张裂,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河谷。

18.该河段地处华北地区,雨季为夏季,河水侵蚀作用强,河水含沙量大,沉积物多,乙处河谷较甲、丙、丁处都宽阔,沉积作用最显著。

19.根据图中甲、乙、丙、丁河段河流流向和聚落分布的位置,丁河段河坡偏陡,应位于河流凹岸,雨季受洪水冲刷,河堤侵蚀严重,容易导致河流决堤,给沿岸村庄造成洪水威胁。

“屋顶花园”是指在屋顶以绿化的形式建设花园。

读“屋顶花园”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20~22题。

20.图示各层有利于雨水下渗与干旱时供给植被水分的分别是

A.种植层、过滤层 过滤层B.过滤层、蓄排水层 保湿层

C.过滤层、保湿层 隔根层D.蓄排水层、保湿层 防渗漏层

21.一个城市若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将会

A.减小风速,增加灰霾天气的出现频率B.增加承重,缩短房屋的寿命

C.截留雨水,缓解城市内涝问题D.增大空气湿度,城市雾日增多

22.依据水循环原理,下列不适宜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的城市是

A.深圳B.温州C.大连D.酒泉

【答案】20.B21.C22.D

20.读图分析可知,“屋顶花园”的种植层为土壤,过滤层的作用为承载土壤,保护蓄排水系统。

蓄排水层的作用使蓄积水分、排除多余水分,因此过滤层和蓄水层空隙较大,有利于雨水下渗。

保湿层平时蓄积水分,干旱时供给植被水分,故答案选B项,

21.“屋顶花园”在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截留了部分雨水,减少了城市地面径流,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C增强;

植物能净化空气,减少灰霾天气,A错误;

植物蒸腾作用增强,空气湿度增大,城市热岛效应减弱,雾日会减少,D错误;

“屋顶花园”对房屋寿命影响不大,B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2.酒泉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蓄排水层和保湿层起不到多大作用。

若要建“屋顶花园”,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而选项中其他三个城市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酒泉多。

故答案选D项。

下图为“某区域某月某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百帕)”。

读图完成23~25题。

23.图中Q地的风向为

A.西北风B.偏南风C.东北风D.偏东风

24.通常形成这种气压分布的时期,可能在

A.1月B.4月C.7月D.10月

25.若此时期图中P气压中心南移,下列地区出现的现象最可信的是

A.墨西哥湾沿岸飓风增强B.北美五大湖地区暴雨加剧

C.中国华北地区雾霾消散D.欧洲中西部地区阴雨绵绵

【答案】23.B24.A25.C

23.风向的判断方法:

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近地面的风向斜穿等压线。

根据大陆轮廓,可知这是Q在格陵兰岛附近,Q地中心低压,附近北美陆地上有强高压中心,然后做偏转,得该地风向为偏南风。

本题一定要从区域整体出发,找准高压、低压中心,确定风向。

24.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陆地高压时,可知陆地冷海洋热,这种气压分布出现在北半球的冬季。

25.P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其位置移动主要影响亚欧大陆及其周边地区,排除A、B。

当该中心向南移动相当于是冷空气南下,华北地区的雾霾会因为强劲的西北风的到来消散,故选择C。

欧洲中心部的降水只要是来自西风影响,与亚洲高压无关,排除D。

下图为“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甲洋流属于

A.北半球暖流B.北半球寒流C.南半球暖流D.南半球寒流

27.该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促进同纬度间热量的交换B.导致沿岸地区沙漠广布

C.减小污染范围,加重污染程度D.增加沿岸地区的降水量

【答案】26.A2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性质和洋流对环境的影响。

从温度的分布判断南北半球,再从流向判断寒暖流。

完成这个题目要明确洋流对环境的影响。

26.从温度上看北低南高属于北半球,再从洋流的流向看从水温高的向水温低的方向流,属于暖流,所以选择A。

27.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正确。

是促进不同纬度间热量的交换,不是促进同纬度间热量的交换,A错;

不会导致沿岸地区沙漠广布,B错;

加大污染范围,减小污染程度,C错。

某年3月9日,在挪威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78°

55'

N,11°

56'

E),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迎来极夜后首次日出。

如图示意科考团拍摄的日出照片。

据此完成28~30题。

28.科考团拍摄日出照片时,当地地方时和拍摄方向约是

A.0时正北B.6时正东C.12时正南D.18时正西

29.推测该年北极黄河站极昼开始的时间是

A.3月31日前后B.6月11日前后

C.7月3日前后D.9月12日前后

30.夏至日,北极黄河站的观测者观测到的最小太阳高度约为

A.0°

B.12.5°

C.22°

D.34.5°

【答案】28.C29.A30.B

28.由材料可知这次是极夜后首次日出,昼长短,因此应12点左右日出,日出方位正南,C正确;

0时日出昼长为24小时;

6时日出,昼长为12小时;

日出时间只能在地方时12点之前。

29.由材料可知该地3月9日极夜结束,到春分日3月21日有12天;

因此春分后12天,也就是4月1日就可以出现极昼,3月31日最接近,A正确。

30.夏至日,黄河站出现极昼,最小太阳高度为子夜时的太阳高度;

夏至太阳直射23.5°

N,黄河站纬度为79°

N,子夜太阳高度=90-(90-23.5)-(90-79),可算出子夜太阳高度为12.5°

,B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