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1807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孙阳Word格式.docx

200062

——————————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义务教育区域推进均衡发展的多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

11JJD880031的阶段性成果。

①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的“教育”均为“基础教育”。

物中筛选出如下10项研究①(见表1,并进行分析探讨。

一、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析

具体指标,是构成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及内容主体。

基于前文所截取的10个现有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我们对它们的具体指标及其声称的指标范畴进行了频次统计。

(见表2

从范畴角度看,现有公平指标均使用特定类别来对教育差异状况进行描述。

在截取的10个公平指标体系中,局域和城乡是被最广泛提及的两个类别;

性别和校际差异,分别在4个指标体系中涉及;

阶层、群体、经济收入等类别具有同义性,也在约半数指标体系中涉及。

但需要指出的是,现有公平指标体系在其声称的指标范畴和具体指标选择之间

存在割裂,亦即局域、城乡、性别在具体指标选择中是被实际应用的范畴,而校际、阶层、群体则更多处于设想的状态。

事实上,在具体指标中,各类生均经费、教学设施、入学状况、师资状况、人口受教育状况是最广泛使用的五类指标,占总指标的89.1%。

同时,这五类指标可继续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业性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分别是生均经费、教学设施、师资状况;

另一类是教育规模指标,分别是入学状况和人口受教育状况。

显著的事实是,两类指标均为整体单位指标,排除在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等范畴下应用的可能;

仅有教育规模指标可以被应用

本文涉及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主要通过各类检索获得,依据来源可靠性、指标完整程度等标准进行

了人工筛选,并剔除了相同作者的同类研究。

年份2003200520062006200620082008200820092010

作者

杨东平周金燕袁振国翟博周金燕李海涛

王善迈

安晓敏

鲍传友西胜男刘成玉蔡定昆李继星

研究标题

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

系初探(文章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

策的重大命题(著作教育均衡发展:

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文章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文章我国教育不平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章

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文章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博士论文

阶段义务教育公

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文章教育公平:

内涵、标准与实现路径(文章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

标体系的初步思考(文章出处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统计与决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教育与经济

表1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概览

注:

翟博和李继星构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虽然

在字义上和教育公平指标存在出入,但其实际内容仍涉及性别、阶层、民族,因而我们在此也将其纳入。

指标名称

生均教育经费教育仪器达标率

含多媒体、计算机设备教师学历状况巩固率

(完成率、辍学率基础教育入学率中等教育入学率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公用经费

图书达标率升学率人均受教育年限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师比(班师比

文盲率教师职称危房率教师合格率(专业化水平运动场馆面积教师培训状况学业成绩(同年级*

频次8888777777665533322

指标名称高等教育录取率*不同背景学生比例*

人口规模人均GDP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性支出比例专任教师比例教师工资接受公共资助学生比例*学生主观满意度*录取分数线

高等教育入学条件*

就业率*就业质量*学前教育入学率计算机能力*健康状况*高等教育人口比例

女教师比例学业成绩(会考*

频次221111*********111

表2

10个中国教育公平指标

体系的具体指标的频次统计

带*指标为非资源配置及规模类指标。

于性别范畴;

校际范畴受限于数据缺失以及区县内部资源配置的相对易操作性,实际也难以应用。

因而现有教育公平指标体系主要关注的是基于户籍制度的区域、城乡差异以及部分性别差异。

我们从现有公平体系主要关注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规模指标方面,结合区域、城乡以及部分性别维度,对现有公平指标的具体指标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一区域维度下的事业性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分析

区域范畴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包括生均经费、教师状况、教育设施状况三类。

由于资源在教育机构运行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因而这些指标被广泛视为衡量教育差异的核心指标。

教育资源配置在区域范围内的巨大差异受到极大重视。

如2010年,省际初中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极大值(北京19517.8元与极小值(河南2691元之间,

相差7倍以上。

[4]再如教师状况,笔者根据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数据计算发现,2010年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生师比

