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0891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9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

《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附属工程施工方案最新范本模板文档格式.docx

0。

76

6孔300*200

6

0.36

给水管

DSN

φ400

1

1.78

30孔600*500

空管

排水管

φ1000

3.51

2.66

φ600

2.17

φ800

1。

51

电力管

800*1000

84

出入口范围内地下管线图如下图2-1所示。

2.3、地质概况

结合地质图纸和车站基坑开挖的实际判断,龙溪站附属工程主体位于淤泥质粉细砂、粉细砂层<

2-2>

,土层厚度0。

90~8.10m,平均3.89m,大部分孔段分布,为富水性较好,透水性中等地层。

上部为人工填土层,局部为杂填土,呈灰褐色、灰黄色、杂色等,该层层厚1。

10~3。

60m,平均厚2。

47m。

下部为<

2-1B>

淤泥质土层,深灰、灰黑色,呈流塑~软塑状态,以粘粒为主,含有机质,略具腐臭味,土质细腻,局部含少量砂土。

该层层厚0~3。

40m,平均1.7m。

再往下为〈5—2>

硬塑、中密状残积土层;

<

7>

强风化岩带;

<

8〉中风岩化带。

5—2〉层层厚0~3m,平均1.2m;

顶面埋藏深度8。

10~11.50m.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体裂隙较发育或稍发育,岩芯较为破碎,含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且富水性极不均匀,为富水性较弱,弱透水地层。

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是第四系砂层潜水及基岩风化层中的裂隙水.

图2-1

出入口范围内地下管线图

3。

施工总体部署

根据施工位置和设计图纸,把龙溪站附属工程分为4个施工工点。

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围护结构连成一体,作为一个工点;

安全出口、冷却塔和B端二号风亭,围护结构连成一体,作为一个工点;

出入口和A端风亭各作为一个工点。

3.1、

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

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采取明挖顺做法。

根据业主工期要求,

号出入口西端16米主体结构先施工完成,结构顶板移交给10标承包商,其用来盾构施工场地布置。

号出入口先施工西端25米范围内的围护结构和止水帷幕,然后施工西端16米范围的土方开挖和主体结构。

在施工西端主体结构的同时,

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剩余的围护结构继续施工,然后组织土方的开挖和主体结构的施工。

在施工主体结构的施工,计划先施工风亭的主体结构,然后与

号出入口上下重叠部分的顶板回填到出入口底板底面标高,最后施工

号出入口剩余主体结构.

I出入口施工平面图如下图3-1所示

图3-1I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平面图

2、

号出入口

出入口过龙溪大道及其绿化带部分(长度40米)采用盖挖顺做法施工,出入口基坑开挖之前,先在路面上铺设型钢路面体系,然后在钢便桥下面进行开挖。

临时施工竖井设在出入口的拐弯处,宽度8m,长度12m,开挖深度8。

7m。

主体部分施工方法是顺作法。

为了缩短工期,施工时安排三期围挡和两期龙溪大道交通疏解。

第一期和第三期围挡位置相同,都位于现在的龙溪大道上,第二期围挡在龙溪大道路边线北侧.第一期围挡为了施工盖挖部分围护结构和铺设钢便桥,第三期围挡为了拆除钢便桥,恢复龙溪大道路面。

两期龙溪大道交通疏解位置和疏解方式相同,分别在第一期和第三期围挡施工期间。

在龙溪大道上做交通疏解,疏解道路位于龙溪大道北侧的绿化带和汽车城原砼路面上,在龙溪大道围挡期间施工相应的围护结构、基坑基底加固和铺设钢便桥,围护结构、基坑基底加固和军用梁施工完成后拆除龙溪大道上的围挡,恢复龙溪大道的交通,然后,在龙溪大道北侧出入口相应位置围敝,进入盖挖出土及主体结构施工。

其中在施工围护结构和钢便桥期间,由相关单位将市政污水管和雨水管线局部更换为钢管,对电力、给水等城市主干管,采用管线改迁的方式.

在出入口拐角处设置施工竖井,利用施工竖井进行开挖出土和进料。

出入口其余部分采用明挖法施工,包括车站围挡以内部分和第二次出入口围敝以内部分.

