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111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建议收藏Word文档格式.docx

盲  肠

  大肠large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

5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肢垂。

结肠带colic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haustraof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

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

肠肢垂epiploicaeap-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  尾

  阑尾vermiform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

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

鉴于阑尾位置变化颇多,手术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点)为标志。

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表示.

盲肠和阑尾

结  肠

  结肠colon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

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

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一)升结肠

  升结肠ascendingcolon居盲肠与结肠右曲之间,其长度因盲肠位置的高低而异.升结肠后壁借结缔组织贴附于右肾和腰大肌前面,活动度甚小.

  

(二)横结肠

  横结肠transversecolon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止于结肠左曲。

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结肠右曲rightcolicfiexure又称肝曲,位于肝右曲下方和右肾下端的前方。

结肠左曲leftcolicfiexure又称脾曲,其位置较结肠右曲为高,接近脾和胰尾,故结肠左曲的位置较高较深。

  (三)降结肠

  降结肠descendingcolon自结肠左曲起,沿左肾与腰大肌前面下行,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

  (四)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sigmoidcolon自左髂嵴水平开始,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

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侧壁,活动度较大。

直 肠

  直肠rectum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骶骨的前方.其上端在第3#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移行于肛管,全长约10-14cm.直肠并非笔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

前者由于直肠在骶、尾骨前面下降,形成凸向后方的弯曲;

后者是直肠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方的弯曲。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扩大,至直肠下部膨大成为直肠壶腹ampullaofrectum。

直肠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由粘膜及环行肌构成。

最上方的直肠横襞接近直肠乙状结肠交接处,位于直肠左壁,距肛门约11cm。

中间的直肠横襞最大而明显,位置最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约7cm。

最下方的一条直肠横襞多位于直肠左壁,有时此横襞缺如。

直肠于肛管的外形

直肠和肛管腔面的形态

肛  管

  

(一)肛管的形态

  肛管analcanal的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4cm,为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其生理功能是控制粪便的排泄。

  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称肛柱analcolumns,柱内有动、静脉及纵行肌。

肛柱下端之间,彼此借半月形的粘膜皱囊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区瓣analvalves.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analsinuses,窦口向上,肛门腺开口于此,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绕肠管内面,称齿状线dentateline。

  齿状线是胚胎发生过程中肛膜破裂形成的。

齿状线以上的部分来源于内胚层(后肠),其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齿状线以下的部分来源于外胚层(原肛),其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

齿状线上方由内脏神经分布,下方由躯体神经分布.齿幢线也是静脉和淋巴回流的分界线。

  在齿状线的下方,肛管内面由于肛门内括约肌紧缩,而形成略徽凸起的环形带,称肛梳analpecten,该处皮肤轻度角化,深部为静脉丛。

在肛门上方1~1。

5cm处,在活体上可见皮肤上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称白线whiteline,它的位置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肛门指诊可触知此处有一环形浅沟,称括约肌间沟.白线至齿状线的距离约1cm。

  肛门anus是肛管的下口,为一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2~3cm。

肛门周围皮肤富有色素,呈暗褐色,成年男子肛门周围长有硬毛,并有汗腺(肛周腺)和丰富的皮脂腺。

  

(二)肛门括约肌

  环绕肛管周围的肌有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

  1.肛门内括约肌sphincteraniinternus属平滑肌,是肠壁环行肌增厚而成,有协助排便的作用,对控制排便的作用不大.

  2.肛门外括约肌sphincteraniexternus为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外面肛门外括约肌按其纤维所在部位,可分为3部。

  (l)皮下部:

为位于肛门周围应下的环形肌束,如此部肌纤维被切断,不会产生大便失禁。

  

(2)浅部:

为围绕肛管下端的椭圆形肌束,前后方分别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和尾骨尖。

  (3)深部:

为位于浅部上方较厚的环形肌束。

浅部与深部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puborectalis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的括约作用。

耻骨直肠肌的模式图

肛提肌及肛门外括约肌模式图(前面观)

小肠-十二指肠

  小肠smallintestine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在成人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

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一)上部

  十二指肠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

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

十二指肠上。

部近幽门约2.5cm一段肠管,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襞,此段称十二制肠球duodenal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二)降部

  十二指肠降部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长约7—5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坏状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

  (三)水平部

  十二指肠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

 (四)升部

  十二指肠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

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

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

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

十二指肠和胰

空肠和回肠

  空肠jejunum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占空回肠全长的2/5,占据腹腔的左上部;

回肠ileum占空回肠全长远侧3/5,在右髂窝续盲肠。

回肠位于腹腔右下部,部分位于盆腔内.

  空肠与回肠均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活动度较大。

空肠与回肠的粘膜形成许多坏状襞,襞上有大量小肠绒毛,因而极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环状嬖在空肠上1/3段,最密最高,向下逐渐减少变小,到回肠下部几乎消失。

粘睡层内含有淋巴滤泡,分孤立淋巴滤泡与集合淋巴滤泡两类,前者分散于空肠与回肠粘膜内,后者多见于回肠下部,有20~30个,呈梭形,其长轴与小肠长轴一致,常位于回肠的对系膜缘.肠伤寒的病变发生在集合淋巴滤泡,可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

  空肠与回肠在腹腔内迂曲盘旋形成肠样。

空、回肠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但外观上,空肠管径较租,管壁较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

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此外,肠系膜的厚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厚,脂肪含量越来越多.空、回肠肠系膜内血管的分布也有区别,空肠的直血管较回肠长,回肠的动脉弓的级数多(可达4级或5级弓),而空肠的动脉弓级数少。

  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壁上,约2%的成人有长2—5cm的羹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口径略细于回肠,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期卵黄蒂未消失形成的.此憩室可发炎或合并溃疡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阑尾,故症状与阑尾炎相似。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