为21.2∶1,而北京地区则为12.28∶1。

不可否认,现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在区域范围内存在广泛的差异,我们也丝毫未曾怀疑其作为公平指标体系必要部分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如何将其与更大的因素结合,如何对这种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进行归因分析。

在假定外部结构一致的前提下,其他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指标的差异基本可以看作生均教育经费指标的差异分解。

我们截取了2010年省际范围内的初中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指标,并假设区域内经济状况(人均GDP、政府教育投入系数(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教

育经费与人均公共开支的比重①、私人部门

教育投入系数(义务教育生均公共预算外教

育经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②、公共与

私人部门教育财政分担比例(公共部门教育经费与私人部门经费比重以及人均转移支付,是影响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的可能因素,对生均教育经费差异进行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

(见表3

①政府教育投入系数代表教育投入在政府整体开支中的优先程度。

私人部门投入系数代表教育投入在私人部门中的资源配置优先程度;

私人部门教育经费不局限于家庭,指

独立于公共财政预算外的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企业办学拨款、社会捐赠、个人办学投资、学杂费(非公有学校等。

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

首先,人均转移支付和教育经费之间没有显著性正向相关,说明现有转移支付政策,并没有缩减教

育经费差异;

第二,人均转移支付和政府教育投入系数,亦即投入努力程度成负相关,说明可能存在地方政府“搭便车”的风险;

第三,公

变量生均教育经费人均GDP政府教育投入指数私人部门教育投入指数

公私分担比例人均转移支付

**

.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双尾

*

.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双尾

生均教育经费

-人均GDP.663(**

-政府教育投入指数.475(**.710(**

-私人部门教育投入指数.610(**.683(**.616(**

-公私分担比例-0.244-.600(**-.551(**-.826(**

-人均转移支付

-0.002-.523(**-.587(**-.432(*.737(**

-

表3

生均教育经费及相关变量的Spearman相关分析

人均转移支付数据源于张海燕2012年搜集的2009年各省市资料,参见:

张海燕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绩效分析》一文,载经济纵横2012年第(12期;

人口数据源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

学生数据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

教育经费数据来自《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

GDP等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共教育经费与私人部门教育经费比例说明,该指标和整体教育经费增加没有显著相关性;

第四,公共和私人部门分担比例与地区经济状况呈负相关,某地区经济越发达,公共教育分担比重便更低;

第五,地区经济状况和政府、私人部门投资教育的努力程度呈正相关,

说明在发达地区,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部门,都有足够的动机投资教育。

基于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剔除上述两个无关变量,使用生均教育经费作为因变量,人均GDP、政府投入指数、私人部门投入指数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见表

4。

模型概要

模型

1

回归

残差整体

平方和419676397.328132103802.077551780199.405

df32730

均方139892132.4434892733.410

F28.592

显著性0.000

方差分析

(常量

政府投入指数私人部门投入指数

人均GDP

非标准化系数B3217.062-4632.80672522.3990.166

标准误2089.5212923.84329084.0100.042

标准化系数

β

-0.2310.4370.648t1.540-1.5842.4943.950

显著性0.1350.1250.0190.001

系数

表4

生均教育经费的多元线性回归

a.预测变量:

(常量\人均GDP\政府投入指数\私人部门投入指数

b.因变量:

生均经费

结果显示,R2=0.761,拟合度较好,Durbin-Watson检验值接近于2,说明该回归对于残差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F=28.592,大于F(0.01,说明在0.01水平下回归十分显著。

回归系数结果表明,政府投入指数对于生均差异没有显著性影响,不支持地方政府提高教育支出比例的行为可以缩减教育经费差异的结论;

私人部门投入指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对教育经费差异存在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437,结果说明,私人部门相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对于整体教育经费状况改善有显著影响,这可能和某地特定的社会背景、历史、教育观念等有较为明显的关联;

人均GDP在0.001水平下,对教育经费差异影响十分显著,标准化系数达0.648,结合上文相关性分析,认为其为影响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最主要解释因素。

在现有的财政分权的背景下,

中国地区间经济状况差异是解释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上述一系列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指向地区间经济状况差异。