在出入口围护结构和军用梁施工施工前,先进行绿化迁改和龙溪大道的交通疏解。

出入口施工方法划分平面图如下图3-2所示.

图3—2

出入口施工方法划分平面图

出入口围护结构、管线保护及开挖支护分十步施工,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第一步,施工龙溪大道相应位置的绿化迁移和第一期交通疏解;

第二步,在龙溪大道原路面上施工一期围挡,一期围挡从从车站围敝位置开始沿出入口方向到疏解道路边线;

第三步,在围敝范围内施工出入口的围护结构,为了保护地下管线,在管线位置前后各1米位置不施工围护桩,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管线周围土层,同时通知相关单位对围敝范围内的管线进行必要的保护;

第四步,出入口基底范围内土层加固,施工围挡范围内的基坑基底搅拌桩;

第五步,开挖至围挡内基坑至围护桩的桩顶标高,施工冠梁,然后在冠梁上铺设钢便桥,同时,协助相关单位对相应的管线进行钢便桥上悬吊保护;

第六步,恢复龙溪大道路面,拆除在龙溪大道上的一期围挡;

第七步,施工二期围挡,二期围挡与一期围挡重合2米;

第八步,在二期围敝范围内施工出入口剩余的围护结构(临时竖井北侧的明挖部分基坑在主体结构施工前作为集土坑使用,需在竖井与集土坑之间设置一排钻孔桩作为临时挡墙,整个出入口开挖完成后拆除),在管线位置不能施工围护桩,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管线周围土体,同时通知相关单位对围敝范围内的管线进行保护;

第九步,施工二期围挡内的基底地基加固;

第十步,开挖二期围挡内基坑至围护桩的桩顶标高,施工冠梁,同时,对相应的管线采取钢便桥悬吊保护;

第十一步,对二期围敝范围内的基坑明挖施工;

第十二步,明挖部分施工底板主体结构,拆除第二道钢支撑;

第十三步,利用临时竖井开挖支护盖挖部分的基坑;

第十四步,盖挖部分由里向外施工主体结构,然后施工明挖基坑剩余的主体结构,临时竖井剩余主体结构最后施工;

第十五步,明挖部分拆除悬吊管线的钢便桥,基坑回填,恢复路面,拆除围挡;

第十六步,做龙溪大道二期交通疏解,和第一次相同;

第十七步,龙溪大道上施工第三次围挡,然后,拆除盖挖法使用的钢便桥,回填基坑,恢复龙溪大道路面;

第十八步;

拆除围挡,恢复龙溪大道交通。

出入口基坑开挖支护期间,局部由于管线而没有施工围护桩的部位采用架设钢格栅及喷锚支护的方式支护土体,开挖前先采用袖阀管对这部分土体加固。

在盖挖法开挖支护的同时可施工部分明挖段的主体结构,盖挖段的开挖支护完成后施工其主体结构。

在出入口与车站结口部位的上部10标承包商设置有龙门吊轨道梁.处理措施为:

在此段范围采用袖阀管加固,或者时间来得及的情况下在二局撤场后我部在进场采用搅拌桩施工。

3.3、安全出口、B端二号风亭、冷却塔

车站主体工程施工完毕后就对施工场地重新布置,开始施工安全出口、冷却塔和B端二号风亭的围护结构。

然后开挖土方,由于冷却塔紧邻安全出口,所以冷却塔部位的土方开挖和安全出口底部开挖深度一致。

土方开挖支护完毕后开始施工安全出口和B端二号风亭的主体结构,然后回填土方至冷却塔底部标高位置,回填土方夯实,满足基底承载力要求后开始施工冷却塔的主体结构,最后,回填到位。

安全出口、冷却塔和B端二号风亭平面图:

3—3安全出口、冷却塔和B端二号风亭平面图

4、A端风亭

A端风亭围护结构已经施工完毕,等到十标承包商盾构施工撤场后开始进入下一步的施工,暂且计划在2010年初开始开挖土方,然后施工主体结构.

4、交通疏解方案

目前,需要交通疏解的附属工程只有

出入口。

4。

1、

出入口施工交通疏解方案

本出入口基坑大部分位于广州市龙溪大道下,龙溪大道为广州市通往佛山市的主干道,现状为双向21米宽6条机动车道和两条2m宽的人行道。

为了缩短施工工期,交通疏解分两期疏解,每期疏解均一步到位.

