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1929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鹿柴》课堂实录及教学研讨案例 教学反思说课稿19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但闻人语响。

“但”是什么意思

但有两种意思。

一种“只”;

一种是“但是”。

这里去那种解释?

生:

第一种。

为什么用第一种?

生:

因为这个山谷很少有人来往,只是偶然听见有人说话,所以不取“但是”这种解释。

“但闻人语响”是什么意思?

只是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响。

坐这儿以偶然听见有人说话的响声来反衬山谷的幽静。

往下看后面两句是写设么时候的景色?

是写傍晚的景色。

(指图)看,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经过中天而过,往西坠落,而余下来的光芒反照于东,这就叫“返景”,也就是“落日余辉反射”(板书)。

谁说说“返景入深林”的意思?

下山的太阳光反射入深林。

我想把王维的“深林”改为“树林”行吗?

行。

师:

还可以怎样改?

改作“森林”。

到底用哪个词好?

用“深林”好。

为什么?

树多就叫树林,面积大叫森林,树长得又多又密才叫深林。

这个“深”表示树木茂密,阳光由外到内射进去,看来王维用词准确,千古名著,很难改换,还是尊重他的意见吧。

“复照青苔上”这个“复”是什么意思?

“又”的意思。

“复照青苔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又照在青苔上。

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表情朗读)

这个“入”是夕阳从高空穿过云层、树林,照在青苔上,声音拉长一点,请跟老师读。

(跟读)诗:

王维以“人语响”反衬山谷幽静,又以林中傍晚缕缕霞光反衬幽暗的景色,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景色的变化,由声到景,给人以幽静的美感。

(板书“幽静”)请说说全诗的大意。

古诗《鹿柴》教学研讨案例

教研时间:

4月12日——4月14日

教研地点:

本校教研室

学科:

语文

主持人:

张主任

参加人员:

1——6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教研主题:

古诗《鹿柴》教学研讨

教研内容:

《鹿柴》

教研模式:

“一课三议、三课一评”

第一环节

4月12日

解读文本,明确目标(古诗备课教学研讨)

教研过程:

一、主持人谈话:

1、问题提出:

近几年,在校本研修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成了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主渠道。

其中,古诗教学是让教师较迷惘的一种课型,如何做到短文长教并深入浅出的教学古诗呢?

2、教研主题:

古诗《鹿柴》备课教学研讨

3、教研目的:

古诗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让学生在古诗的殿堂中遨游,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既积累语言,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底蕴。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思维,达成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二、外出听课教师交流收获、心得:

李老师:

古诗备课应注意:

1、读的形式要多样,要把枯燥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变得生动有趣。

2、备课时要做到适时拓展,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甄老师:

古诗词教学备课应做到:

1、以读为主,读的形式要多样,并要读出韵味。

设计教学时可让学生采用品读、赛读、引读、吟读来读出诗的感情和诗的韵味。

2、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整合联系。

3、备课时要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

4、教学中注重透过课本插图为学生创设情境。

5、学会抓住诗眼,引导学生领悟诗意。

总之,古诗备课要做到短文长教,深入浅出。

张主任:

读、唱、吟、舞诗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有反复诵读——悟感;

创设情境——悟景;

对比赏析——悟情。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学圣人,吟、诵、舞;

抛诱饵,吊胃口!

三、主持人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低段: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悟语言的优美。

中段:

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高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验作品的内容。

四、全体授课教师探讨备课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并达成共识。

⑴1、标题中“柴”字的读音?

(ch‚i)

2、诗句“返景入深林”中“景”字的读音?

(j‹ng)“返景”的意思?