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在上述状况下,应持谨慎态度解释。

第一,受制于诸多外部条件,各省经济状况无法短期内改变,这意味着资源配置均衡只能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由于转移支付的不可预期以及资源配置

效率,[5]显然不能成为主要的教育财政分担

手段;

在现实领域,我们上文的实证分析也证明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教育努力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转移支付和教育经费状况无相关性。

第二,财政分权,由于涉及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居民其他福利以及激励等问题,难以仅仅从教育投入角度进行理解。

第三,虽然中国初中等教育经费在省际范畴内存在显

著差异,但由于中国高考、中考等选拔性教育制度,名额省际范畴内相对固定,因而对于个体,不存在严格的区域外教育竞争机制,这同样削弱了资源配置指标在解释学生个体性教育过程差异、学业成就差异、教育回报差异时的效力。

第四,资源配置指标的准确定位,应该作为教育公平的背景性指标存在,其仅仅代表着社会资源在领域中的分配状况,无法取代其他范畴的教育公平指标。

第五,在现行制度下,居民无法用脚投票,取得相应的社会福利,对该类指标不加解释地强调均衡,隐含着人无须自由流动的假设,有可能导致对既有制度合理性的默认。

(二城乡维度下的事业性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分析

在城乡范畴下,“以县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加之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的施行,[6]城乡教育差异问题在近年来得到显著改善。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2010年,城乡公用教育经费指标基本持衡。

在师资状况以及教育设施状况的比对中,农村要显著低于城镇,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累积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流动相对自由,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条件更为优渥的城镇工作。

由于城乡分属于区域内部,无须进行大规模转移支付便能得到有效协调,因而该城乡资源配置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但也需要注意到,现行制度在教师编制、学生城乡流动、历史累积问题时的一些障碍。

[7](三各类维度下的教育规模指标

在现有教育公平指标中,以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辍学率为代表的教育规模指标同样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诸如识字率、人均受教育年限等人口教育状况指标,也被广泛应用在衡量教育差异中。

但由于两类指标取值程度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其自身微弱差异难以具体解释。

入学率等规模指标的不适切性主要源于中国教育整体的普及。

随着中国九年义务教

育的普及、巩固,以及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和食品补贴政策,中国基础教育入学率指标已经到达顶值,初中等教育中的入学率指标很难继续成为有价值的核心教育公平指标。

如2010年,中国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114.72%,较之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出约15%。

[8]尽管流动人口的叠加计算、数据失真、学生真实年龄、学业重复率等因素可能干扰这一数据的信度,但在如此高的数字面前,诸如性别、区域、城镇等范畴下的基础教育入学率差异,完全失去了任何解释效力;

非但如此,与入学率相关的完成率、辍学率、巩固率,也难以进行进一步解释。

在高中阶段,中国整体入学率水平同样较高。

我们截取了2010年中国高中阶段(包含职业类学校与OECD国家15~19岁人口(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进行对比(见表5。

结果显示,中国高中阶段入学率与OECD国家持平,无明显差异。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广泛提及的教育差异范畴为性别范畴,但单纯教育系统内部中的女性人口相对占优势,以学生性别比例和学龄人口性别比例折算的实际教育性别差异,除去博士阶段男性占优势外,其余各个阶段这一指标女性都高于男性,如2010年本专科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实际男女性别比例为92.94%和87.33%,男性反而处于劣势;

但对于性别教育差异的真实状况,必须结合教育产出来分析[9],

现有教育公平表52010年高中阶段(15~19岁人口

入学率与OECD国家15~19岁人口入学率对比资料来源:

OECD.EducationataGlance2011:

OECDIndicators,OECDPublishing,201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Z].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指标对此显然没有涉及。

入学率指标背后所折射的,是基本的教育服务供给的普及。

结合最新数据反映的中国教育现状,入学率几乎没有什么可供继续上升的空间;