交通疏解前对龙溪大道北侧对应位置的绿化进行迁移,并且借用绿化带北侧的部分场地,以供交通疏解和施工使用。

疏解交通道完全位于绿化带及其北侧的汽车城原路面上,通过在绿化带及其北侧的汽车城原路面上设置双向6条机动车道(6x3。

5m)和两条人行道(2x2。

0m)疏解交通,原龙溪大道路面围敝施工,待施工完毕后,拆除施工围敝,恢复龙溪大道原路面交通。

两期交通疏解方式位置相同,时间安排不同。

第一期交通疏解为了施工龙溪大道上的基坑围护结构、管线保护及铺设钢便桥,第二期交通疏解为了拆除军钢便桥、回填基坑和恢复龙溪大道路面.

龙溪大道两期施工交通疏解图4—1。

图4—1

出入口龙溪大道两期交通疏解示意图

2、交通疏解安全措施

1.施工场地进、出口设立警示标牌,围挡顶部安装警示灯并在主要周边交通线路上、军用梁便桥地段布设限速、禁停等标志标牌。

2.在施工场地进出车辆时,安排专职交通指挥员,在路口疏解汽车、行人交通。

3.施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4.施工场地围挡施工时,所有人员均佩戴安全帽,穿反光衣,在围挡前方、后方200m处设立施工缓行标志,用拉绳(带三角彩旗)进行简单围挡.

5.监控量测地表测量项目在车辆较少的夜间进行时,安排一人指挥交通,所有人员必须穿反光衣。

6.施工机械停放在施工围挡内,不得停放在围挡外面、道路边,以免造成交通堵塞。

5、平面总布置图及说明

号出入口、安全出口、A端风亭、B端一号风亭、B端二号风亭、冷却塔等施工场地在现有的围挡范围内,场地遵循现有的布置稍作调整.

出入口的施工场地主要在龙溪大道北侧,需要重新布置。

5.1施工场地布置的原则

结合本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及交通疏解情况,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如下:

(1)利用龙溪大道北侧区域,不影响龙溪大道施工和旁边汽车城的正常营业.

(2)尽量利用周围可供利用的施工场地及设施,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期。

(3)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场地狭窄而引起材料、设备倒运等对施工的影响.

(4)场地有序,方便施工。

5.2

出入口施工平面总布置说明

由于可供利用的场地十分狭小,除必要的场地布置外,一般设施与龙溪站场地内有的共用。

其中主要项目说明如下:

1、在施工期间采用可拆式围蔽。

按照项目部文明施工要求统一做法。

工地设一间值班室和门卫室,在工地设有临时移动厕所.工人和职工宿舍、食堂都继续使用龙溪站主体施工场地内的房屋和设施。

2、出入口结构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仅临时工程及喷射用混凝土采用自拌,在施工场地内布置一个占地10m2的小型搅拌站.

3、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一个占地10m2的空压机房。

4、在大门口各设置一个门卫室、一个洗车槽和一个沉淀池,污水经沉淀为清水后才可排入市政下水管道.

5、施工供电从龙溪站主体部分就地沿钢便桥走向接入.施工供水在项目部提供的接水点接DN100供水管接至施工区.

6、临时竖井长12m,宽8m,深竖井布置8。

7m,在临时竖井里设有临时集水池,在竖井旁的地面上设有轴流式通风机.

7、在竖井口安装龙门吊,采用一台10t的电葫芦出渣下料施工。

当出渣时在竖井内不同位置设置两个土斗,以加快出渣施工进度。

龙门吊的基础位于竖井的钻孔桩顶的冠梁上。

8、在临时竖井的南侧明挖基坑内布置集土坑,集土坑紧邻竖井。

集土坑长度20m,宽度5.5m,深度5m,在集土坑地面上长放一台挖机进行勾土和装土。

注:

在围护结构施工时,在临时竖井和集土坑之间设置一排钻孔桩作为临时挡墙,在竖井开挖过程中对这排钻孔桩桩间空隙采用喷射砼填平。

在出入口出土完成后,拆除临时挡墙.