(夕阳返照的光。

3、备课时要适当补充诗人王维的资料及诗的背景。

⑵达成备课共识:

1、用课标,定内容

首先我们通过阅读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的古诗《鹿柴》,要求老师按学生学习要求制定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大概的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谱。

2、齐设计,共研讨

随后,我们组织大家一起交流分析设计,平时忙于工作的老师有机会静下心来仔细地看着文章,并不时地用笔在文章上圈圈划划。

接着,大家分别在自己的设计后面做了相应的修改。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在各自设计完后,大家共同交流设计意图,分享教学资源。

从而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主持人小结:

通过本次教学研讨,我们以大致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自己心中构建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下一环节就让我们的两位外出学习教师做公开示范课。

第二环节

4月13日

外出听课教师授课、评课

一、授课教师说课及自我反思:

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

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句描绘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

为了便于教学,便于学生学习,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学法:

以读促悟、关键精讲、诗画结合。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课后自己有以下几点感受:

1、备课的目标过高,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困难;

2、教师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讲解较多。

基于我和李老师的学生处于一个年龄段,所以我们制定的相同的教学目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学中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课后我觉得自己教学中有以下不足:

1、课堂语言没有指导性和激励性。

2、引导学生学习和读书不到位。

二、听课教师谈感受:

张老师:

李老师的课注重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重训练,学生受益匪浅;

甄老师的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交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效果不错。

刑老师:

李老师的课上教师语言如诗般简洁凝练,具有指导性;

甄老师的课如其诗,情感流露水到渠成。

卢老师:

两节语文课各具特色,既交给了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交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

三、主持人小结:

听了刚才各位老师交流的感受,我也深有同感:

这两节古诗教学课给我们起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引导我们如何做到短文长教、如何深入浅出的学习古诗、如何在交给基础知识的同时训练基本技能,如果能更好地在朗读上下一番工夫,相信效果会更好。

下一环节就由我们的这几位听课教师执教,继续我们的古诗教学。

第三环节

4月14日

公开课教学研讨

一、授课教师说课、自我反思及听课教师针对性的点评:

卢老师自评: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大致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中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

创设情境法、自读自悟法。

课后最大感受就是要想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教师就必须学会创设各种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老师点评:

的确如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课上须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作为教师本身要能作出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投入到学习的热潮中去,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茹老师自评:

我和卢老师一样属于中段教学,所以目标制定一样。

我采用的方法是: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

上课以后自己感觉较好,《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节课中,我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乐在其中。

但对于诗句的理解还不到位。

原老师点评:

听了茹老师的课,自己收获很多。

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能够把自己放进课堂,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学生的学习中去,师者激情澎湃,生者身临其境。

作为我们教师如能长久地这样坚持下去,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

二、主持人总结:

本次教研采用了“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模式,几位授课教师课堂展示异彩纷呈,学生在学到方法的同时提高了能力。

但通过教学我们也发现了古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以情激趣,尤其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放手,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会知识,特别是古诗要在反复诵读中悟情,读的形式要多样,如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引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配乐读等;

3、有句话这样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再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活动后反思:

1、今天我们语文组围绕“有效教学”这一课题,以“解读文本,明确目标”为切入点,进行了现场集体备课,对话交流,课例展示,评课反思等活动,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来保障有效教学的实践。

虽然我们来不及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但只要老师们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潜心会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目标导航”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游离保障,能引起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目标及文本的关注,我们这次教研活动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达成了一种共识,追求语文教学的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回归本位才是真,做到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我们就能实现有效教学。

让我们沿着有效教学的道路,去深入探讨。

2、集体诵读陶行知教育语录

(让我们向陶行知先生学习,成为一个有爱心和智慧的教师)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鹿柴说课稿

(一)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

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

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

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

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

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

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

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讲。

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

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

接着鼓励学生:

“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已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

”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

继而,“小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

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态势。

画。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又是怎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段将观察到的景物浓缩成凝炼的语句表达出来的,使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写。

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并写下来。

目的有三点:

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

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今后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展。

展一片天地。

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办法,教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

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在小组内或看注释、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诗句的理解。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你最喜欢哪句诗?

  (8)师读诗,问:

你想到了什么?

这时,从学生的口述中便有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9)教师激发情趣:

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

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

试试看。

同学们迅速摊开纸,握笔构思。

虽然学生的画笔略显稚嫩,但也正说明了这是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

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

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习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4.找,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鹿柴说课稿

(二)

说课稿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样来写呢?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准备了鹿柴说课稿,请老师们参考!

一、教材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

读。

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

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

讲。

写。

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

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展。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

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你最喜欢哪句诗?

为什么?

(8)师读诗,问:

你想到了什么?

(9)教师激发情趣:

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

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

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习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