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单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8、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示意图
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官僚资本的挤压
9、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打垮”。
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
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斗争不能说明
A.帝国主义势力继续控制中国市场
B.中国民族资本家具有反帝爱国的积极性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独立发展.
10、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
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
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C.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近代化史观
11、李鸿章于1865年兴建金陵制造局,其产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
关于该局表述正确的是
A.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民用工业
B.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C.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演变
D.有利清王朝镇压天京的太平军
12、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马拉火车的奇闻充分说明了
A.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B.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
C.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D.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13、李鸿章曾就铁路建设上书奕:
“将来欲求富强,舍此莫办,倘海有铁舰、陆有铁道,国家之真实声威,始能树立,外人断不敢轻于动手,请主持大计。
”材料表明(
)
A.近代交通工具开始被中国人接受
B.铁路是国家富强和树立声威的途径
C.修建铁路是近代民族复兴的首要途径
D.清政府对西方科技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14、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
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政策
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的关税条约
15、据《申报月刊》(1933年)报道,“‘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这说明当时中国(
①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兴起了计划经济思潮
④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6、.(2012·
临汾模拟)“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
工资系团雪,攥会儿就化掉。
”这是一首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民谣。
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抗战造成了人民生活困难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C.国民政府发行的是假币
D.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造成民族工业破产
17、
(2012·
湛江模拟)某学者认为:
“当美、英……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以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中国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18、
韶关模拟)《江南造船所纪要》载,1920-1921年,该所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分别是“官府”“天朝”“东方”“震旦”号。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造船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明显的进步
B.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为美国所造的四艘万吨轮船带有中国文化元素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19、
朝阳模拟)下列各项中代表着中国经济与近代世界接轨,并开始踏入新的经济时代的是(
A.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
B.美洲作物普遍推广
C.机器工业的逐步引进
D.列强资本输入中国
20、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
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
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
A.发生在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21、
(2013·
长春模拟)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
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
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
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
D.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
22、
福建四地六校模拟)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
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
他说:
“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
”下列有关材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B.民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C.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23、
福州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24、
济南模拟)“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包括( )
①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②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
③中国首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
④政府实行了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
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26、
福建四地模拟)1897年2月11日,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了,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环境是 ( )
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
B.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27、
自贡模拟)在工业浪潮冲击下,一些国家依靠政府力量调动资源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下企业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
A.1769年阿克莱特设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机
B.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兴办江南制造总局
C.1902年荣氏兄弟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
D.1899年清末“状元”张謇成立大生纱厂
28、
福州模拟)光绪初年有人说:
“外洋工料尤易冒浮,报价每至四五倍之多。
……故人谓机器局管事一年,终身享用不尽。
”此言论 ( )
A.揭露洋务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B.批评洋工进行敲诈勒索
C.指出洋务官员待遇过于丰厚
D.说明顽固派阻挠洋务运动
2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
“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求,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原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20世纪初有人指出:
“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30、
湖北重点高中模拟)“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文中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D.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影响
3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目的是( )。
A.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C.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D.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32、(16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
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
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
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
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4分)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8分)
34、农耕文明有其封闭性,这种状态下的人们缺乏进取心,较难接受新生事物和新观念。
而工业文明的发展则相反,人们勇于创新,注重效率和科学技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
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
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
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英国的工业文明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2分)
(3)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英国工业文明时,中国“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D
3、C
4、A
5、B
6、C
7、D
8、解析:
选B。
两个低谷点分别在1927年和1949年。
前一个低谷出现的原因是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后一个低谷出现的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美国商品的排挤、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等。
9、D.
10、B
11、C
12、D
13、.B
A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C、D本身观点有误,不符合题意。
“倘海有铁舰、陆有铁道,国家之真实声威,始能树立”可知B符合题意。
14、C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材料信息即是此情景的反映。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928年”可知当时正值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因此排除B。
从材料中关税、盐税收入等信息可知此情景与整顿税务有关,与倡用国货无关,故排除A。
D与史实不符。
故选C。
15、C
结合“1933年”时间及材料信息“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可知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思潮,故①③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中国更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②④有误。
16、B
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出,其涉及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问题。
D与之无关,C说法不准确。
从材料中“20世纪40年代末”的时间限制,可以判断A不准确。
正确答案是B。
17、A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的能力。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是在解放战争前夕,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B错误。
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C错误。
苏联慷慨援助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
国民政府在1927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A正确。
18、D
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概况,联系材料分析各选项,D说法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19、C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客观上适应了西方工业文明扩展的趋势,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中国经济与近代世界接轨,并开始踏入新的经济时代。
20、【解析】选C。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通货膨胀十分严重,该情景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国统区。
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1、【解析】选C。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1940年属于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为摆脱日军的迫害,民族工业大量迁往西部内地,C正确;
A、D不符合史实;
B与材料无关。
22、【解析】选A。
材料信息显示了民族资本家拒绝出卖企业给日本侵略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B、C、D能从不同角度正确解读这一历史情景,唯独A表述中的“官僚资本”与题意不符。
故选A。
23、【解析】选D。
产业工人人数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这必然导致产业工人人数的增加。
24、【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可用排除法解答,材料反映的是1914年农工商部公布训令,要求使用国货,③不符合史实,排除带③的A、C、D。
25、【解析】选B。
材料中描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即伴随着西方的军事侵略,近代西方的法治观念也传入中国。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这说明了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6、【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迁移分析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结合题干时间信息,B正确。
27、【解析】选B。
题干强调“依靠政府力量调动资源推进工业化进程”,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官办军用企业,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
A、C、D不符合题干要求。
28、【解析】选A。
本题解答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信息。
材料反映了晚清洋务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管理者往往能够从中获得丰厚私利。
据此可以判断,只有A符合题意。
29、【解析】选C。
本题要求回答因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情况,分析各选项,A19世纪末用土布逐渐增多与题意不符;
B反映厦门虽对西方棉织品有较大需求,但受到限制与题意不符;
D反映了自然经济瓦解的现象但没有表明是因为外国商品输入。
C“女工几停其半”表明家庭棉纺织业面临破产,切合题意。
30、【解析】选D。
理解中、日等后发现代化的国家曾受西方的入侵刺激而开始现代化历程的特点。
31、B
二、综合题
32、
33、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及其出处概括答案;
第二、三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从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去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根据问题从两个方面作答;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建议:
尊孔子为教主,厉行改制、废除其他纪年法,使用孔子纪年。
态度: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发动变法。
意图:
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
(2)态度:
绝对否定儒家传统道德,绝对肯定西方文化。
作用: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空前解放;
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观点:
对外国文化要批判地吸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
3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农耕文明与英国工业文明的比较。
第
(1)题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可根据材料一中商业受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受歧视等方面分析、概括回答。
第
(2)题依据材料中的“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等信息,回答英国工业文明的特点。
第(3)题主要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回忆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束缚;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政治社会地位不高;
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
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的限制。
(2)坚持以科技发展为基础;
注重大机器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工业化;
重视市场意识,坚持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3)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
35、【解析】本题以现代化切入,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第
(1)题考查苏联(俄)工业化的进程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
(2)题,注意紧扣时间信息,结合此时期两人制定的主要措施来回答。
第(3)题,注意关键词“内部变化”,从苏联来说,主要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美国来说,主要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寻找答案,同时注意结合对外的经济发展策略。
(1)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
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于1928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分)显著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列宁: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分)罗斯福: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3分)
(3)内部变化:
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