施工围挡及场地布置示意图如图5-1所示。

图5—1Ⅱ号出入口竖井场地布置图

5。

3现场管理及组织说明

⑴文明施工

严格施工纪律,工地围蔽完整美观,场内机械整洁停放整齐,材料堆码工整,各种标牌、标语醒目,各种管线横平竖直,排水沟加盖。

⑵环境保护

工地内污水经沉淀后排入市政排水管道,车辆驶出工地要冲洗干净。

5.4施工组织机构

组长:

赵书银

副组长:

徐善华、翟胜文、刘炳飞

组员:

苏海军、廖祥杰、尹航、李世英、余贵良、梁山培、胡海林、李彩龙、邱晓雷

6、围护结构的施工组织及方法、程序说明和附图

附属工程除A端一号风亭围护结构随主体采用地下连续墙已经施工完成外,其余基坑支护全部采用∅1000@1150钻孔灌注桩加二道支撑,并结合双排∅550搅拌桩的止水帷幕,且在钻孔桩与车站主体连续墙交接处施工旋喷桩,以加强止水效果.

其中二号出入口由于横穿龙溪大道,基坑内地下管线密布,在施工围护结构时先将管线改迁出去,施工围护桩与搅拌桩,在围护结构施工完成之后将管线改迁回来。

对于无法施工搅拌桩的地方和在改迁回来时破坏了搅拌桩导致无法止水的地下管线前后采用袖阀管注浆对施工位置止水。

6.1Ⅱ号出入口围护结构

号出入口围护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6-1所示。

图中钻孔灌注直径1000mm,桩心距1150mm.材料等级:

混凝土等级C30,保护层厚度70mm。

为HPB235级钢筋和HRB335级钢筋。

基坑外侧采用双排搅拌桩止水帷幕,桩径∅550,相互咬合150,进入相对不透水层(5-1)或(5-2)层1.5米。

平面上搅拌桩布置在距钻孔桩外侧500mm。

基坑开挖设二道支撑.基坑开挖时结合结构图上的底板底面高程进行开挖,第一道支撑除注明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外,其余均采用钢管内支撑∅600,t=12;

第一道钢支撑钢支撑中心标高为6。

20m,设计轴力为880kN,钢支撑支撑在冠梁上,冠梁截面尺寸1000x1000。

第二道钢支撑中心标高为2。

20m,第二道钢支撑腰梁除设计图中注明外,均采用2I45a的钢围檩;

钢支撑设计轴力为980kN。

图6-1Ⅱ号出入口围护结构平面布置图

Ⅱ号出入口第一、二道钢支撑平面布置如图6-2、6-3所示。

图6—2第一道钢支撑平面布置图

图6—3第二道钢支撑平面布置图

6.2I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围护结构

Ⅰ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围护结构平面图如图6-4所示。

图中钻孔灌注桩与搅拌桩均与Ⅱ号出入口的钻孔灌注桩和搅拌桩相同。

基坑开挖同样设二道支撑,基坑开挖时结合结构图上的底板底面高程进行开挖。

第一道支撑除注明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外,其余均采用钢管内支撑(∅600,t=12),第一道钢支撑中心标高为5.722m,钢支撑设计轴力为800kN,钢支撑支撑在冠梁上,冠梁截面尺寸1000x1000.第二道钢支撑中心标高为1。

722m,第二道钢支撑腰梁除注明外,均采用2I45a的钢围檩,第二道钢支撑设计轴力为980kN.

图6—4Ⅰ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围护结构平面图

Ⅰ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第一、二道支撑平面图如图6-5、6—6所示。

图6—5Ⅰ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第一道支撑平面布置图

图6—6Ⅰ号出入口及B端一号风亭第二道支撑平面布置图

6。

3B端二号风亭、安全出口及冷却塔围护结构

B端二号风亭、安全出口及冷却塔平面布置图如图6-7所示。

图6—7B端二号风亭、安全出口及冷却塔平面布置图

基坑开挖同样设二道支撑,基坑开挖时结合结构图上的底板底面高程进行开挖。

第一道支撑除注明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外,其余均采用钢管内支撑(∅600,t=12);