并且可能对一些诸如Home

Schooling的理念未能及时响应。

[10]虽然入学

率存在继续监控的必要,但继续使用入学率及其相关指标作为评价教育公平的核心指标,从现有指标取值程度来看,并无太大实际意义。

严格来说,识字率这一指标并非直接涉及教育系统,而是属于人口状况描述。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中国人口识字率为95.12%,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93.35%,由于识字率存在边际效应递减[11],且存在特殊极低值(西藏67%,该指标和入学率一样,难以继续解释内部差异。

此外,人均受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虽然存在显著的区域以及城乡差异,但无法排除人口流动因素的干扰。

二、关于指标维度缺失的两个讨论根据PierreBourdieu的文化、社会资本理论[12]以及CIPP评估模式[13],结合现有教育系统,我们构建了一个涉及输入、宏观背景、过程、内部产出、外部产出的教育公平的理论模型。

(见图1

此模型中,学生的个体性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是教育公平输入的主要要素;

输入要素沿着制度性教育路径和非制度性教育路径获得教育产出;

在制度性教育路

径中,输入要素和诸如教师状况、资源配置、公共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结合,经由学校这一载体,从组织、课程以及观念三个角度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影响,而学生学业成就继而可以转换为经济、社会、文化资本收益;

在非正式教育途径中,学生的个人输入要素经由社会结构直接对教育产出进行影响。

由此观之,现有教育公平指标体系存在如下缺失。

(一社会经济意义上的阶层维度缺失教育公平在其终极意义上只能归结到个体本身,但个体状况必须借助特定的范畴分类才能展现,因而性别、区域、城乡、阶层等范畴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理解差异状况。

但同时,公平指标中范畴的固化也可能遮蔽其他可能的理解范畴。

正如上文所述,中国现有教育公平指标,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户籍制度的生均或整体指标构建的,其一方面无法衡量内部差异,作为中国教育的学业成就核心指标高等教育入学指标,实际在省内范畴下相对固定,并无省际竞争;

个体性教育差异被掩盖于生均和整体指标下。

另一方面,在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流动、居住与户籍制度之间实际存在割裂,这同样动摇了户籍范畴下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61亿,约占总人口比重的20%,5~14岁学龄流动人口数量为1911万,约占学龄人口比重的

13%。

[14]这一数字还未能将留守儿童问题囊

括在内。

在以户籍为单位的统计指标下,流动人口没有任何途径使得自身教育诉求通过既定的数据指标得到反映,这也使得虽然存在诸如异地高考改革等呼声,但从公平指标及数据角度,该类群体是无言的。

一般而言,国际相关公平指标都倾向采

用社会经济状况范畴来描述个体维度的教育差异,这也是我们采用Bourdieu文化社会资本理论的直接依据。

在截取的10个公平指标体系中,虽然绝大部分研究都声称自己试图关注阶层、群体等范畴,但从上文具体指标

图1

教育公平的基本指标模型

的分类统计中,除去仅在两个指标体系中出现的“不同背景学生比例”,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指标可以关注该范畴。

因而基于户籍制度的教育事业规模、教育资源分配是人们认识中国教育公平的主要维度,无论城乡还是区域、教育规模还是教育资源配置,都无法脱离该种范畴。

在缺乏个体性维度的状况下,现有教育公平差异指标,很大程度上沦为了制度性范畴内教育发展状况差异的指标,默认了既有制度范畴背后社会政策的合理性;

其主要指向于区域的教育事业、教育规模,而非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在真实教育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差异。

这些指标同样延续了“总量—平均”的评价模式,与现有教育事业发展指标的差异在于基本单位的变化;

与其说背后折射的是公平问题,莫不如说其折射了具体的教育行政状况,虽然这些教育行政指标在教育中扮演了基础性角色,但无法和教育公平完全挂钩。

(二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指标的缺失除了社会经济意义上的阶层维度的缺失,中国现有教育公平指标同样在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领域中存在指标缺失。

在现有体系中,除去少量升学率、学业成绩、就业指标、受教育年限可以归结为笼统的教育产出外,其他指标均指向于宏观背景领域的指标,无法构成一个从输出到过程再到产出的完整监测结构。

过程和产出指标的完善不仅仅关乎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