冷却塔部分基坑不设内支撑;

B端二号风亭仅设一道内支撑,其中心标高为4.223m,钢支撑设计轴力为1050kN,其余第一道钢支撑中心标高为5.722m,钢支撑设计轴力为920kN,钢支撑支撑在冠梁上,冠梁截面尺寸1000x1000。

第二道钢支撑中心标高为2.222m,第二道钢支撑腰梁除注明外,均采用2I45a的钢围檩,第二道钢支撑设计轴力为800kN。

B端二号风亭、安全出口及冷却塔第一、二支撑平面布置图如图6—8、6—9所示。

图6—8B端二号风亭、安全出口及冷却塔第一道支撑平面布置图

图6-8B端二号风亭、安全出口及冷却塔第二道支撑平面布置图

4、搅拌桩的施工

钻孔桩外侧采用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在钻孔桩施工前,先在钻孔桩外侧采用双排直550mm的水泥搅拌桩对上部地层进行加固,桩底标高分进入相对不透水层(5—1)或(5-2)层1.5米。

施工中水泥掺入比17%,水灰比0.45,早强剂3%,两搅两喷,施工前需先进行工艺试桩来具体确定各项施工技术参数。

1、施工组织

由于场地狭窄,现场条件只允许一台搅拌机进场作业,施工中尽量避开管线,在保证搭接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缩短工期。

2、搅拌桩施工、流程说明

主要施工序有:

定位,搅拌下沉,喷浆搅拌提升,重复搅拌下沉,重复搅拌提升,清洗,移位。

⑴定位:

用履带起重机悬吊搅拌机到达桩位并对中,当地面高低不平时应使起重机保持平稳。

⑵搅拌下沉:

启动搅拌机,放松桩架钢丝绳,使搅拌机沿导向架切土搅拌下沉,将土搅松,下沉速度由电流监测控制,如下沉速度太慢,可从输浆系统补给清水以钻进,搅拌下沉速度以0.7m/min为宜.当搅拌机下沉一定深度时,即开始按预定掺入比和水灰比制水泥浆,并将水泥浆倒入集料斗备喷。

⑶喷浆搅拌提升:

搅拌机下沉到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其口压力保持0.4—0。

6MPa,使水泥浆自动喷入地基,搅拌机边喷边旋转并严格按已确定的速度提升,直至设计要求桩顶标高,集料斗口的水泥浆正好排空.

⑷重复搅拌下沉:

为使已喷入土中的水泥浆与土充分搅拌均匀,再次将搅拌机边旋转边沉入土中,直至要求深度。

⑸重复搅拌提升:

一般情况下,即将搅拌桩边旋转边提升,再次回至设计桩顶标高,并上升至地面,制桩完毕;

掺入水泥量过少,水泥和土反应过弱,固化强度低,当水泥掺量较大时,也可留一部分水泥浆在重复搅拌提升时喷用;

对桩顶以下2-3m范围内或其他需要加强的部位,可在重复提升时增喷水泥浆。

⑹清洗:

向已排空的集料斗注入适量清水,开启灰浆泵,清洗管道中残留水泥浆,直至基本干净,同时将粘附于搅拌头的土清洗干净.

⑺移位:

按重复上述一至六个步骤,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3、成桩要求

⑴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

5%;

⑵桩位偏差不大于50mm,桩径偏差不超过4%;

⑶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q≮0.8mpa,粘聚力不小于0。

2mpa。

内磨擦角不小于22度。

4、质量控制:

⑴测量放线及桩位布置:

施工前,由测量队放线,布置好桩位,经项目部技术人员与测量队一同复核无误后,方可施工,确保测量的正确和精度.

⑵桩位垂直度及偏差控制

利用桩机的四个支腿油缸进行调平,使钻杆的垂直偏差小于1。

5%,桩位偏差不大于50mm。

机台通过水平尺严格控制搅拌轴的垂直度。

⑶搅拌钻头叶片直径要注意经常检查,发现崩缺或磨损,应及时更换或焊接,使钻头直径控制在φ550mm以上。

⑷喷浆量:

根据泥浆泵转速与喷浆量的关系,调节送浆泵电机转速,保证喷浆量满足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工艺参数,以确保每米和每条桩的水泥用量。

⑸材料控制与管理

严把水泥进场关,及时进行试验,现场待用水泥应作好防雨措施,不允许使用受潮结块或被雨淋过的水泥。

⑹另外施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①以水泥浆作固化剂,浆体拌制应有防止其离析的措施。

②施工中因故停浆时,宜将搅拌机下沉至停浆点以下0.5m,待恢复供浆时再搅拌提升;

3当喷浆口到达桩顶设计标高时,宜停止提升,搅拌数秒,以保证桩头均匀密实;

4施工停浆面应高出桩顶高0.5m;

桩与桩搭接间隔时间不宜大于2小时,如间隔时间太长,应采取措施补桩或注浆措施。

5做好每一根桩的施工记录,深度记录误差不大于10mm,时间记录误差不大于5s;

5、围护桩施工

在附属工程中基坑围护结构采用直径1000mm,桩间距1150mm的钻孔灌注桩,桩长根据基坑埋深不同而不等。

施工前测量放出控制桩桩位,控制桩为基准,均匀地内插各桩位。

钻孔灌注桩采用跳孔施工,桩身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以确保桩身混凝土浇筑质量。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程序及方法

根据本标段的地质情况,综合技术经济因素,钻孔采用2台CZ—30钻机成孔。

1、定位放线

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2、埋设护筒

良好地质地段钢护筒采用厚度6mm以上的钢板卷制,内径比桩径大20cm,护筒埋设时将护筒中心与桩中心对准,误差不大于5cm,护筒上下竖直,误差不大于护筒长度的1%。

3、钻机就位

4、制备泥浆

在桩孔附近地面设置沉淀池、储浆池,泥浆由制浆机制浆后存入泥浆池中。

多余废浆,用车运到指定地点倾倒。

钻孔过程中,沉淀池中沉淀的废碴由人工装车外运至指定地点。

造浆用的粘土符合技术要求,并且胶体率不低于95%,含砂率不大于4%.泥浆性能符合相应地层条件下的要求。

5、钻机钻进

开口初钻时,由于地质松散,泥浆浓度提高到1。

2左右,用小冲程开口,用管锥钻进,故掏渣较勤,在管锥装满钻渣后,及时提锥倒渣.

在砂质粘土地段,泥浆浓度可以控制在1。

2左右,适用中冲程(75cm),岩层地带则采用大冲程,此间钻进采用十字型冲击锥钻进,每进尺0.5m~1。

0m时掏渣一次,每次掏4~5筒或掏至泥浆内含渣明显减少。

在钻进中,注意地层变化,及时做好记录,并在地质变化处捞取渣样,判别地质类别,钻渣样品编号存放,以备分析使用。

6、检孔

⑴孔径和孔形检测

孔径检测是在桩孔成孔后、下入钢筋笼前进行的,是根据设计桩径制作笼式井径器入孔检测。

当检孔器不能沉到原来钻达的深度,或大绳拉紧时的位置偏离护筒中心时,要考虑可能发生了弯孔、斜孔或缩孔等情况。

如不严重时,调整钻机位置继续钻孔。

如严重,就停钻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

⑵孔深和孔底沉渣检测

孔深和孔底沉渣普遍采用标准测锤检测。

测锤一般采用锥形锤。

⑶桩孔竖直度检测

钻杆测斜法:

将带有钻头的钻杆放入孔内到底,在孔口处的钻杆上装一个与孔径或护筒内径一致的导向环,使钻杆柱保持在桩孔中心线位置上.然后将带有扶正圈的钻孔测斜仪下入钻杆内,分点测斜,并将各点竖直在坐标纸上描点左图,检查桩孔偏斜情况。

⑷桩位检测

7、清孔

采用掏渣筒掏渣,使泥浆的相对密度减少至1。

05~1.2,下放钢筋笼后若孔底浮渣大于150mm时继续清渣,或用一根水管插入孔底注入高压水,清除孔内钻渣,在溢出孔口的泥浆达到清孔标准后,停止清孔。

8、钢筋笼制做与安装

为使钢筋骨架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在运输和吊放过程中不产生变形和入孔后居中,每隔2m用φ18mm以上的钢筋设置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